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老哥X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建國60年:聽老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2009-09-29 09:00:13) 下一個

  文末加片,毛澤東主演
  60周年國慶前夕,聽老媽聊起60多年前國統區與解放區的一些舊事。
  這段時間我正在研究中法校史,老媽說48年那個時候父親就在這所學校就讀。一晚在燕山吧台和哥們兒老水聊天時,他也跟我說起他母親當年在中法的事。北平的中法起源於法文預備校,中共建黨那年,法中兩國合資在裏昂開了第一所,後來法國人學美國人的做法,從勒索到手的庚子賠款裏撥些回扣給中法,周恩來陳毅等大腕兒就曾借此機會到裏昂本校勤工儉學過。抗戰勝利第二年,中法的文理醫三院係在北平複了課,可好景不長,內戰開打,食堂夥食見天兒變差。再後來,地下黨人從國外引進高科技印鈔機,印出大量法幣,投放北平,瓦解國統區金融市場。48年夏天起,國府改發金圓券,地下黨隨之跟進,改印金圓券。北平市場很快被攪了個底兒朝天:物價狂漲,通貨膨脹,錢毛得連碗炸醬麵也要三大碗鈔票來換,銀行三個月定期存款利率高達百分之二百五。地下黨乘機在校園四處串聯,鼓動憤怒青年學子們天天上街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
  
  老媽那時不認識父親,北平的事兒聊個開頭就拐到了她自己那邊,說她沒有父親那般世家家境。長到七八歲,鄉公所就來登門催送上學,接受奴化義務教育。老媽還沒來得及念上女子“國高”,滿洲國就土崩瓦解了。又過了兩年,老媽悄悄離家出走,在遼西一帶解放區裏做臨時工,隨區委幹部們下鄉丈量農田,搞土地改革。區委的工作紀律要求保密,不能讓熟人知曉,連去小學門口看她的小妹妹,老媽也隻能躲在遠處悄悄張望。因為那段時期國府組織的“武裝難民還鄉團”比較生猛,常偷摸進解放區“自救戡亂”,殘害區幹部和為區委做事的人。
  
  48年夏天,遼西走廊大淩河上的錦州鐵橋被東北野戰軍9縱26師師長“孔捷”(《亮劍》八路三團長之一)指揮部署炸斷,中間一段鐵軌連同枕木懸空傾斜,透過枕木間兩隻大頭鞋寬的縫隙往下看,不由得眩暈,橋下的河水在惶惶逃往渤海灣入海口。
  錦州外圍正被50萬四野幹部戰士陸續包圍,國軍在城外築起一圈兒長籬笆。大淩河兩岸由國共兩軍分守對壘。說是對壘,國軍的弟兄們卻早已軍心渙散,每天走往共軍解放區的人排著隊出城過河。有些人是怕戰火橫飛到鄉下七姑八姨家裏躲避,有些則是口糧不足要去鄉下采買,當兵的國軍弟兄把槍支卷在鋪蓋卷兒裏跟沒事兒人似的大搖大擺往外混。四野各基層連隊需要油印宣傳品,一些頭帶經營理念的百姓就在解放區和國統區之間作起邊貿生意,他們在城裏買來油印蠟紙文具等OA用品,搗騰到解放區那邊抬價賣給四野賺差價。城門口的國軍籬笆哨卡不查不問,隨你往外愛帶什麽就帶什麽。
  爬上鐵橋過河時,做邊貿的花錢雇人扛著貨品,有恐高症的花錢請人攙著胳膊,像走鋼絲一般在那懸空的鐵軌和枕木上挪步。河水見淺時,有人圖省事,在橋下趟水過河,國軍弟兄們不敢向對岸挑釁,又想耀武揚威,就衝趟水過河的人們點射,有人被點到水中再也爬不上岸。
  過了河就是解放區,路邊支著鐵鍋燒開水,蒸饅頭,饑民可領吃一個大饅頭,不饑餓的平民和商人也都自覺不領不貪那點兒便宜。這和溫哥華本納比華人移民蹭飯大媽隊有所不同,那大媽隊逢超市擺出試食,或印裔社區搞傳統新年活動提供免費大餅時,必如風掃殘雲而盡嚼之。而攜槍過河的國軍弟兄們把槍支一交,即可換得一張路條,幾塊解放區貨幣,用作回鄉的盤纏。

  老媽欽佩她念過“國高”的堂姐,聽她說話長學問長見識,想堂姐了就從解放區到國統區串個門兒。走過中間那段斷橋時,偶遇大風,隻能跪在懸空的枕木上,摸著鐵軌,一格一格地爬過來。
  老媽的堂姐倩蓉家坐落在老城外一片日式洋房區一條巷邊兒一個小院子裏。倩蓉她爹也算國民革命軍裏不大不小的文職幹部,那院子是三年前由國府接受大員從投了降的日本人手裏收過來再分給她家的。
  
  開春入夏幾個月來,院子裏一間廂房讓給一位國軍尉官連長借住,這連長每天無所事事,巡哨逛蕩回來就往掛在廂房門口大樹下的軍用帆布掛床上一倒,罵罵咧咧:奶奶的,不搞建設不發展經濟的,成天這麽內耗著,有他媽什麽勁哪,哪天把老子耗煩了咱也投八路去。還有住房,也猴貴得離譜,抗戰勝利後行政院還打保票吹什麽3年後讓國民人均年收上9千法幣呢,3年正好過去了,9千沒上去,城邊的房價都漲過萬了,老子軍餉扣掉開支每年攢不下一兩千,再省吃儉用,想不首付不還貸買個房也得混個七八年哪。
  每聽那連長發牢騷,老媽和堂姐就在屋裏悄悄樂,堂姐說:共軍的編號編製早和什麽國軍第八路呀第十八集團軍的脫了鉤,改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野了,這連長成天吊兒郎當不讀書不看報不接收新事物的,能帶好兵才怪。
  錦州那地方的方言多以升調收尾,偶爾把謂語動詞丟在賓語後麵講話,聽起來像麵向對象的語言。老媽愛聽她堂姐講話,聽到過很多新鮮話題,比如倩蓉說起辛亥革命,說中國是亞洲第一個走向共和的國家,走了37年,委員長還是不情願搞民選,不情願放開新聞管製,封人文章讓報紙開天窗。比如說起遙遠的蘇俄,說斯大林那人不孬,納粹的黨衛軍們打到莫斯科城簷下了老斯也不怕不撤,反觀37年南京保衛戰城防司令唐生智那個混球,算什麽東西嘛,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高喊願與南京共存亡,讓守城部隊砍沉所有渡船自絕後路,卻給自己留個小汽艇偷渡到江北臨陣脫逃。用人的和被用的人就這等水平,能指望他們多大出息?再看看那麽多國軍接收大員和各級軍政官員做起事來那股貪得無厭的勁兒,跟誰比呀?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失民心才怪。
  堂姐說盡興時,也讓老媽給她介紹共區的事。那時的解放區,無償沒收土地主和富裕農民的土地,劃給窮村民,有 時還開全村訴苦大會,把土地主和富農們揪到打穀場戲台子上,讓村民們盡情地罵他們。村子不大誰不認識誰,有些村幾乎家家同姓,多數村民得了土地便不賣乖,罵個沒完的有些是好吃懶做的二流子,每村都有一兩個,平日不幹活還偷東西,連馬列主義理論書本中也稱他們屬於流氓無產者。碰上訴苦會,那些流氓無產者就像趕集看大戲一般神經亢奮,亢奮起來經常是跳上台子,掄起鎬把鋤把,喀嚓一下就把挨鬥的土地主們給砍了頭。在那兵臨城下大戰到來之際,出了這等人命案通常也就算了,隻是每次發生這種情形,很多婦幼們被嚇得直哭。村民們祖宗八輩兒沒攤上過像天上掉餡兒餅一樣分田分地的好事,誰好意思不讓部隊給家裏的男丁戴上紅花拉去入伍呢,圍城打援的四野才1年多兵員便翻番,超過守城國軍數倍。
  
  堂姐討厭委員長領導的國民政府那套權不為民用、情不為民係、利不為民謀的做派,聽著共區地盤兒日益擴大就高興,高興起來就送老媽一些好衣裳。起初,老媽把好衣裳掖裏麵,外穿舊布衣出城。進入十月,人們嗅出行將開戰的氣息,河兩岸的哨卡也越查越嚴,解放軍的哨兵認為城裏人不該穿得像老媽這麽破舊,有時懷疑她是化裝的國府文員往外倒騰什麽東西,經常盤查。於是老媽把堂姐送的鮮亮絲綢穿在外麵,扮成大戶人家闊小姐過卡。解放軍的哨兵見狀不問不查了,國軍的哨卡卻又開始沒完沒了地找茬了,他們懷疑她是化了妝的共黨婦救會幹部進城策反國民黨婦女部不幫國軍做飯洗綁腿。幾個來回,老媽察覺出危險,便不再來找堂姐聊天了。

  10月上旬,四野九頭鳥林總和老毛之間電報越拍越勤,爭執越來越大。以下的話不是老媽對我講的,是我自己考證出來的:
  林總:鄂(我)以為應從北往南順著打,先打長春,哈爾濱已解放兩年多,北麵無憂。
  老毛:先掐住錦州這小雞脖子,分割東北華北兩地國軍,打消他們互動的念想。
  林總:長春還有嗨乎(許多)國軍牽製鄂,沈陽和天津的國軍二拉二四的(突然地)前來增援兩路夾擊鄂麽兒辦?
  老毛:速戰速決嘛。錦州就是條扛著遼沈和平津兩口大筐的扁擔,把它扁擔掰了,那倆筐自己就掉哈來嘍,說不定連打都免了。
  林總:成了嘛都好說,敗了可就慘了。一旦失敗,鄂的四野要麽跳進渤海灣,要麽逃進科爾沁草原。鄂認為嗯果樣兒的(你這樣)是軍事冒險主義。
  羅政委:是嘛,此一奇招是有點險,有點懸咧。
  老毛:出其不意,方能攻其不備!都跟他蔣委員長似的,幹個啥子也猶猶豫豫肉了吧唧走常規不冒險,沒勁哪!再說了,舍不得伢子也套不住狼嘛。
  清瘦的林總終究說不過壯碩的老毛,遂令全體參戰部隊玩兒命作好打長期攻堅戰的準備。然而誰也沒想到,這首場大戲的節奏會明快得出人意料。
  
  10月14日,上午11點,以內戰方式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之首場大戲拉開了帷幕,九百多門大炮一齊哐框作響,瞬間的工夫,900多發炮彈嘶拉拉嗷嗷呼嘯撲向錦州四牆內外,轟出城牆缺口,部隊衝進巷內,行使“穿牆術”,給國軍劈啪一通短平快,打到第二天傍晚天還沒黑就閉幕收了場。國軍完敗,共軍全勝!
  話說那穿牆術,乃四野一大發明,即不走街串巷,而在民房之間拆牆前進,以此方式接近國軍火力點,迅速端掉之。此役畢後,國軍打聽到共軍這一手,就在天津等地試圖預先拆除火力點周圍部分民房和院牆。地下黨聞訊,動員市民當釘子戶,抗議違章拆遷,如果抗議不遂,就找律師打官司索賠高額拆遷費,效果上阻止或拖延了不少拆遷計劃,使解放軍攻陷其他城池時仍能繼續行穿牆之道製勝。
  
  此役也證明了老毛力主先打錦州的險招兒夠虎,非一般人敢玩兒!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長春守軍見錦州失陷,斷了撤退關內的後路,幹脆於72小時後宣布起義不玩兒了。接下兩個半星期,沈陽守軍也學著宣布不玩兒了。北平守軍一瞧關外弟兄們踴躍繳械投誠,指望他們入關增援化為泡影,於是悶頭苦思苦想3個月,最終也宣布不玩兒了。老毛下戰略棋,老蔣沒法比,看看曆史,想想亦然,從老蔣五次圍剿紅軍的表現,到對待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到三年內戰大事小事上該打不打不該打瞎打,以守為主坐以待斃,不勤於主動出擊不會山地平原遊擊的囊膪麵勁兒來看,戰略上輸盤是必然。

  過了年,老媽轉正正式加入解放區區委工作,供給製待遇,穿灰幹部服,揣區委通用餐卷,下到各鄉出差時,就在百姓家裏派飯。百姓常給區幹部起小灶,收了餐卷也不去區裏兌現。開春,大淩河上那座被“孔捷”炸斷的鐵橋也開始著手修複,到了夏天重新通了火車。到了秋天的10月1日下午3點,城裏城外區裏鄉下大喇叭同時播放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的實況轉播:
  

  建國後不久,老媽被保送進工農速成中學,後又被保送上了大學。她慨歎那年代一個人讀了書會知道多少事情,會多出幾種選擇,她的堂姐倩蓉不過是個“國高”學曆,即能說出那麽多新鮮的話題,話題中包含了那麽多的啟迪。

 回顧紅色娘子軍17連的往事
 青春夢幻曾喚醒在193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nuts000 回複 悄悄話 生動的文筆

沒聽過錦州戰役還有這麽一節:)精彩
clinton-2007 回複 悄悄話 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