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景攝影三寶(偏光鏡、漸變鏡、三腳架)---(轉載)

(2008-10-24 10:33:00) 下一個
圖:蔡克健、李逸鴻                文:蔡克健
如果留意看專業風景攝影作品,不難察覺到這些作品的色彩非常鮮豔、層次豐富、且影像細致。其實拍攝風景,除了用大片幅相機之外,不論是數碼還是菲林,有三種器材是必備的,就是偏光鏡、漸變鏡和三腳架。
1.偏光境
偏光鏡,英文是Po lariz er,簡稱PL,是拍攝風景不可缺少的濾光鏡。偏光鏡主要的功能是將非金屬物件表麵的反射光(偏振光)濾走,令影像更加清晰,色彩更濃厚。偏光鏡也可令藍天變得更藍,因為大氣中有很多水氣,偏光鏡可以將這些水氣的反光濾走,令藍天變暗,色彩更自然鮮明。偏光鏡也可過濾樹葉表麵的反光,令樹林變得更翠綠。但有點要注意的,就是加上偏光鏡後,相機的感光度會減低2級,如果收細光圈拍攝,例如f/22,即使陽光普照,快門也會變得很慢,約1/8 ~1/15s,手持拍攝便有可能出現手震的情況。另外,有部份DSLR的測光和自動對焦係統會因加裝偏光鏡而出現偏差,有此情況時,可以改用圓形偏光鏡Circular Polarizer,簡稱CPL,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過價錢比PL貴。筆者拍攝風景時,都是用手動曝光和手動對焦(自訂景深的範圍)的,所以使用PL已經足夠。

2.漸變境
漸變鏡是濾光鏡的一種,鏡的上下部份由不同色組成,常見的是上半部有色彩而下半部透明。拍攝風景時,很多時由於天空和地麵的光差太大,即是上下的曝光值相差很多級,如果以天空的曝光為準,則地上的景物便會曝光不足,相反以地麵的曝光為準,則天空又會曝光過度,白蒙蒙一片,那還能看到藍天的效果。即使用上偏光鏡,也隻可以令藍天減暗些,天空地麵的光差仍然很大,所以有需要使用漸變鏡,局部將天空的光度減暗。這樣,相片中每部份的光差都納入曝光寬容度以內,相片的色彩層次自然就更豐富。漸變鏡另一個用途是為相片增加氣氛,有時在天陰多雲的時候,雖然天空地麵的光差不大,但用了漸變鏡的話,可以令天上雲層的層次更加分明,若剛巧有陽光由雲層中透出來,俗稱耶穌光的情況出現,漸變鏡可令這效果更加明顯。而筆者最常用的是上半灰色而下半透明的漸變鏡,這更能保留大自然原本的色彩但若想增強相片的氣氛,可以用黃/橙色的漸變鏡。

3.三腳架
三腳架是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旅行時要帶的東西已經很多,如果還要帶一枝三腳架,好像是多了個負擔,但在有需要時,又會後悔為何不帶呢!有些攝影愛好者不喜歡用三腳架,因他們覺得三腳架是沒用,拍攝時欠缺靈活性,且負擔會更多。他們覺得陽光普照時,相機快門速度較快,是不會手震的,就算是天氣偏暗,也可以開大光圈來增加快門速度,如f/2.8~4等,此外也會有IS、VR等防手震鏡或防手震機身,快門再慢也不會出現手震的問題;情況再差些的話,也可以提升ISO到400、800甚至1600。如果大家拍攝的目的,是隻要有「公仔」睇,這當然絕對不會是問題吧,若拍攝的目的是拍一輯引以自豪的作品,可留存的攝影作品,這樣馬虎的拍攝,當然不行。如果隻想拍攝「公仔」,也不用花費金錢在昂貴的DSLR,或大光圈變焦鏡之上?一部DC已經綽綽有餘!我們用昂貴的攝影器材,目的是利用它們拍出較佳的影像,不恰當運用的話,根本就發揮不出它們應有的質素。

正如在日光下,快門速度是幾百份之一秒時,便不會出現手震,但隻要細心觀察,尤其是現時大家喜歡在電腦放大至100%觀看,便覺得相片有點不「實」的感覺,這便是由於手震以致降低了影像的質素,更貴更靚的相機鏡頭,交出來的也隻不過是二流的質素。況且,其實快門的速度,並不是想像中那麽高。一般鏡頭最佳影像質素是f/8~11光圈,全開光圈時的影像會鬆散,特別是四角邊緣的影像,如果拍攝人像等主體在中央的話,問題並不大,即使四周的景物朦化,影像質素鬆散也看不出。但拍攝風景,景物大多會充滿整個畫麵,這樣鏡頭的質素便清晰可見,加上遠近景物都會出現在畫麵內,要有足夠景深才令多些景物都清晰,收細光圈拍攝是必須的。陽光普照時,ISO 100用f/11光圈,快門1/200秒,如果加了偏光鏡,正如上文所述,感光度會減2級,快門速度便變為1/50秒,手持拍攝的話,手震是家常便飯吧,若用長焦距鏡拍攝,手再定也應付不來。如果提升ISO,又會大大降低影像質素,再加上使用漸變鏡,曝光又再暗些,這時除了用三腳架,相信隻有機械人才不會手震。如果要運用超景深的攝影技巧,光圈可能要收到f/22~32光圈,這時快門要更慢,就算是使用廣角鏡拍攝也會手震的,三腳架是必須的。

旅途中,除了在日間拍攝外,其實還有很多機會會拍攝夜景。拍攝夜景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由幾秒到幾十秒不等,這時候,就算是最強的防震係統,也拍不到清晰的相片。如果在曝光上花些心思,是可以拍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三腳架另外一個重要的意義,是令攝影的人停下來,慢慢思考要拍些什麽,怎樣拍才會令相片有深度有內涵。數碼機的出現,令攝影愛好者再不思考攝影,先拍、才看、才想、才改,不會細心拍攝,仔細去構想。攝影的樂趣,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正如茶道一樣,花那麽多時間和步驟的目的,並不隻是要衝出一壺好茶那麽簡單,而是透過衝茶的過程,讓你放下平時的煩瑣,專心投入衝茶的藝術,使用不同的方法,衝出不同味道的茶,從中獲得樂趣。而攝影,是一種健康的嗜好,原理也是一樣,樂趣是來自拍攝的過程,直至一張作品的出現。所以,有些攝影師會不厭其煩地使用大片幅座機拍攝,每拍一張都要花上十多二十分鍾,甚至更多的時間,因為這就是攝影的樂趣。但數碼相機的出現,真的令這樂趣消失了,人人都急於觀看影像,忽略了攝影的樂趣。使用三腳架拍攝,可以令拍攝者重拾拍攝給他們的樂趣。現時碳纖的三腳架非常輕巧、穩重,攜帶方便,雖然價錢比較貴,但若保養得宜,可用十多廿年,是很劃算的投資。 
 


今次的相片是在瀘沽湖拍攝,從麗江出發到瀘沽湖大約4個多小時。瀘沽湖位於寧蒗縣北部永寧鄉和四川省鹽源縣左側的萬山叢中,距寧蒗縣城73公裏。它享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淨土」、「東方第一奇景」等美名。瀘沽湖形似一隻大葫蘆,湖麵海拔2680米,麵積為50多萬平方公裏,平均湖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澈蔚藍,最大能見度為12米,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世界罕見至今還未被汙染的處女湖。居住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古稱,也保留著母係氏族時代遺俗的一支少數民族。

我們先在山頂觀看並拍攝瀘沽湖全景,之後便直入瀘沽湖摩梭人的市集,先坐小艇到湖中一個小島參觀,島上有一間藏廟,由於隻逗留二十分鍾,小艇便回程,所以拍攝時間十分緊迫。晚上在瀘沽湖住宿,並觀看摩梭人的舞會表演。晚會完結,我們便在湖邊拍攝瀘沽湖的星空,剛好是月圓之夜,鏡頭下的月光,白得恰似日光的氣氛,第二天一早我們便乘車回麗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