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老哥X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960-2000年 影院裏的5次鼓掌

(2009-04-12 07:59:14) 下一個

  進過電影院的各位也許注意過,無論在哪個年代,影院裏都會偶爾發生一種共鳴的現象:多數觀眾為某個影片中的某個鏡頭或者某段話情不自禁熱情鼓掌。

  這種現象並非多見,甚至七八年也難見一次。而且,在不同的年代,引起觀眾擊掌共鳴的人與事也大相徑庭,可以說,每隔十年,內容便完全走樣,無論驢唇還是牛頭,哪個也對不上馬嘴。社會發展變化越快,掌聲為之而鳴的內容越令人難以想象。

  現將過去近半世紀影院鼓掌樣本抽取如下:

1960年

  一代人心中視為神聖的電影《青春之歌》於1959年攝製完成,於1960年全國範圍放映時,據說,每逢片中出現新娘林道靜布爾喬亞氣息濃鬱地從夫君餘永澤麵前走過,餘順手掂起她的披肩發,將鼻子嘴巴湊上去又聞又親的鏡頭時,滿場觀眾都要鼓掌歡呼,兼躁動。

1970年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於當年拍成電影公映,聽說隻要影片演到第十場,忠義救國軍胡司令落魄地谘詢春來茶館CEO阿慶嫂:你是…?阿慶嫂大大方方地麵向觀眾站好,平舉右小臂至胸前,高頻地答道: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滿場的掌聲便經久不息。

1980年

  社會形勢始對外開放,英國進口影片《紅菱豔》(原名:紅舞鞋)在幾大城市試映,片中樂隊指揮棒啟一曲節奏快速激昂的前奏曲,激得幾乎從未有機會聆聽過西方音樂的年輕觀眾們亢奮地拍椅,跺腳,鼓掌,聲似雷動。

1990年

  社會氣氛略顯沉悶,導致影片《頑主》熱映兩年之際鋒頭不減。人們上街穿文化衫,背後印有“我發現你特深沉”、“我沒有外匯券”等字樣,片中在國際展覽中心為“作家”寶康舉辦作品頒獎會。會上邀請一位美女作家表演詩朗誦。
美女作家扭頭把三尺長發甩滿右肩,等半分鍾,一字字地說:“我的這一邊,是長江。”
接著,她再把長發甩向左肩,再等半分鍾,一字字地說:“我的這一邊,是黃河。”
她謝幕下台,至此,片裏片外同時鼓掌,掌聲長鳴。

2000年

  長話短說,九十年代末千禧年初最上座《泰坦尼克號》北京首映那幾天,晚場黑市黃牛將票價炒到120元,同時中原省城影院卻幾乎賣不動。這種區域性文化欣賞口味失衡問題後來是如何得以平衡解決的呢?原來,省城各家影院門前,一律豎起製作精良配有照明的大幅玻璃廣告,廣告是一幅女主角露西赤身躺在沙發上讓男主角傑克畫素描的劇照,在露西裸露著的雙乳之間,以紅色正楷字體排印了幾行江主席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發言:“我們不要以為資本主義就沒有思想交流的東西。最近上演的這部叫《泰坦尼克號》的電影,過去叫《冰海沉船》,這部片子把金錢與愛情的關係,貧與富的關係,在危險當中每一種人的表現描繪得淋漓盡致。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在上海看了不少好萊塢的片子,好的片子有《亂世佳人》、《一曲難忘》、《魂斷藍橋》。這次我請政治局的同誌也看一看,不是說宣傳資本主義的東西,而是說我們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切不可以認為我們才會做思想工作。”

  中原地區門票上座率隨之逐步攀升。

  觀眾的掌聲是在片尾滾動居中校齊式字幕時響起的。國內影院向有一共性,即隨片尾字幕開始出現,拍座打椅起身散場之聲便不絕於耳,影院提前掐掉片尾字幕亮燈,更屬司空見慣。我在地球多處城池考察過影院散場情形,發現進入片尾字幕階段離座散場的觀眾比例,與該城池的人均GNP(注:較之GDP,GNP更為準確)成反比!各位不妨也觀察觀察,看看是否如此(社會文化氣氛和民眾文化素質程度)。

  但此次不同以往,提前散場者寡,有些來看第2至N遍的,就是為了聽馬臉歌手塞琳娜·低昂的歌,他們入場時老道地對工作人員千叮嚀萬囑咐:今天你們可不能掐字幕啊。工作人員則更老道地答道:放心吧,領導早下了指示,主題歌不完不關機不開燈。

2010年

  影院掌聲會為何而鳴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lagos 回複 悄悄話 《雷鋒》、《董存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