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揚子晚報:保姆照顧肌萎縮男子7年 與其結成伴侶(圖)

(2007-09-04 15:16:10) 下一個
重症病房裏,王秀榮一直默默照顧著自己的丈夫。 吳勝/攝

  [揚子晚報網消息]

    近日,在南京西祠胡同的螢火蟲助殘社討論版上發布了一個題為《拿什麽拯救你的生命,愛人》的帖子,短短十多天,就有千餘人的人氣,文中兩位主人公李鳴鏑和王秀榮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讓許多人為之動容。昨日,有近百名網友在帖子上留言,希望能夠為這對遭遇不幸的戀人帶來自己的一份祝福。

  體檢發現得了絕症

  打開西祠胡同螢火蟲助殘社的討論版,《拿什麽拯救你的生命,愛人》被放在最醒目的地方。這篇文章是網名為“倉狼之吻”的網友以他的好朋友李鳴鏑和王秀榮之間真實的愛情故事所寫的。前日,記者輾轉聯係到了網名為“倉狼之吻”的網友孫衛。孫衛是南京一名患有腿部殘疾的病人,為了方便和殘疾朋友們聯係,孫衛在西祠上設立了螢火蟲助殘社,而李鳴鏑就是他們助殘社的一名成員。在采訪中,孫衛和記者詳細講述了發生在李鳴鏑身上的故事。

  李鳴鏑1968年出生在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上世紀90年代初他從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並被分配到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看似穩定而幸福的生活在李鳴鏑參加工作9個月後被打破了。1992年,在單位組織的一次例行體檢中,李鳴鏑突然被查出患上了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症,這種病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全身肌肉漸漸地萎縮,直至全部萎縮,心髒停止跳動。

  在患病的初期,李鳴鏑還能扶著牆在家裏走幾步,隨著病情的發展,越來越不能走動,隻能坐在輪椅上了。他的父母帶著他四處求醫,可是一直沒有結果。據孫衛介紹,李鳴鏑是一個樂觀的人,即使在患病期間,他還是在努力地學習,期望用學到的知識來治好自己的病,也為其他與他同樣的病友尋找一條生路,他還經常寫一些生活中的趣聞軼事發表。

  父母為兒找來保姆

  這些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睿智、開朗,誰也不會想到寫出這樣文字的人,竟然是一個連身體都無法挪動一下的重症患者。到了2000年,李鳴鏑的病情再次惡化,年邁的父母已經無法負擔起照顧他的重任,於是父母從徐州睢寧為他找到了一個保姆。從此王秀榮走到了李鳴鏑的身邊。

  孫先生說,王秀榮剛來時,和李鳴鏑之間並沒有過多的交流。而在和李鳴鏑相處一段時間後,王秀榮逐漸感覺到李鳴鏑身上所散發出的 幽默氣質。據孫先生說,王秀榮文化程度不高,而李鳴鏑是南大的高才生,所以李鳴鏑開始教王秀榮識字,並教她唱歌,而王秀榮則照顧李鳴鏑的生活起居。李鳴鏑的四肢全不能動,吃喝拉撒一步也離不了人,王秀榮卻沒有一點怨言,默默地服侍著他。

  浪漫才子與保姆相戀

  李鳴鏑是個浪漫的人,他知道王秀榮喜歡聽他唱歌,而他的病情卻越來越惡化,李鳴鏑害怕自己有一天不能唱歌了,於是,他將他唱的歌用電腦錄下存起來,告訴王秀榮如果有一天他走了,王秀榮打開電腦就可以聽見他的歌聲了。說到這裏,孫衛的眼圈紅了。孫衛告訴記者,到了今年5月份,經過7年一起生活的李鳴鏑和王秀榮終於一塊去民政局領了結婚證。然而,幸福總是那麽短暫,夫婦倆還沒來得及去情侶園拍 婚紗照,李鳴鏑的病情再次惡化了。今年6月底,李鳴鏑被送到了省中 醫院的ICU重症病房。

  8月27日下午,記者和孫衛一起來到了省中醫院探視李鳴鏑,在重症病房外,記者見到了王秀榮,看見記者後,這個瘦弱的蘇北女子顯得既高興又焦慮。王秀榮對記者說,看見媒體也來關心自己丈夫的病情,她很高興,但是她告訴記者,也許李鳴鏑不能接受采訪了,因為現在李鳴鏑的身體十分虛弱,喉管已經萎縮,不能發聲了。

  守護病床不離不棄

  記者了解到,每天下午3點到5點是ICU病房探視的時間。王秀榮每天這個時候都會從麒麟門的家裏坐車趕過來陪陪自己的丈夫。孫衛告訴記者,ICU病房的收費是很高的,每天的費用大約是3000多塊,而李鳴鏑目前隻能靠醫療設備維持自己的生命。而王秀榮和李鳴鏑的家人就是借錢也要讓李鳴鏑活下來。

  王秀榮對記者說,現在他們已經欠了醫院7.8萬元了,她準備把麒麟門的房子賣掉,把這些錢給補上。

  在ICU病房內,記者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李鳴鏑,這時的李鳴鏑帶著呼吸機,顯得十分虛弱。李鳴鏑的主治醫師告訴記者,李鳴鏑目前的情況不算太好,目前還是隻能維持他的生命。但是,李鳴鏑能夠撐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可以說是個奇跡。

  孫衛告訴記者,在李鳴鏑心中肯定是有種信念在支撐著他,讓他堅持著活到現在,而給他這種信念的人肯定就是王秀榮。

  在記者即將截稿時,接到了孫衛的電話,孫衛告訴了記者,2005年的1月20日,李鳴鏑就向南京市紅十字會辦理了捐贈遺體的證書。承諾在他離世之時,將他的遺體捐贈給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作為醫學研究之用,以造福後人。陳寅吳勝

注: 南大沒有農學院, 李鳴鏑199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係植物專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