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難道“中庸”就是教你說好話 和稀泥 誰也不得罪?ZT

(2017-02-18 06:09:28) 下一個

難道“中庸”就是教你說好話 和稀泥 誰也不得罪?

騰訊儒學唐東輝2017-02-16 14:29
8評論

文/唐東輝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中庸是至德即最高的德行,但很久以來人們少有做得到的。不惟做不到,後世人們在理解上也發生了偏差,認為所謂的中庸,就是在處理事情或人際關係時調和折中,誰也不得罪。這其實是莫大的誤解,絕不是儒家中庸的本義。

你不知道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中庸》對中庸之道有一個簡易精辟的概括:“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zhòng)節,謂之和。”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這些情感無事時蓄積於胸隱而未發,就是中;遇事時表達得適當得體恰到好處(中節),就是和。《中庸》不言“庸”而言“和”,是因為:庸者,用也,情感遇事發用表現得恰到好處,就是和。可見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是調和折中之意,而是指涵養自己的性情,使其在遇事時表現得恰到好處。

中庸的本意(資料圖 圖源網絡)

 

有這樣一個故事,名字叫《這個孩子肯定會死的》:有一家人,小孩子滿月,擺了滿月酒宴請眾鄉親,很多人前來祝賀。有人說,這個孩子的麵相真好,將來一定能做大官。有人說,這個孩子的眼睛很有靈氣,將來一定是個大才子。有人說,這個孩子的哭聲很動聽,將來一定會成為音樂家。主人聽了這些話,非常高興,一一答謝,並請他們就座吃飯。

但是,有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最後端著酒杯走到主人麵前說:“我這個人不會說什麽好聽的,就說一句話,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會死的!”主人聽了大怒,命仆人把這個不會說話的人爆打了一頓,趕出了家門。

本來,小孩滿月是件大喜事,主人擺酒請客就是為的要好好慶祝一番,在這種場合,恰當的做法是像前麵祝賀的人一樣,說一些吉利的喜慶話;而那個不會說話的人之所以被爆打一頓趕了出去,就是因為他不懂中庸之道,雖然“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會死的”是一句大實話,但卻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說。

你不知道的中庸之道

不言庸 而言和(資料圖 圖源網絡)

對中庸之道,荀子也有精到的闡發,不過荀子用的不是“中庸”一詞,而是一個“當”(dàng)字,即恰當,恰到好處。荀子說:“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dàng)之為貴。”君子對於行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對於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對於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隻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禮義,表現得恰到好處,才是寶貴的。

你不知道的中庸之道

發而皆中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生活當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中庸》所說的“發而皆中節”,或者荀子所說的“唯其當之為貴”?就人倫大道而言,就要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在五倫關係中:父母子女之間有親愛之道,父母慈愛子女,子女孝順父母;君臣(拋開王朝時代的君臣關係,指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上下級關係)之間有禮義之道,上級體恤下屬,下屬尊敬上級;夫婦之間有差別之道,既相互摯愛又內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序列之道,長者、老者有齒德之尊,幼者、少者有謙讓之德;朋友之間有誠信之道,以誠相交,以信相處。就日常小事而言,也要做得恰到好處:客人來訪盡地主之誼,才是待客之道;不在公眾場合批評教育孩子,才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等等,事情雖小,卻需要有大智慧去恰當處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