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性別在日本
(2008-03-17 06:20:41)
下一個
剛來日本不久,有天下午放課後往地鐵站趕,遠遠看到吉野家牛肉蓋飯降價到290元一碗,色彩鮮明的推銷照片上大大的碗蓋著一層厚厚的牛肉很誘人。
哇-物美價廉在東京可不多見哪!高高興興的邁步進店,坐下來,用剛學不久的日語點了一碗牛肉蓋飯。
跑堂的臉上閃過一絲意外的神情,遲疑地問道:“您要帶個便當走還是在店裏用餐?”
我回答:“在店裏。”
他忙不迭的點點頭:“是,是。”雙手畢恭畢敬遞上一杯茶。
我喝了一口茶,挺納悶,為啥今天這麽特別呢。
四周張望,猛然醒覺,全店顧客清一色深藍西服白襯衣深色領帶的日本男人,隻有我一個年輕女子穿著裙子大模大樣坐在這裏喝茶。突然店裏冷氣也不管用了,汗顏無地象突然闖進男廁,又不能馬上退出來:人家提議我帶個便當走也被我不知趣的否決了。好在不多時牛肉飯來了,低頭默不作聲吃飯。趕緊吃完付錢走人。
慢慢時間長了,發現雖然在日本工作的女性占全勞動人口的45%,可麵向女性單獨就餐的餐館可真是不多。象吉野家,鬆屋,日高屋拉麵這樣花300元就可以享受一頓味道好量又實惠的快餐店,大家心知肚明是為男人提供服務的。女人要想大搖大擺進店的話,最好拉個男同事一起來,或者是很秀氣的叫一個便當在邊上站著等,然後拿上塑料袋說聲“多默”,默默離店躲到辦公室去吃。
後來工作地點換到涉穀,有一天午休時間下樓閑逛,突然發現有一個叫"little spoon"的咖喱店,門口黑板上寫著“讓女性顧客歡喜之處”。在門口向裏麵張望,橘色白色粉色裝飾的很精致的小店,裏麵居然真的有很多女性在單獨就餐,有的在看小說,有的在寫妹兒,很讓人輕鬆。一頓午餐900元,也不算貴。
進店坐下,點了一份雞肉咖喱。午餐很快上來了,我看著托盤瞠目結舌。不光是匙子小,盤子也小,食物份量減半……吃完以後半飽都不到。付了錢以後有點被宰的感覺,以後再也不來了。
我就不明白,在日本女性升職概率低,收入水平也較低,女人一個人去的餐廳為什麽那麽貴呢?
前幾天去便利店買午餐的時候看到朝日出了一品新罐裝咖啡:香草味wonda咖啡。我最喜歡香草味咖啡了,罐裝香草咖啡還是頭一回見。正自暗讚商品開發部幹的不錯,看到罐上一行字: “男士的甜品”。
當頭一瓢冷水。
管他呢,我就是喜歡吃男人愛吃的東西,烤雞肉串啦,啤酒啦,毛豆啦,回轉壽司啦,檸檬汽酒啦,拉麵啦,可就是受不了女人應該愛吃的東西。烏梅啦,飯團拉,法式硬麵包是絕對受不了的-硬死了,不知道是誰咬誰。意大利麵倒是很喜歡吃,不過醬做得地道的餐廳也不多見。女人去的餐廳很有情調,啤酒杯超小價還貴,不知是喝啤酒還是喝香檳; 可愛喝啤酒的人誰不喜歡“男人用”的大紮鮮啤,“Happy hour”還會半價!
話題轉過來,男人也有他們愛吃又不好意思買的東西,例如草莓鮮奶蛋糕。
朋友說她父親很喜歡吃草莓蛋糕,母親反而不大吃甜品。每次父親買蛋糕吃的時候還挺不好意思地撒謊,說是替太太來買蛋糕……
為食物加上性別區分,除了在日本之外還真沒見過其他國家這樣做過。付錢吃飯這樣自然的事情,在日本卻有男女性別角色的摻入。
好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勇於獨立,有時去東京比較大的車站附近的快餐店裏,也愈加頻繁的看到女性穿著西服革履,匆匆的吃一碗吉野家牛肉飯。價格便宜,服務速度快,味道好,吃的又飽又舒服,日本女性也開始衝破種種桎梏,選擇理性消費,跟男人肩並肩的工作,肩並肩的吃飯。
後記:可能是學日語的時候吧,日本老師在教語言的時候同時也在教日本的習俗文化。在日本"shame"是一個人人都很在意的東西。日常生活也不停的考慮自己的做法是不是"shameful"。如果自己在和大家做不同的事情,那麽一定是"shameful“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長送自己孩子上幼兒園,讓孩子帶個便當。有時外國家長不懂規矩給孩子帶點好吃的炒飯啊,三明治啊。然後還讓幼兒園阿姨找去談話,說給孩子的便當應該是白飯加一些平常的佐菜。為什麽?因為別的孩子都帶白飯便當。
在日本,”和別人一樣“,避免衝突或是避免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是追求一種”和“(harmony)。
所以可能是在這裏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的關係吧,不由自主的很注意起自己作的事情和別人做的事情有沒有差別。
直到今天,午餐仍舊是我日常生活裏最頭痛的話題。因為在做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每天都去便利店買點香腸豆腐之類的”下酒物“。結帳的夥計總是給我塑料袋裏扔兩雙筷子。這個動作是假設我是在給我的男人買他喜歡的下酒物。
東京是個很國際化很方便的都市,你剛來就準會愛上她。可要了解他們的文化,不在這裏生活一段時間是幾乎不可能的。
謝謝彼岸姐姐留言! 有機會的話帶上LG來日本玩吧,我跟相公作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