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長白山

喜好詩歌,唱歌,攝影,再湊個趣兒,嚐試寫故事,和散文。
個人資料
正文

漫話漢語(三):漢字--民族圖騰

(2007-08-26 13:23:46) 下一個
漫話漢語(三):

漢字--民族圖騰

每個人都有祖宗。而我要講的祖宗不是特指三皇五帝,我要借“祖宗”這個詞去說漢語和漢字的重要性。我認為漢語尤其是漢字之重要就像我們的祖宗一樣。人在當今世界上生存,一重要的標簽就是,每個人都有名有姓。我要借“祖宗” 二字,引伸出“祖宗”二字的文化概念,從文化的意義上講,隻要一個人開口學說話講漢語,漢語就是此人的祖宗;如果本人認同漢字作為姓名,並且世代相傳,漢字是此人的祖宗。漢字之重要,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稱之為我們圖騰。

祖宗,我認為除了母係社會外,家族中父親輩之上的男人都可以成為祖宗,我這不是歧視女性,為什麽呢?因為,生物學的意義上,男子的性染色體對人類繁衍有決定作用。 祖宗一詞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示部》解為“祖,始廟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中考證出“且”是“祖”的本字正合我義,因為甲骨文“且”正像男性生殖器的形狀。所以“祖”字的“示部” 和“且部”加在一起,可解為神聖的男子,就是“祖宗”的“祖”。“祖” 和“ 宗”都有姓名的“姓氏”的意思。“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我們用漢字標稱我們的姓氏和名字,我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

為避免歧視女性之嫌,我得列舉一個姓氏:“母” 。有人個人叫母國光,是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以及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母教授講:“在山東泰安有一個母家莊,這個村莊的居民多數姓母。” ,他本人在遼寧錦西出生,那裏有四、五百人姓母。

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一萬多個姓氏,其中的 3000 多個一直使用到今天。根據最新的統計,中國人大約有 8000 多個姓氏,不過這 8000 多個姓氏的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姓氏所屬的人口很多,有的姓氏所屬的人口較少,常見的姓氏不過是兩、三百個。數字、方位、行業、地名都有人姓。由此可見,每個漢字都可能成為姓氏。我們學習讀寫百家姓,學會寫別人的名字,就開始識字了。洋人和我講你們中國人的姓和名字都有豐富的含義,說我:“你會寫出認識的一百個中國人的名字, 認讀一百地名,吃百家飯時多些飯菜名字, 你就可以試著讀中文報紙了” 。洋人總是不停地在造字,可是絕大部分洋字碼和他們自身的生物學存在沒有任何關聯,您就是能寫一萬個洋姓氏和人名,也沒有使用價值。 記住一千個洋 飯菜名字,可能就是個飯桶 。

命名姓氏用字可能要多於日常用字。比如,有些極為罕見的姓氏,有的連電腦也打不出這個姓氏的用字。有位 32 歲的冮 (gang) 女士出生於四川巴中,他們整個村子都姓冮,當時沒覺得有什麽奇怪。遷到重慶後,隨著生活圈子的擴大,才發現這個姓“很麻煩”。冮女士乘飛機都打不出這個字,還得另開證明蓋章。到銀行,出納員隻好先打個“工”字,然後用手補上兩點。年深日久,補上的兩點褪色了。銀行戶頭姓氏就又成了 “工”字,掛失人家都不認,最後還得到派出所開證明。冮女士有時賭氣:“這個姓給我帶來很多麻煩,我都想改姓了” 。可是這姓氏可是祖宗傳下來的,有誰輕易改換的姓氏呢?身有反骨的李登輝倒是有 個日本名字,叫岩裏正男,但是,那也隻是別名,李登輝還是叫李登輝。我隻知道托馬斯•哈代( Thomas Hardy )的小說《苔絲》 (Tess) 裏麵有換姓氏的。苔絲的所謂同姓貴族親戚的姓氏“德伯維爾”,其 “貴姓”是用高價買來的。絕大部分中國人有家族觀念,有家譜,不像這洋人把祖宗不當回事。

有好事者,專門查找罕見姓氏,湊成“語句”,比如“毛主席萬歲”不難找。“東西南北中” “柴米油鹽醬醋茶” 大有人在。重慶還特意選出繼“一”到“十”、“油鹽醋”等怪姓之後,又找出“十大罕見姓氏”:“輸”、“活”、“報”、“什”、“脫”、“盆”、“贏”、“少”、“二”和“電”。 姓氏“電”可謂當地最新創造。姓“電”這名小孩的住址在綦江農貿街通惠電瓶廠,注冊名字就是“電瓶廠”,生日為 1999 年元旦。這小孩原本是該廠職工撿來的,因無姓無名,登記時就跟著養他的廠姓電,全名叫電瓶廠。等這個小孩長大成人,他的後代跟著他姓“電”。然而,參考日本人的姓氏,我以為“電瓶廠”三個字加在一起也可成為另一個新姓氏。

日本人姓名絕大部分是用漢字表達的。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隻有華族、貴族和豪族有姓氏,而平民則有名無姓。明治初年,為了編造戶籍,課稅征役,平民才開始有了姓氏。於是,地名、田名、身世、家係、職業、住所、屋號、工具,乃至動植物名稱都成了選作姓氏的依據。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是以地名為姓的;山上、鬆岡是以住所為姓的。 1898 年製定戶籍法後,每戶才固定了姓氏,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時仍用原姓,並以子從父姓,妻隨夫姓,世代相傳為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雖然日本法律規定:女子結婚可以不隨夫姓,但實際上仍然是妻隨夫姓者為多。據統計,日本有 12 萬姓,讓日本人取締漢字,幾乎不可能。還有,日本人名的讀音很絕乎。

日本人的名字有自己獨特的讀法,發音規則和漢語是完全不同的,不懂日文的人弄不清楚其中規則,也不可能翻譯成英文,就算懂日文的人一般也隻能弄明白姓氏的讀音,至於名字怎麽翻譯成英文那隻有本人才知道。比如《死亡筆記》裏的夜神月,他的英文名字拚寫是 Light Yagami ,但是他不說“月”字的發音是 Light, 誰也不會這麽讀。換一種說法,很多日本人的名字都是自己造的詞兒,想怎麽念,就怎麽念,所以連日本人也不知道,必須問本人才知道正確讀法,如果是姓氏的話應該有能查的地方。反過來,隻知道名字的讀音,也不能直接對上漢字。和日本人打交道便知道,日本人通常在其名片正麵印日本漢字名(極少數與假名混合的),在反麵通常印其日本漢字全名的羅馬字。有的人家不願意按照繁瑣的規矩起名,但要足夠幸運才行。登記戶口的政府機關設專門的人員,根據法務省民事局頒布的《誤字俗字正字一覽戶籍用名記載紀錄用字》對新生兒名字進行審查。

我說了語言和文字是文化祖宗。首先漢語是祖宗,就像父親,爺爺,重爺爺都是一個人的祖宗一樣,漢字當然也是祖宗了。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前,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字語言。漢字大約在公元 3 世紀左右傳入日本。日本最早的國史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在日本社會中,識漢字,尤其是通曉古代漢字的人,都被認為是有教養的人,即使在明治維新以後,推行脫亞入歐,雖然漢字被限製使用,但對於會讀會寫漢字的人的尊敬仍沒有改變,日本人仍然根據這一崇拜漢字的傳統接受教育。

另外,日本人簽名習慣很特殊。我到日本第一天,最要緊的事情之一是刻印章,印章刻的當然是漢字了。日本人以印章代簽名,素有“印章之國”之稱,在重要場合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使用印章,使用率也遠遠超過印章的發明國中國。在日本印章的法律責任十分重大。在有些場合,本人簽字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在簽署法律上的文件或向官廳機關等遞交文書時,還必須在署名後加蓋印章。若蓋上印章,名字可由別人代簽,若隻有簽名沒有印章,隻是一紙空文。我離開日本時,我名下的科研項目還沒有結題,我中斷在日本的研究是有特別的原因的。臨走時,教研室要我一樣東西,就是我個人的印章。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印章和我們的印章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印章刻的字大都隻是他們個人的姓氏。也就是說“張藝謀”的印章隻需刻上“張”,“章子怡” 隻需“章”。由於姓氏本身刻在印章就可以用了。因此,印章可以成批量生產,擺放在商店櫃台上出售。要想省錢,不用花更多得錢專門刻印章。中國人的常見姓氏,日本也有銷售。我老婆的姓氏常見,能買到現成的,我的姓氏較不常見,但也能買到。而我的日本印章可是多花了十倍的價錢專門刻的。說白了,日本人,全家用一個印章就夠了。或者,隻要是一個祖宗,盡管到商店批發印章,回家每人發一個,我看也不成問題。

當二戰後,由二十七位美國教育家聯名,向麥克阿瑟將軍建議徹底修改日本教育係統。他們特別要求廢除 “由中國傳來的表意文字”,否則日本將永遠不可希望達到西方的科技程度。但實際上,時間已證明他們的建議錯了。見識了日本姓氏及其使用,我覺得,日本人把漢字當“祖宗”。

韓國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韓文發音的三個或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姓 , 後麵是名 , 名字中有一個字通常代表輩分,這和中國人的家譜以字排輩分相同。然而,老的傳統有所變化。大多數人仍遵行這一傳統,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已不能用漢字替他們的孩子取名。在大多數情況下,姓氏沒有任何改變。韓國的姓氏大約有 300 個 , 最常見的姓有: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薑、柳和尹。我和韓國人交換個人信息時,相當多韓國人要給我寫其姓名的漢字。和他們談一些文化的話題,和他們套近乎,我會稱讚韓國人有音樂天賦,寫個小提琴家的人名“鄭京和”,他們馬上高興起來。同樣,韓國圍棋手李昌鎬不能寫成“李長浩”,必須用原名漢文書寫。凡是有名氣的和有一些文化的人韓國不會輕易廢棄他們的漢字姓名。尤其是用漢字書寫姓氏,隻要他們將其傳給其後代,漢字在一定意義上還是他們的“祖宗”。

越南文字拉丁化很徹底,然而,越南人的名字還沒有完全廢棄漢字,學名取用漢字,字典詞典在每個來源於漢語的字、詞後麵都注有漢字。雖然學校不學漢字,但是給子女取名的時候大家查字典,一般都找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漢字詞。還有,越南一些傳統的家族還要寫族譜,都是用漢字寫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日本從 1995 年開始舉行“年度漢字”公開投票活動,每年公布最有人氣的名字。 2005 年得票數最多的是“愛”字。 2006 “年度漢字” 為“命” 字。以此,我要再次引申地解釋一下漢字意謂著什麽,漢字意謂“愛”和“命”。“愛”和“命”都是祖宗給我們的。你就是不要祖宗,不把漢字當祖宗,要徹底換掉祖宗,甚至改名換姓,從此叫“克林燉萊瘟撕雞”,完全是拉丁語改革者們的自由,反正祖宗已經給了你“愛”和“命”。

假如,像越南那樣,漢語完全拉丁化,我們的後人如何尋根問祖?現在人們又開始重視家譜,家乘,家牒,宗譜,世譜,房譜,姓名,族譜,村誌和鄉誌等,民間自發地修家譜,修村誌等等。政府官方對此也同樣重視,上海圖書館,據統計共收藏有約 17000 種、 110000 餘冊中國家譜。漢字完全拉丁化,家譜不一定絕了門戶了,姓張藝謀和章子怡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姓氏家族。

我父親和母親輩以上的先祖們的名字,都是按家譜起名。而到了我這輩份,我的學名就沒有按照家譜輩分排字起名了。可是在父親家裏新續的家譜上,我的名字和我兒子的名字都按照家譜給歸宗了。如果誰否認的家譜上的排名,那這個人就是不認祖宗逆子。我兒子還光著屁股時,我父親就搬出家譜,對我兒子說:“你是中國人,家譜上的名字是正宗,你是我孫子,希望你將來光宗耀祖”。

台灣省人口百分之九十七是漢族。 1946 年以前,台灣的漢族同胞百分之八十左右是從福建省移去後繁衍的,其中原籍泉州和漳州的人最多,另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從廣東省移去後繁衍的。省內姓氏 1600 多個,其中位居前 10 個的依次是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 10 大姓人口占台灣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台灣的同胞頻頻尋訪大陸,尋根問祖。就連陳水扁和呂秀蓮等也不例外。例如,呂秀蓮胞兄呂傳勝回閩祭祖感懷:兩岸血脈相連一家親。 1991 年呂秀蓮對著家鄉水井慨言:“我要喝一口故鄉的井水,這叫飲水思源”。途經故鄉的河流時還說:“我要赤著腳從這條溪過去,這是故鄉的溪嗬” 。 2000 年,呂秀蓮為族譜所題的祠是:“呂祖萬古流芳,我族日月增光”。呂秀蓮作為單身女士也念念不忘住祖宗還是應該稱讚。現在她要做中華民族不屑子孫,中華民族的敗家子。近來,呂秀蓮自比為韓國明成皇後。可是,這些人鬧“台獨”,家有家法,國有國規,我們決不留孽種。我看今後,台獨分子的後祠家族饒不了他們。台獨分子們定像秦儈那樣,遺臭萬年,永遠跪在祖宗麵前,讓後人唾棄。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講,想光宗耀祖的人首先要胸懷祖國。

美國黑人作家哈利的小說《根》問世,震驚了美國黑人的靈魂,並喚起了他們強烈的尋根意識。其實《根》不僅挖掘了美國黑人之根,它也必然觸及美國白人之根。近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機構出台人類“尋根”計劃,群體遺傳學、考古學、進化學、語言學和古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將參加這個為期 5 年的人類“尋根”計劃。這次“尋根”聚焦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尋根”。對於中國人來講,文化的“尋根”,其中自然漢語是“根本”,漢字是“圖騰”。

人口普查結果表明,當今有 8000 多個姓氏,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漢語字字句句,都聯係著我們的“祖”,聯係著我們的“宗”。我們每說的字字句句,是祖宗幾千年前造好了的。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可以叫“爸爸”,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可以叫“爺爺”,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可以是“媽媽”,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可以是“奶奶”,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祖宗神聖無比造化的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後代。每一個漢字,可以是一個活生生的中國人。中國人,隻要在您一張口講漢語同時,那就是祖宗恩典著你。你每一次寫下你漢字的名字的時刻,那可是幾千前祖宗修行的功德啊!人是世界最奇特的生命,而每一個漢字都可以代表一個中國人。因此,漢字是神聖,中國是神聖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名字也是神聖的。那個被父母遺棄叫“電瓶廠”的小孩,他的名字同樣是神聖的。因此,中國姓名文化的核心所在,在其精神內涵強烈的數典認祖、追宗尋根意識。標識血緣和衍生的姓與氏,“正體”和“美德”的名與字,堂號家聯、世係譜牒等姓名衍化,依循著追溯同源的走向,且最終朝著炎黃始祖歸結。中國人萬姓歸宗,我們中華民族要拜三皇五帝;新加坡人,日本人,朝鮮人,越南人等其他民族應同樣視漢字為祖宗,所有的華人身在異鄉,在血緣和文化上,同樣萬姓歸宗。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年璀燦曆史的文明古國。拉丁字再好,對照漢字書寫的家譜,對於追求光宗耀祖的中國來人講,拉丁字如同空口無憑廢文。漢字書寫的家譜是炎黃子孫最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還將繼承和發揚光大。一種文化的認同總有自身的優勢,漢字不是要征服世界,然而漢字孕育了中國,漢字也同樣哺育了使用漢字的其他民族和國家。

世界上可能還存在沒有名字的人,但是,凡是個人,活在世界上,其必定有祖先。以漢字傳承家族姓名的人,在其文化的象征性上,漢字就是祖宗。而當代每一個漢字,都可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家族的姓氏。我們有十三億人,每個人的名字,我中有你,你中有他,彼此不分,這就是中國人常說“和為貴”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道理。單單是我們的名字,我們就能攜手世界,我們就可以繼往開來。我這篇文章的每一個字,同樣是集合了我們民族成員中的家族的姓氏。我們的民族文化上,有一個哲理:“天人合一”。我們的漢字和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就是“天人合一”的見證。最後,讓我拜對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寫下祖宗圖騰般的名字: “中”“ 華”“ 民”“ 族”“萬”“歲”……。

(本文為 漫話漢語(三), 還有待進一步修改,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漫話漢語(四)將適時上貼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