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67)
2013 (346)
2014 (204)
2015 (199)
2016 (738)
2017 (213)
2018 (120)
2019 (106)
朱高正先生講《近思錄》·改過遷善克己複禮第三 之十二:想遠離不必要的麻煩?先遠離愛講是非之人!
好。咱們來看下一條。
“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
這樣大家看到了嗎?也就是說,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明道先生說,人哪,在視、聽、言、動裏麵,視是最先的。你不合於禮的事,你卻去看它,這就是所謂“開目便錯了”。不合於禮的,我們就不要看,我打個比方,像前陣子,有什麽不雅的視頻一出來——一個名人的不雅視頻,那時候在台灣,那個雜誌上全部都附贈光碟,很多人在看,因為那個女主角很有名。像我,看都沒看過。為什麽?講句老實話,對這個女主角實在是太殘忍了。那我在這裏講,人都想要去滿足那個偷窺狂,這不符合禮的,我們就不要看。不要看,你各種的不正當的欲念就不會受到萌動。所以說,這一點很重要。
然後你一定要先非禮勿視守得住,才會有非禮勿聽。什麽叫非禮勿聽?不合於禮的,你不要聽,就算聽到,也當作沒聽到。
那當你能夠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之後,自然而然可以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以說我告訴大家,像我剛才講的那一種,轟動台灣那麽大的視頻光碟,我連看都不看,很多人很訝異,怎麽我會不看呢?因為那個女主角還曾經想要拜我當老師,我覺得這是人人都可能發生的事,不屑。人常有這種幸災樂禍之心,這是很要不得的,因為你這種要不得,大家想要看,就有那種不肖商人就把那個曝出來,一個女孩子的名節不就這樣毀了嗎?
其實人都有過錯,對自己的過錯絕不再犯,對別人的過錯有時候要寬容,就當作沒看到一樣,所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也一樣的道理,比如說在背後講人家閑話,這本身就是缺德的事——三姑六婆背後在講左鄰右舍哪些見不得人的事,你如果常常接觸到這些人,表示你本身的修養就有問題了,你怎麽會常常跟這些人在一起呢?所以說,當你發現說,哎呀,我在這裏常常會聽到那些,表示你的生活習慣有問題的,你就要遠離那些講別人是非的人,這樣就可以遠離是非。這也是修身的一點。隻有能夠做好非禮勿視,做好非禮勿聽,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好,明道先生下麵這一條講得太好了,大家仔細看。
他說:“聖人責己感也處多,責人應也處少。”什麽意思?也就是說,你一個有德的人,你對於自己要求要感受到的,一定要要求得高;至於對別人該回應的要求,你就要求少一點。為什麽?人家修養還沒到達那個程度嘛,這樣大家知道嗎?也就是說,我們該感受的要比別人更加靈敏,對自己感受不夠靈敏,你一定要深加自責。而至於別人回應得少,沒有及時回應,回應得慢,我們要多寬容。這也是同樣的道理,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好,我們現在看最後一條。
最後一條,就是伊川跟他的學生張繹講的話。大家知道,伊川晚年跟他跟得最緊的兩個徒弟,一個是尹焞,另外一個就是張繹,後來伊川也是把他的《易傳》傳給這兩位徒弟。
好,現在就講張繹。張繹的字叫做思叔。他說“思叔詬詈仆夫”,也就是說張繹他罵他下麵的人,伊川就跟他講了一句話——“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什麽意思?也就是張繹——伊川的徒弟——他用了不好聽的話怒罵他下麵的人,伊川看到了,就說你何不動心忍性?大家想什麽意思?我估計,張繹跟他的老師那麽久了,肯定修養也不錯,肯定那時候是他下麵的人做了些不該做的事,或者突然讓張繹震怒的事,但是伊川認為我們在克己複禮的時候,碰到這種事情,也是要和柔寬緩,你怎麽講這樣的話?所以伊川隻跟他講:“何不動心忍性?”你就不能動心忍性嗎?你把這個當作上天在考驗你,怎麽那麽急躁,就用這粗暴的言語來怒罵你下麵的人呢?“思叔慚謝”,張繹就覺得非常地慚愧,就跟老師道歉。
舉這個例子就是要給大家看,我們要修身養性,是在任何時候不能有片刻的中斷,是吧?尤其像發怒,是最不好的。
大家有沒有看看?明道先生講過,說“七情之中,易發而難治者,惟怒為甚!”所以這個怒,不僅傷肝,而且又敗德,尤其對你下麵的人。講句老實話,一般人認為對下麵的人可以怒罵,我在這兒就可以告訴大家,姑隱其名——台灣曾經有某一家(企業),在高科技電子業裏麵也是赫赫有名的,但是你知道嗎?他們的大老板對於他們的這些下屬都是用怒罵的,而結果是什麽?一級主管對二級主管也怒罵。這一家是在2012年,股票的單價是1200塊以上台幣,現在跌到多少?他那時候正紅的時候,我說他們的這種管理文化不改的話,這種企業文化不改的話——都用怒罵式的,我說不會持久的。你看看,現在跌到不到120塊,跌掉了九成。
所以說大家要記住,我們為人處事,真正你修身工夫做得細不細,就是在看這種小地方。伊川作為一代的名師,對他跟著最貼近的張繹怒罵他的仆夫,講句老實話,也隻有師生關係他才可以這樣跟他講,說“何不動心忍性”?這就足以讓他的學生覺得非常地慚愧。所以說,我們在這一條裏麵看到良師與益友的相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收看。
主講人簡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孫。1977年台灣大學法律係畢業,1980年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覽群籍,學貫中西,向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推動中國全方位現代化為己任。著有《近思錄通解》,德文著作《論康德的人權與基本民權學說》,易學專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經白話例題》,作品精選集《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