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受挫的外媒: 遇上大陸觀選團 外媒的內心是崩潰的

(2016-01-19 13:42:46) 下一個

台灣“大選”塵埃落定,今年的選戰大戲格外精彩,有兩個女人的對台戲,有老戲骨宋楚瑜的苦情戲,有“換柱”現場老中青國民黨同場飆戲,臨到落幕,還有位16歲少女乘勇“追窮寇”,將藍綠的勝負悲歡推向高潮。

你在橋上看戲,看戲的人在“牆”外看你。台灣“選舉”前後赴台旅遊的大陸遊客,理所當然地被外媒盯上了。他們啥意思?看一眼標題你就懂了。

外媒報道陸客觀選團

這又是eager to,又是attracting的,先別吐槽國人不爭氣。點開內文你就該同情外媒了,遇上這樣的大陸“觀選團”,記者隻能當當“標題黨”,內心應該是崩潰的吧!

大陸遊客就倆字:任性

外媒本以為,大概陸客們看選舉應該是這眼神: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風含情水含笑地那麽一望

卻萬萬沒想到,大多數人是這眼神: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嗬嗬……

路透社意味深長地引用一位“共產黨員”王先生的話,稱在八天的旅行中,他看到大街上的選舉海報和宣傳卡車感慨萬千。他說,台灣的言論自由令他印象深刻。“在中國,民主隻是口頭上的。在台灣,是實踐中的。我很嫉妒(jealous)。”話音剛落,一名江蘇中年男子就當著路透記者的麵,指著選舉海報和車隊說:“這純屬浪費金錢。”

美國之音開篇就渲染出陸客“朝聖”的氛圍,“不少來台灣的大陸遊客有機會親眼目睹大選。”然而,媒體的一廂情願立刻就被26歲吉林大陸遊客擋回,她說:“我覺得(大陸)現在製度呀,政策呀已經很好了。大陸有自己的那一套民主集中製,台灣有自己的民主政黨選舉製度,各有利弊,都非常好地在兩條不同的軌道上進行著。”

同樣是麵對美國之音,另一位陸客給麵子地表示:“你們這種選舉也挺好,比較民主。”……也挺好……挺好……好……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我們台灣民主著呢~~~

這都還算好的,《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簡直讓人心疼。在交代了大陸今年收緊觀選遊客數後,該報得意洋洋地問:“那些得以在前排觀選的幸運陸客是怎樣看台灣民主的?”誰料,一名開出租車的大姐和她老公毫無預警地開啟男女雙打模式:“你認為兩黨執政會有區別嗎?你認為每個官員都會為民著想嗎?每個黨派都是為自身利益服務的”,這位丈夫告訴記者,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擺脫了貧困和戰爭,“即便一黨執政,我們的生活也過得很好”。隨後,22歲的廣東學生再補一刀,說台灣民主很混亂,“‘立委’會為了參選爭吵、打架、吹噓”。

難為了這位記者不離不棄,蹲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門外,又等到了一位遼寧的女士,不曾想人家說“我們不在乎哪個黨會贏”,“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隻想要兩岸良好的關係”。“我們不在乎政治,我們是普通人,我們是來這裏旅遊的。”

《時代》大約是受到了暴擊,連標題都憋不出個抓眼球的:《台灣的陸生對選舉不知作何反應(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to the Elections)》

一位王姓同學表示:“我不在乎政治,我隻在乎我的生活是不是更好了,台灣的政客們隻是在作秀而沒有為人民做任何實事。”----對於這個回答,《時代》忙不迭地合理化,文章高高在上地評價道,“對於從小在中國的獨裁統治下(autocracy)長大的年輕人,對政治無感(Disenchantment)是自然的。”

剛把話說圓的《時代》,立刻又被潑了一盆冷水。“這是個笑話,”來自浙江的陳同學說,“政客們習慣於對人民說謊,而這些人恰恰是最信任他們的人。”他指出,“台灣的民主正在越來越壞,盡管中國不夠民主,但正在越來越強。”剛才的王同學也插話:“也許台灣是更自由,但是沒有經濟基礎的自由我不在乎。”

《洛杉磯時報》的運氣要好一些,一位名為陳爾東(Chen Erdong)的28歲電信工程師對台灣大選興致盎然,表示這是他過去兩個多月來第二次來台灣。街頭遊行、揮舞著旗幟的人群、電視上喧鬧的政治辯論秀,以及被畫成卡通人物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形象都讓他感到新奇。他慎重地補充道,這些可以讓大陸人“開開眼界”。

如果該報記者知道見好就收那該多好……

隨後一位來自河南的24歲耿小姐冷淡地表示,“選舉和我無關,所以我不準備關注。”33歲的簡先生對著記者就推銷起“中國經驗”:“在中國大陸,人大代表將會出麵投票,而普通人則不用”他說,“我們並不感興趣,這個權利並不重要,隻要國家穩定,人民想做什麽都可以。”《洛杉磯時報》當然不會告訴美國讀者,所謂“出麵投票”的人大代表,也是被選出來的。

受挫的外媒:這酸爽

不要以為這樣就能打擊到這群“好事者”,外媒的功力還不容小覷。

細看這些外媒報道,其中瞧不上台灣民主的,都是學生、勞動者或是普通人,理由無非是有錢任性,或是埋頭打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算盤,一個個too young,too simple。BBC中文網2014年11月的報道裏就說了,“國家媒體常常突出基層選舉中的買選票和賄選,給人以‘民主’是個偽概念的印象。”----言外之意是,民眾被蒙在鼓裏。

各家外媒於是祭出專家學者,要為台灣扳回一城。

在出租車司機麵前敗下陣來的《華爾街日報》表示不服,調出2013年陳光誠應邀訪問台灣時說的話,“今天的台灣就是明天的中國,中國必須遵循著台灣的民主道路。”此外,該報竟采用民運人士的言論為大陸代言。“遊客們也擔心向記者表達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相信共產黨所說的民主會帶來動蕩。”“年輕時追求過民主的那些人,如今已經四五十歲,他們覺得民主不再有希望才自欺欺人地說我不要民主。”這位民運人士繼續說道:“他們害怕,如果追求民主,政府會派出軍隊,但我不認為這些人就不想要民主了。”

也不知用民運人士代言大陸民眾是什麽邏輯?是不是和麥卡錫代言美國夢差不多?

被持續暴擊的《時代》引用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衝平(Lin Chong-pin)的話,稱“大陸學生不能像港台學生那樣,徜徉在沒有防火牆的自由媒體環境裏。”----有沒有人告訴一下林教授,VPN每年也就幾百塊錢,能考上大學想裝一個分分鍾搞定。

BBC中文網渲染中國媒體刻意低調報道“大選”,稱中國大陸官方電視台以及主要報章報導台灣選舉的篇幅明顯較港台傳媒小,且在報導時不同程度地避免直接提及“總統”字眼。“在周六(1月16日)投票當天,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以及包括北京《新京報》、上海《新聞晨報》及華南的《南方都市報》等較有影響力的非官方報章均未以頭版報導台灣選舉。”而是將“亞投行”開業儀式放在了頭條。

這一大通,真是冤枉啊!中國那麽大,省換屆選舉這種事兒,上頭也就是知會一聲發個通稿。像是這樣: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嗯嗯,你們最懂引號了,外媒屢次三番給中國恐怖分子打引號的舊賬,我們都還記著呢。

什麽是真正的台灣“驚奇”

盡管外媒報道就那樣了,但Quora上的一個問答卻讓人心頭一熱。有人問,大陸學生到台灣感到最驚訝的事是什麽?

網友Zijun Yu回答說,這裏的人對大陸人很友好,台灣人對待遊客更多的是表現出“我們共享中國文化”、“我們是一家人”的熱情。

一位匿名回答者客觀對比了大陸和台灣各自的優勢缺陷,比如台灣人積極擁抱日本文化,而這在中國大陸很少見。他自述並不是臧否中國,因為大多數的驚奇是由於台灣是一個小小的、相對孤立的、更容易管理的小島,這裏大多數人生活比較富足,而中國大陸則處在改革的道路上。

網友Stephen Yan說到,他25到35歲的台灣朋友都嚴重地受到教科書和政治的誤導。雖然雙方討論中國古代曆史時是一致的,但對中國近代史有所誤解。他在台灣聽到的第一首樂曲是《小蘋果》,這讓他意識到台灣經濟和文化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

網友Kevin Cheng表示,媒體對大陸的報道偏離常識。Pat Wang也表示,我們互相不夠了解。“有些台灣電視節目充分體現了對大陸的無知,比如說買不起茶葉蛋雲雲。還常常把大陸的網絡用語解釋錯,明明這些隨便穀歌一下就能查到。”

網友Ling Xiang則表示,最讓他驚奇的是,台灣不如自己想象中的現代化,“原以為台北會像東京一樣,結果大失所望”。

這些回答裏,沒有媒體的立場,也鮮少偏見和激憤,更多的是冷靜和客觀。

在《紐約時報》2012年的報道裏,第一次來到台灣的東北女孩走出九份火車站,站在雨中,為眼前的一幕感到困惑:一名國民黨政客站在一輛敞篷小貨車上,來來回回地在火車站外行駛,對著喇叭向路人大呼感謝。他剛剛贏得了台灣“立法院”中的一個席位。報道采訪到一些大陸學生,他們說,覺得“自己有責任在學成後回家,告訴同伴和家人,民主是如何運作的”。

2012年,是台灣對大陸招生的起點,至今已經三年。當年的陸生已經經曆過一輪選舉,再不會“茫然地站在街頭”。他們更多地像Quora網友,在幾番驚奇過後,清醒地麵對台灣的美好和瘡疤。

推及陸客,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2015年1月到11月赴台旅客人數為941萬6888人次,這個數字到了2015年12月已突破千萬人次大關。2015年,陸客赴台人數占整體觀光客的4成,達到400萬人次,比兩年前成長38.7%。隨著更多大陸民眾踏上台灣土地,這個小島也將褪去神秘。

此時此刻,似乎隻有外媒還停留在原地,隻願這次“打臉”能讓他們醒悟吧。

《紐約時報》也和中國媒體較上勁兒了,稱“在國家新聞媒體報道台灣‘大選’的文章裏、甚至在更自由的論壇上,都充斥著委婉語‘大選’、‘領導人選舉’或是‘台灣地區選舉’,即便‘總統選舉’出現,仍是帶著引號的,就好像這是不合法的一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