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作臨床,主要是檢查人的心髒。
看了幾千個各試各樣的心髒下來,有一類心髒最叫人看得心緊,那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心髒,尤其那名字以“麥克”開頭的,象MCDANAL,MCFEI,MCMAHON,MCSHAW,MC......甭管他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是醜是美,是胳膊上刺字還是胸前繡花的,隻要是這“MC”走進心髒診所,十之八九可以肯定是個爛了零件的心髒。有那金發碧眼的帥哥,六英尺高的大個,足登繡花馬靴,神氣地往台上一躺,熒光屏上的心髒卻象個受驚的小鹿,撲通亂跳不已。還有那“蘭博”似的大漢,拳頭有我家牛奶鍋那麽大,一座山似地壓在檢查台上,可是熒光屏上的心髒楞是讓你不敢相信:那半邊心髒壁已經不跳了!就好比一駕豪華光鮮的林肯轎車開進修車廠,個個人都驚歎 :“哇,多漂亮的車!”隻見那修車師傅往車下一趴,七拐八弄,油汙著手又趴出來, 說:“發動機和主要零件都壞啦,要大修,不然就扔 垃圾場全部報廢去。”你說看得人心緊不緊,惋惜不惋惜?
常有三十多歲的“MC ”來檢查有沒有“冠心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這種病在中國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群中,而且現的發病率大大低於西方人群。你問他 :“ 為什麽你這麽年輕,醫生就懷疑 你有冠心病?”他們的回答總是 :“我爸爸,媽媽很年輕就死於冠心病。”或者:“我哥哥上個月死於心肌梗塞。”“我姐姐剛作過心髒手術,發現心髒血管堵塞。”整個家族就被這種駭人聽聞的詛咒一個個地害死了。
心驚膽戰的醫生們稱心血管病為北美洲的“ 第一號殺手”。
二百多年前,當一批又一批的'盎格魯。撒克遜'移民飄揚過海來北美洲這塊新大陸落戶時,他們把歐洲的易患“冠心病”的遺傳基因也帶來北美大陸。他們的遊獵民族祖先在大塊吃肉,大量喝酒的同時,為他們的子孫留下了這殺人基因的遺產,而這些子孫來到北美洲這塊豐饒的土地上後又靠那遍地開花的“麥當勞”等速食文化把這殺人基因發揚光大。
是“人種不好嗎”?說到這裏,我想起朋友告訴我的一則笑話。當年,他在文革中從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公社衛生院作醫生。醫院裏有一小學程度的“赤腳醫生”,小夥子根紅苗正,好學上進,我這為朋友經常在業務上幫助他。一天,“赤腳醫生”送來他寫的病曆,是剛檢查完一位腎髒病浮腫病人後寫的,第一句“主訴”攔中,小夥子寫到“人種不好”。
什麽意思?我這朋友一頭霧水。問“赤腳醫生”,原來是病人訴“人浮腫不好過。”小夥子簡寫成為“人種(腫)不好”。不過話又說回來,咱們的祖先在“北美第一號殺手”麵前還真給我們留下了優秀的遺傳因子呢,不是“人種不好”,而是“人種特好”。中華文明古國幾千年的優秀的飲食文化,使我們抗拒了大量的高膽固醇飲食,飲食的多樣化,自然化,素食化和休閑娛樂化使我們在對抗心血管病方麵優於許多其它民族。我們在'冠心病'的發病率方麵遠低於歐美移民。在這一意義上說,我們炎黃子孫的人種不錯。
但是麵對北美洲的新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我們是否能守住這個優勢,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北美第一號殺手'麵前繼續保持這一人種優勢,那又是另一話題。
大量的亞洲移民到北美洲來,也同樣麵對“北美洲第一號殺手”,菲律賓人則首當其衝。他們的遺傳基因中對抗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應當比歐洲移民強,但是在美國漢堡包速食文化,超市包裝食品文化,BBQ文化的強大衝擊下,他們是亞洲的第一批受害者。統計資料表明,在美國長大的第二代菲律賓移民中,“冠心病”發病率高於菲國本土居民許多倍。在心髒病診所裏常常看見亞洲人模樣的年輕人在檢查心髒,病曆上名字一攔稱呼為“岡撒雷斯”或“阿馬爾多”之類,你就知道他們乃菲律賓國人士。他們在診所暴光率遠比中國人高,情況也令人堪憂。
我有一個朋友,電腦程序高手,有一次他對我說:“我出國後,什麽舊習慣都可以改,就是丟不了我這個‘中國胃’”。我說:“老兄千萬別丟掉你的'中國胃'啊,丟了'中國胃'就等於丟了你的'中國心',還是讓你的中國心多跳幾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