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由來
(2007-08-29 18:48:58)
下一個
人類發明了針,又發明了絲、線、布,於是就有了刺繡。要說香包的曆史,真是線一樣長。中國古代把香包稱作香囊、佩幃、容臭、香袋等,俗稱香包。囊就是袋子,裏邊裝上香料就稱作香包。香囊造型甚多,有桃形、石榴形、雞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有絲線錦鍛製的,也有極少數鏤金的,還有透雕玉質的。雖然香囊的形製、佩掛方式及內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義不外乎祛惡氣、避邪穢。古代的香囊隻是大同小異。
古代喜慶之時以荷包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為男女戀愛定情信物,或為敬祀神佛以表虔誠,或作祈祥裝飾,或以盛裝寶物,都統稱荷包。荷包種類很多,有葫蘆形、鍾形、心形、桃形、袋形、錢包形、方形等等。現在的荷包同遠古荷包在稱謂上一致,但實用性卻因曆史的變遷而變化很大。慶陽人把荷包與香包視作同一藝術品,當作節令喜慶裝飾。
《詩經·豳風·九戢》描寫了三千年前北豳的自然景觀:河澤中有鱒魚和淡水魚浮遊,可供人們食用;天鵝時而盤旋,時而扶搖直上,翱翔在藍天白雲之間。“我覯之於,袞衣繡裳”句中,袞衣是古代王侯穿的刺繡有卷龍圖紋的衣裳。可見當時的北豳(慶陽),刺繡工藝昌盛,能工巧匠輩出。由此可推知,慶陽的蠶絲業當時已很發達。《詩經·豳風·七月》詩;“蠶月桑條,取彼斫斧,以伐遠楊,猗彼女桑”“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陽春三月,桑樹枝條嫩葉隨萬物一起生長,拿起斧子砍伐新枝條,讓它更新繁茂的新枝葉。將砍下來的枝條柔嫩的葉子捋下來喂蠶。然後將加工後的蠶絲做成線料,染上黑、黃、紅各種鮮豔的顏色,給主人的子女們刺繡美麗的衣裳。從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北豳桑林叢叢,養蠶業非常興盛。今日,鹹陽民間香包刺繡隻所以底蘊深厚,工藝精湛,非常普及,都是先祖農耕文化的傳承。
香囊的佩帶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椒專佞以慢滔兮,铩又欲充夫佩幃。”佩幃即香囊。
《禮記·內則》雲:“男女未冠笄,衿纓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怪得輕風送異香,娉婷仙子曳霓裳。”唐代仕女,沒有不佩帶香囊的。駱賓王《詠美人在天津橋》詩雲:“美女出東鄰,容與在天津,動衣香滿路,移步襪生塵。”美人走過去了,路也是香的。可見香囊必須是香的。
明時,端午節佩帶香囊之風,蔚為大觀。李夢陽《汴中元夕》詩雲:“玉館朱城柳陌斜,宋京燈月散煙火,門外香車若流水,不知青鳥向誰家。”一輛輛香車從門外過去了,上麵全是香氣噴人的美女。由此可見當時開封仕女佩帶香囊的風氣之盛。
由於荷包既實用又是裝飾物,所以需用量很大。北京清時就有荷包巷,專賣各式香囊荷包、扇袋、眼鏡袋、羅鏡套、煙袋等,用緙絲或錦緞縫製,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