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

叫他“隨意”,是因為不願受任何“八股文”風式的約束,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喜怒哀樂,麻辣甜酸,都由它去。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三合泥

(2008-02-09 19:04:57) 下一個
[成都傳統小吃係列] 三合泥
–老X –

 


     一說起成都的甜食珍品“三合泥”,我就會想到過世的父親,因為這宗美食自始至終一直是他老人家的至愛。早些年,父親很少會拉下一個禮拜而沒有去“古月胡”老店品吃“三合泥”。他對“三合泥”的這種偏愛,也毫無保留的遺傳了給我。晚年父親腿腳不太靈光,家人多去住家就近有炒“三合泥”的餐館,每次都一定會給他老人家來一份“三合泥”。這篇小文,權作紀念“好吃”的父親。

    那是在八十年代早期,“三合泥”一下子火了。每天晚上商店關門以後,九眼橋頭就有“三合泥”創始人黃樹山的後人,搭起爐灶,擺起方桌,經營起“三合泥”夜市來。那豬油炒泥,合著花生、核桃、多種蜜餞的甜香味,引來眾多逛夜市的居民和飯後散步的大學生,生意做得是紅紅火火。

    據說事因黃氏後人不滿另一合夥人董姓人家在老店“古月胡”幾乎全攬的局麵,無奈之下,隻好打出先人的招牌,走野路子,拉出來單幹。不知後來是如何擺平的,反正這夜店是不了了之,那二、三十年代就已開張的老店“古月胡”,依然堅如磐石,生意如常。

    “三合泥”是由一定比例的“三粉”,既米粉(大米、糯米),黃豆粉,和芝麻粉,用特別熬製的紅糖水“合泥”做成胚料。然後用豬油在小火、小鍋裏文炒加了花生仁、核桃仁、多種蜜餞的胚料而成,香氣濃鬱,這甜、糯、酥、軟、蜜的味道,堪稱一絕。

現在人們講究食品的營養成分,而用不含膽固醇的植物油替代豬油炒泥了。此舉雖然有損“三合泥”的香和味,但這一與時俱進的“先代化”變革,還是必要的。

    炒鍋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得道,水氣收得太幹,泥會太硬,而滯留水分過多,泥則會失去其糯軟。簡言之,任何火候失控的佳肴,美味瞬間即可逝去。用小鍋炒的好處除了大師傅容易掌握火候,附帶著也可以將就口味輕重不一的吃客,可以恃其品味而叫大師傅調整糖度和配料,舒適其特定的口感。

    我吃“三合泥”,始於很小的時候跟父親去位於總府街中心市場小巷內的“古月胡”老店。耳聞父親,目睹大師傅,使我從小對“三合泥”就情有獨鍾,特別喜歡泥裏混雜著的香脆小鍋巴,泥裏夾雜著的炒燙的核桃仁和冬瓜條,津津有味,滿嘴爆香,倍感幸福。以至於幾十年以後的今天,我對品食“三合泥”的感受,依然如故,情同兒時。

    “三合泥”,雖為甜點,但因輔料精致,使得其品味上乘,香甜爽口,軟糯而不膩。如果你喜歡甜點,你品味一次“三合泥”就能很容易給出其“珍品”級別的定位。若是你不喜歡甜點,“三合泥”或許能使你不再窮貶甜食。

    千萬不要誤解,老吃客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錯把甜食當主食,這一原則是馬虎不得的。甜點隻能是美食佳肴的點綴,但又絕不可少。缺了甜品的調和,任何山珍海味、高檔大餐都會顯得配搭失當,進而黯然失味,猶如龍頭蛇尾,草草收場。

    早些年,在父輩的親朋好友的那些“土豪劣紳”式的家宴上,大多都會事先買好“三合泥”,到時或蒸或炕熱,充作宴席的甜點。

    全然不同於現今的席桌,刀、叉、勺、筷、盤、碗,十八般“兵器”是齊齊全全。那時每人就隻有一雙筷子,一把小勺,一隻小碗。宴席吃到七、八成,主人會端來一小燙盆滾燙的開水。不懂章法的,肯定是一頭霧水,不知為何。這是告訴大家,請燙洗一下小勺小碗的油膩辛辣,上甜品的時辰到了。

    “三合泥”一上桌,沒老沒少的我就立即來它一大勺,泥的柔軟合著核桃仁的酥脆,香甜無比,恰到好處的調和了剛才吃下去鹹酸麻辣,口爽心舒。隨後,長輩們再押一口花茶,抽上一枝香煙,略歇一口氣後,談笑聲中,宴席是接著吃下去。

    “三合泥”,當之無愧的甜點珍品,點綴盛宴的佳肴。

後記:
遊成都,訪武侯,逛錦裏,心舒口爽“三合泥”,
嚼薯條,咬漢堡,啃炸雞,腰酸背痛“迪斯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