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聊-我與老相機

(2013-10-07 21:05:00) 下一個
自從LD幾周前去了中國,我就與狗狗“餅幹”相依為命。每天溜餅幹二次,還要給餅幹與我自己做飯。事情一忙就懶得上網。

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路過淮國舊,就喜歡趴在玻璃櫃台上看老相機。大多是蔡司,徠卡,Contax, 祿萊等。近日在Ebay上偶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老相機,不由鉤起了許多的回憶。那是一個蘇聯製造的基輔135 Rangefinder。在複旦66年到70年每天與我相伴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機子。

說來話長,那年剛上完兩年基礎課,三年級是專業課,四年級去社教,五年級就寫論文了。可是五月份就開始鬧了起來,不久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當時新聞係的一名學生任學生會的攝影記者,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小資照片在暗室堵了下水道被革命群眾發現,於是經人推薦我就陰差陽錯地擔當了這個職位。不久校刋改名為複旦戰報,我就成了戰報的記者,不過我的作文功底太差,因此就隻管拍照不寫文章。當時手裏有135與120各一台。120是RolleiCord,後來為Rolleiflex。135一直是基輔4型。當時國內產的有58ll。F3.5偏小。要命的是我比較過至少四台58ll。表現差異相當明顯。主要是鏡頭偏軟,底片上應該通透的地方有灰霧感,不爽。快門夾住的機會較多。那基輔是Jupitor 50mm F2,Copy自徠卡的天塞i鏡頭。是金屬簾幕快門,從來也沒有夾過。

離開複旦四十多年了再也沒有摸過基輔。這次網上看到的大多來自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價格約30美元,另外25美元郵費。發現有一台來自美國東部要價59,Free shipping。品相不錯。拿到手後試了一下完全正常,機子很幹淨,鏡頭亦保護完好。這些日子晚上就在手裏把玩一回,而那些遠去的往事就在記憶裏變得清晰起來。


Rangcfinder就是測距儀。通過相隔一定距離的二片鏡子看同一物體的不同視角來定距離。這種相機的鏡頭在調距離時它的可伸縮底部會觸到機身內的一個帶滑輪的杠杆,此杠杆與測距儀聯動。於是在取景框中間一小塊黃色區域內你可以看到來自左右的兩個像,調鏡頭距離時這兩個影子會分開或靠近,當兩個影子重合時,焦距就對好了。

1960年前的Leica-I,II,III用的是M39螺紋鏡頭。之後的M3機子改為卡口鏡頭。我看上了Leica-IIIg。因為IIIg的取景框是III型裏麵最大最亮的,這是最後的ScrewMount, 隻生產了43萬台。占I,II,III型總數的5%。又因為前蘇聯在戰後利用德國的設備和技術生產了大量Leica M39鏡頭。如Jupitor 和 Industar. 後期的還加了鑭係元素。如 Industar61 LD。Ebay上化幾十美元就可買到。給Mirrorless相機當微距真的不錯。

我Bid到的一台IIIg。但是這台機子的前身卻是1953年的IIIf。原來的Owner把它送到工廠改成了IIIg。Seller說他不懂相機,讓買方自己看照片來判斷好壞,但照片又不夠清晰。我查了一下Seller的其它物件,都是郵票等。所以我就信了他。這種相機連鏡頭一般值$600以上。因為Bid的人少,最終不到500就成交了。

到手後一試,除了光圈動不了其它都正常。機身保護的很好,60多年的鏡頭幾乎像是新的。我研究了一個晚上把Summitar 50mm F2鏡頭給分解了。去除老化的潤滑油光圈就好用了。發現整個鏡頭的精度完全是靠零件的精度來保證的。裝的時候要使勁地擰。一定要擰到底才行。幾乎沒有多少餘量。

還找到一個蘇聯的Fed3連郵費才花了$16。相機做工非常講究。它的Industar 50mm F2.8可以配Leica IIIg。黑白相間的鏡頭與給Leica IIIg增加了一點現代的感覺。



大家都是攝影的朋友。對攝影的曆史,包括藝術的曆史和器材的曆史進一步的了解,一定是有意義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