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漢語優勢及其改革

(2007-08-27 05:45:08) 下一個
100年前,全世界都認為漢語是嬰兒語,後來才發現原來漢語是進化過的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原來在七千年前,漢語也有羅嗦的後啜和字格,後來我們把那些無用東西都拋棄了。比如用一個“了”字就把已經完成的動作表現出來了。沒有複雜的語法。
漢語是可用於計算機時代的語言,最適合語音控製。
漢語的一個明顯的優勢是,思維麵廣闊,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在邏輯思維方麵還是拚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衝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當然在論文和計算機語言是漢語和拚音文字並用了,漢語的偉大就在於兼容,你們看看在漢語的學術論文有漢語和阿拉伯數字和西方拚音文字的混用現象。中國的物理學專家可以憑借他在中學時代的化學基礎知識通讀化學專家的論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業的專家要交流他們的學術成果,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如果不是學化學或醫學的人,tetracycline對他們來說會不知所雲,但是如果你說“四環素”,你至少能想象它可能是一種環狀結構的化學物質;diabetes mellitus中既沒有“糖sugar、candy”,也沒有“尿urine、emiction、stale”,也看不出“病disease、illnesss、ickness”來,隻好死記硬背。
漢語又是一種非常簡潔的語言,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中漢語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聲,連乘的結果是2940個聲音,但是能夠被利用的是2500個,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話中的有1200個,再考慮漢語有四聲,總共有4800個。英語與普通話相比則不同,國際音標中,英語有20個元音和20個輔音,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反過來說,不在這四百個聲音之內的任何聲音都不被英語所承認,或者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發音;這裏所說的不是‘音節’。比較一下就會看出,漢語的發音種類是英語的12倍。
為什麽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假設有一個僅會發兩種聲音的人,根據電腦的理論,我們知道,他用這兩個符號依然可以表達整個世界。再假設,世界上僅有400種事物需要表達,那麽,一個英國人可以用每一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而僅會發兩個聲音的人,有時就不得不用九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因為二的九次方才大於400。又比如,十六進製數字“FF”,十進製則為“255”,二進製為“11111111”。一般人每發一個聲音大約需要消耗0.25秒的時間。比較兩者就會看出,僅會兩個聲音的人,不但表達得慢,而且還費力氣。在表達‘255’這個數字的時候,如果用單音節的漢語拚音念“FF”,十六進製使用0.50秒的時間,十進製使用0.75秒的時間,而二進製使用了4.00秒。如果兩個僅會發兩種聲音的人以這樣語言生活一輩子,他們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將比別人少很多倍,除非他們說話的語速比別人快相應的倍數。實際的情況中,最明顯的是日語與漢語的對照,我們知道,日語使用了100種不同的聲音,而漢語使用了4800種聲音,因此很多漢字讓日本人一念就必須用兩個或者三個聲音來表達。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心裏說的過程,如果在說話時表達得快,那麽,思維的速度也應該跟著快。具體的例子是有人曾經比較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使用了30秒,而英語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兩個人同時用英語和漢語來背誦的話,到了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則一定到不了這裏,他想到的僅僅是六九五十四。這就證明了使用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使用發音種類少的語言思維速度快。這一點曾經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所證實。至於思維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聰明這個問題是被很多學者所承認的。
人類目前麵臨知識爆炸問題。我們知道,目前的英語單詞包括各種生物名稱及專利發明的新術語已經超過了數百萬,如果考慮到英語中有一些可以推導和聯想的成份;比如前、後綴和複合詞等,它所需要記憶的基本單詞也超過一百萬個。而所有這些單詞在漢語中都可以用四千個漢字來表達。
比如pork這個詞,在英語中代表豬肉,它和豬pig、肉meat沒有任何關係而僅僅代表它們的一個聯合體而已,如果把豬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豬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就發現,英語中很多聯體詞都是一個與其中任何一個分解詞毫無關聯的新符號,而它們卻構成了英語詞匯的主體,英語中幾百萬的單詞就是這樣來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如果將pork改成pig和meat連在一起的形式,那麽就要發音四次,而pork僅僅發音兩次;所以聯體的詞能夠節省發音卻要增加記憶,而分體的詞,無需記憶可是卻增加了發音次數。設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豬肉’這個詞上千次,使用兩次發音的單詞要比使用四次發音的詞節省兩千次發音,何樂不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詞的時候,英語還是和漢語一樣,使用分解的詞,比如驢肉就用donkey meat來表達。因為不常用的詞,即使設立了符號形式,別人也記不住。漢語能夠將英語中聯體詞匯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記憶的詞匯大大地減少;不僅如此,它還能夠將詞匯在人們頭腦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雙名法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方法使得各種印象在腦子中由原來的平麵,變成立體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們給所有的生物一個名字,結果,由於種類太多,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兩種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沒有名字。林奈則將所有的生物先分類,並且給出一個類名,然後在類名的下麵放一個詞,兩者組成雙名法的名字。這樣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減少了需要記憶的符號;比如原來有一萬個名字,現在分成一百個類,又在每類中分成一百種,我們所需要記憶的僅僅是一百個類名和一百個種名,共二百個,而不是原來的一萬個。隨著知識爆炸的問題逐漸惡化,人類就有必要將其他的術語也仿照這個方法改造,而目前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按照漢語的結構進行改革。這個現象最先是德國的萊布尼茲體會到的,他認為漢語是自亞裏士多得以來,西方世界夢寐以求的組義語言。但是,他沒有看到聲音的真正特性,卻由於漢字的數量上的性能而定義漢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
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夠記住多少單詞或符號?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僅有三萬個單詞,他本人能夠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爾時代,他的單詞量依然是三萬個,可是,那個時候的英語已經擁有近百萬個單詞了。所以,我認為,莎士比亞使用英語單詞的熟練程度是後人根本無法達到的。語言學家們對於英語單詞的要求是:一個受過教育的英語使用者應該掌握五到二十五萬單詞。
漢語是收斂的,拚音文字則是發散的。
漢字是方塊,也就是二維結構,是體現於形,內涵有聲的文字,很多漢字,即使不認識,隻要了解漢字的構造,就能猜個大概。拚音文字是一維結構,是密碼文字,記憶拚音文字詞匯,就像背一連串的密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記憶的密碼越多越覺頭疼,用錯密碼的機會也會增大。
漢語最大的問題在於:所寫非所讀,學習它既要記住字形,又要記住發音,而字形又很複雜。這是所有詬病漢語的人士都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有人提出過拚體字的改革方案:把發音用筆劃列出集成在方塊字內。在此基礎上,本人思考過如下三種改革方案:(一)借鑒朝語和日語假名,將拚音集成為發音偏旁:拚旁,研究從甲骨文開始的漢字演化,規劃出表意偏旁:意旁,拚旁+意旁構成漢字體係;(二)借鑒朝語和日語假名,將拚音集成為發音偏旁:拚旁,研究從甲骨文開始的漢字演化,規劃出基本表意字,拚旁+基本表意字構成拚意字,基本表意字+拚意字構成漢字體係;(三)研究從甲骨文開始的漢字演化,刪除一些不表音和(或)不表意的漢字,用合適的聲旁和意旁組成新字替代,不合適的簡化字去掉,恢複繁體或新造簡體字。方案(一)和(二)結合了形意文字和拚音文字的優點,但是,人們不一定馬上就習慣於新的字形,保守勢力的反對也會出乎意料的。方案(三)最保守可行。
中國政府能劃出上百億來研究斷代史,再撥幾百億來研究漢字改革應該很有意義,集中各方麵專家並進行國際合作,再集合民間力量,用50至100年時間,按成型一個漢字推出一個漢字的策略,此舉應該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