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文摘

(2009-12-18 15:24:20) 下一個

司馬遷 《史記》中 《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也不是“漁父”首創。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並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汙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汙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麵對這種世態。

而滄浪歌的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附《漁父》:

《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
遊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複與言。


釵頭鳳--陸遊,唐婉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幹,淚痕殘,欲箋心事,獨倚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對酒

古今共有死,長短無百年;
方其欲瞑時,如困得熟眠。
世以生時心,妄度死者情,
疑其不忍去,一笑可絕纓。
區區計生死,不如持一觴;
一觴澆不平,萬事俱可忘。
待酒忘萬事,猶是役於酒;
醉醒不到處,夭魔自奔走。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1.生有什麽值得高興的呢?
(每個人,不論貧富,終究會死,所以生就是等著死,再者,對於茫茫世界而言,一個人是多麽輕微呢,你死了地球照轉,所以生又有什麽可高興的呢?)

2.死又有什麽值得悲哀的呢?
(既然生的人遲早會死,再富再有權勢的人也要死,無一例外,所以死是公平的,再加上生本來就是遭罪,死是一種解脫,以此說來,死有何可悲哀的呢?)


《正氣歌》----附人物典故 分類:正氣歌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附:人物典故----依百度注,稍有刪改。


太史簡。
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弑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弑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於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弑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範,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董狐筆。
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於桃園弑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弑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弑其君”以示於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弑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

張良椎。
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後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於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傑並起,複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勳臣,封留侯,蓋再為韓複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豔稱。

蘇武節。
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上。武持漢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歎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矣。”此事為使臣守節不諭之典型。

嚴將軍頭。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後嚴顏兵敗,降。此處隻得以劉璋托囑論。

嵇侍中血。
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於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嵇紹,竹林七賢嵇康長子。十歲時,康為晉文王司馬昭所殺。

張睢陽齒。
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於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勳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者也。


顏常山舌。
安祿山反於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於國家,不顧個人之例。

或為遼東帽,清操勵冰雪。
東漢末年,海內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於時也。寧少與華歆為友,後察歆急於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汙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漢統,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托嗣君禪於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憂;又東結好於吳,使蜀有與國;然後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

此處評論如何,且待公道。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晉有賈後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複中原,而當時誌士仁人,苦心戳力者:北則有劉琨騎驅並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規河洛,亦齊誌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凶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唐自安史之亂後,降將悉為藩鎮,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泚也。朱泚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泚意其必有憾於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泚,泚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誌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醜跡,可以掃盡矣。

段秀實者,“戴頭來”也。


正氣歌-------[故事][典故][簡介]


元軍攻下厓山以後,張弘範召集將領,舉行慶功宴會,把文天祥請來。宴會席上,張弘範對文天祥說:“現在宋朝滅亡,丞相已經盡到最後一片忠心。隻要您回心轉意,歸順我們大元皇上,還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
文天祥含著眼淚說:“國破家亡,我身為宋朝大臣,沒能夠挽回局勢,死了還有罪孽,怎麽還能貪圖活命呢。”
張弘範一再勸降,沒有結果,隻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過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賓館裏,用美酒好菜招待他。過了幾天,元朝丞相博羅派投降官員留夢炎去勸降。文天祥對這個叛徒早已深惡痛絕,現在見他居然老著臉皮來勸降,更是火冒三丈。沒等留夢炎開口,就一頓痛罵,把留夢炎罵得抬不起頭,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對文天祥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過著囚徒的生活。過了一個月,博羅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樞密院,親自審問。
文天祥被兵士押著,來到樞密院大堂,隻見博羅滿臉凶相,坐在上麵。文天祥正眼也不看,昂起頭,挺直腰杆走上前去。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文天祥拒絕了。
博羅惱羞成怒,喝令左右動手。兵士們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將文天祥按倒在地上。
博羅說:“你還有什麽話可說?”
文天祥坦然說:“從古以來,國家有興有亡,做大臣的被滅被殺的,哪一個朝代沒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現在既然已經失敗,隻求早死。”
博羅怕審問出現僵局,想緩和一下空氣,就說:“自從盤古到現在,有幾個帝王,你倒說來聽聽。”
文天祥哼了一聲,說:“一部十七史(指《史記》等十七部曆史書),從哪裏說起?我今天不是到這裏來應考,哪有心思跟你們閑扯。”
博羅被文天祥搶白幾句,討個沒趣,就無理取鬧地責問文天祥為什麽丟了臨安逃走,為什麽要另立二王(指趙昰、趙昺)。文天祥一條條據理駁斥,最後,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裏,早就準備一死,何必再嚕蘇!”
博羅氣得吹胡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祥押回兵馬司。他想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恐怕殺了文天祥,民心不服,不同意把他殺害。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麵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麵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穀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黴氣,再加上廁所裏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
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裏,惡劣的環境隻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誌。他相信,隻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
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他在那首詩裏,舉了曆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他在詩中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然塞蒼冥。
……
時窮節乃見(同“現”字),一一垂丹青。
(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跡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
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裏押出來,帶到宮裏。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隻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麽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複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麽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麽樣?”
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隻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麽可說了。”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隻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麵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隻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隻流東。且複穹廬拜,會向槁街逢。
    不見南方的軍隊去北伐已經很久,金人就胡說中原的人才已一掃而空。麵對敵人你雖隻身一手,終究還要歸還我的氣壓萬夫的英雄。自喜做個堂堂的漢使。要象浩浩蕩蕩的河水,衝決一切阻力,永遠奔流向東。暫且再向全國施禮頂拜,敵人一定要被征服,將在槁街與他們相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裏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是唐堯建立的城都,是虞舜開辟的土壤,是夏禹對疆域的分封。在這當中應有一個半個恥於投降敵戎。萬裏河山被敵人血腥蹂躪得如許,千古以來的愛國誌士的英靈安在,浩大的抗金正氣什麽時候才能伸張暢通?金人的命運用不著多問,祖國將象光輝燦爛的太陽照耀在空中。
 

本文來自: 聖言學堂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
    
    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
    
    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
    
    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
    
    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英軍統帥巴夏裏目擊
    
    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後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曰: “國不
    
    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我們這門講究大喜大悲大狠大怒,功夫是橫行霸道,剛猛突進。心中不平,催金剛之力。所以說我們這派,天生就是造反的功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