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老哥X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過親愛的了無妨再看失孤

(2015-03-23 14:43:42) 下一個

  電影《親愛的》是個好片,因為即便在電腦屏幕上看,在畫麵和音效都受限的條件下尚能一口氣看完。那麽,三天前公映的同類故事題材影片《失孤》呢?
  
  正好,此片在北美澳新等院線與國內同日公映,英文片名是Lost And Love,主演有劉德華梁家輝等,還有孫海英許悌等助演。於是就打算去影院看看。
  影片劇情演繹的是基於真實事件的尋子打拐的故事。
  
  決定去影院前,上網檢索反響,由於公映才三天,影評不多,一篇“事實證明,好電影隻有良心和好演技也不夠”的影評躍然在搜索引擎的頭條,給了這部電影一通差評,主要批評了兩處劇情,一處是“劉德華(飾失孤父親)和井柏然(飾幼年遭拐賣的男青年)在旅店還是澡堂子裏吧,那一段戲,明明周圍的床全是空的,你爺倆幹嘛就非得睡一張床還摸來摸去的啊?”

  另一處是對於片中二人騎摩托尋子途中一些嬉鬧的表現認為“但是這種無聊的嬉鬧都沒必要。”尤其認為“兩人開著小摩托過大橋的時候,井柏然(飾幼年遭拐賣的男青年)還開心地大喊‘太美了’”不應該,要求“你是來尋親的嚴肅點好麽?”

  影評通常都會因人好惡寫得片麵,有些影評的觀點還喜歡與藝術表現作理科式較真兒,再毒舌點兒啊,更看過有些影評是連紀實片和文藝片都分不清的,對最基本的蒙太奇表現沒有感知的。所以我還是進了影院。

  

  上座踴躍程度自然是無法與《奔跑吧兄弟》那類綜藝自High無節操的鬧騰相比啊,這一場的觀眾大約有三四十人,個個看似文靜,觀影時頗具站位思考的質素,吃東西的沒有發出喀哧聲效,沒有手機亮屏的,沒有手機出過鈴聲的,沒有腳蹬椅背的,沒有咳嗽的,而且還沒有片尾字幕才冒出第一行就爭先恐後捉急退場的亂象。觀眾席上還有個黑人,看得也是聚精會神,想必曾留學過中國吧。

  

  與《親愛的》的批判現實主義創作來路不同,《失孤》的鏡頭剪出來的是帶有浪漫主義文藝氣息的臍帶。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名詞的區別並非憑字麵想象那麽簡單,舉例而言之,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創作手法屬於前者,雨果的《悲慘世界》屬於後者。《失孤》對尋子題材故事描述揮發了些許文藝的情緒,配樂與畫麵剪輯對應得比較單純和煽情,對鏡頭中做劇情陪襯的群眾演員的導演手法也比無數影視劇的要好要逼真,因為在無數影視劇中,群眾演員的導演手法常有這麽兩個特點,一個是讓在主角衝突的前景的四周和背後的群眾演員毫無反應,各行其是,隻當景前衝突不存在;另一個是在本來沒有群眾演員會更有助於場麵效果和凝聚劇情的情形下,非要一堆群眾演員走來走去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看完影片,再回顧開頭提到的那篇影評,影評者關於它闡述的第一個觀點,說是在“看完采訪裏導演說”的才弄明白澡堂休息區裏那出戲“是為了體現父子之情”,影評者既沒看出澡堂休息區的躺椅與旅店的區別,也沒看清爺倆躺在相鄰兩張躺椅上而非“一張床上”,更眵麽糊一大把地將腳踹視為“摸來摸去”,荒腔走板地認定“就是一張床上動手動腳的。”人說心中有鬼,不帶基友隱性基因又何必作如此聯想呢?那幾十秒的文藝表現再正常再人倫不過。

  那篇影評的第二個觀點,表明影評者及其代表的觀眾群樂於看到的或許隻是刻意製造淚點的文藝刺激,欣賞的隻是嚴肅貫穿始終,從頭至尾一哭到底的“賣花姑娘”和“媽媽再愛我一次”那一類單一的格調,並不理解在痛苦的逆境中適當配置幽默與活潑的亮點,可免於讓作品流於單調俗套乏味,也不懂得“沒有比在幸福的時刻回憶或者穿插過去的痛苦而更令人感到幸福”和“沒有比在痛苦的時刻回憶或者穿插幸福的瞬間而更令人感到痛苦”這種文學創作的道理,這裏的“人”乃是讀者,這個道理同樣可以用在電影文藝創作之中,“人”便是觀眾,就更加看不懂《失孤》裏的那些流暢的攝影鏡頭在尋子路上展示給觀眾的全國各地風景圖象,恰是為了保證影片不濃墨重彩,不把故事情節拍成走火入魔的淚水缸而之於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的情緒上的調控,這才是大家的風範呢。當年好萊塢的獲獎文藝片《貝多芬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和《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在片尾的哭戲采用的都是這類點到為止適可而止的清淡表現。

  網上還有一篇影評,對《失孤》片尾橋頭重逢時兒子閃回幼年被拐之後母親長辮剪落鐵索橋的蒙太奇ABC也哇哇大叫,說導演在搗鬼。這種對於文藝片的理解,就實在是好比請不通幽默的評委來評介幽默小品,讓人想起2011年天津衛視搞過的一場綜藝幽默搞笑選秀節目,節目請來幾位沒有幽默細胞的官媒記者男女作評委,這些評委們從頭到尾正襟危坐,一臉正氣狀態,沒見笑過,假繃特沒勁,怎看怎像有過學生政工幹部的曆練,具備在本科期間能把黨給入了的高情商……結果在那場節目的最後,他們真的就把票投給了一個由四人表演,毫無幽默,一點也不可笑的宣傳唱紅八股教育的三句半小品。

  

  看電影對配樂略有敏感的,但凡看見配樂樂曲格調與畫麵風格不相宜的,樂音隨畫麵戛然而止不淡出的,人聲歌唱與配樂不在同一調性上的,就會有所反感,對整個影片的印象也會隨之打折扣。《失孤》的配樂剪輯是比較細致的,配樂飽滿集中頻繁,這也成了它借助揮發文藝情緒的手段之一,音樂的情愫格調帶感傷但不哀怨,時有一些激勵昂揚的大調式樣的和聲作鬥誌的支撐。在看片過程中,偶爾會情不自禁聯想起這電影音樂的陣勢似乎就有那麽一點波蘭影片《夜茫茫(別名:麻風女-Tredowata)》的配樂體係特點,但又覺得不太可能。直到片尾字幕出現,才知影片作曲配樂演奏製作團隊來自波蘭,作曲者是曾為近50部影視劇作過曲的波蘭音樂家澤貝紐•普萊斯納。波蘭電影配樂從《夜茫茫》到《愛情的故事(Con Amore)》都是不故弄玄虛,而隻是敘事抒情小詩一般的簡約和唯美,這也是波蘭音樂的特點,這特點在《失孤》全劇配樂中得到了展現。

  欣賞文藝片的,想必也都是欣賞音樂與畫麵的融合,欣賞作品的完整。當片尾字幕出現時,無人起身離場,直到字幕出盡。進來準備做清場打掃的三位職員也中規中矩地並排立正於門口,向銀幕行注目禮。 閱讀 (24000)

其它文藝批評類文章:【文藝批評腳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ihuama 回複 悄悄話 這2天會帶孩子去看。
中文電影下架快。上次的 《20 Once Again - 重返20歲 》就沒趕上,好可惜。
我也喜歡在影院裏 欣賞。
黑白123 回複 悄悄話 欣賞文藝片的,想必也都是欣賞音樂與畫麵的融合,欣賞作品的完整。當片尾字幕出現時,無人起身離場,直到字幕出盡。
謝了, 昨夜聽到電台介紹, 太悲的題材本不願去看, 現在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