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我是中國人: 林語堂家庭教育故事

(2016-02-18 18:10:19) 下一個
林語堂18951976年),祖籍薌城區,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林語堂生於牧師家庭,1912年,進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22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是年,赴德國耶拿大學,專攻文學,半年後轉萊比錫大學,研究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科兼國學院總秘書。1927年,任武漢政府外交部秘書,同年11月,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總編輯。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外語總編輯兼國際出版物交換處處長。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19368月赴美任教和寫作。1938年,離美旅居法國。1947年,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文學組組長。1950年,自法返美,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翻譯改編工作。同年創辦《天風》月刊。1954年,赴新加坡,出任

 

南洋大學校長。翌年複回美國繼續從事寫作。1966年,回國定居台灣。1967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擔任《當代漢英辭典》主編。1969年,出任台灣《中國筆會》會長。1975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筆會大會上,當選為會長。1976326病逝於香港,享年81歲。
林語堂一生著述頗豐,最著名的有人稱“三部曲”的小說《京華煙雲》、《風聲鶴淚》、《朱門》和《當代漢英辭典》等,其中《京華煙雲》被4次提名諾貝爾獎。
參考文獻:1、薌城區誌2、林語堂紀念館圖解說明。
 
林語堂家庭教育故事
一、我是中國人
1936年,林語堂舉家遷往美國。那時的中國連年內戰,積貧積弱,日本人乘機入侵,占去北方大片領土,中國飽受外國欺侮,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低。在美國,法律上仍保留有排華法案,中國人受到嚴重歧視,許多中國人在國外都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林語堂卻教育子女說:“你們在外國不要忘說自己是中國人。外國人的文化與我們不同,你可以學他們的長處,但絕對不要因為他們笑你與他們不同,而覺得自卑,因為我們的文化比他們的悠久而優美。無論如何,看見外國人不要怕,有話直說,這樣他們才會看得起你。”在美國旅居的那些日子,林語堂時時都在教子女們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妻子則依她娘家的家教教導孩子們。
二、人要有夢想,才會有進步
“人要有夢想,才會有進步”,這是林語堂經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話。林語堂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自己的父親、同一輩家人何嚐不是如此?林語堂的父親林至誠沒有受過正式教育,小時做過賣糖餅的小販,也挑重擔賣過竹筍和米,二十四歲入教會神學院,全靠刻苦自學才當上長老會牧師。那時他父親每月收入大概二十塊銀元,卻夢想送兒子到上海,甚至到世界最好的大學念書。他常鼓勵孩子們要有奮鬥精神,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他的鼓勵和鞭策下,林語堂和他二哥、六弟都進了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並和六弟先後出國留學。
三、整個世界就是大學堂
林語堂教育子女們要注意社會實踐,他認為“整個世界就是大學堂”,從校外所見所聞得到的知識遠比學校裏學到的東西多得多。他反對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習法,主張多到社會實踐,邊學習邊實踐。他希望孩子們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他說,有一部字典在手,憑自修,什麽學問都能學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