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情緒病的一種,患者在公眾場合會感到異常害羞、緊張和尷尬。他們因害怕成為眾人焦點而避開出席公開場合,例如麵試、演講或外出用膳等。然而,隻要及早接受治療及輔導,社交焦慮症是可以控製的。對此病有正確的認識,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請根據你的經驗回答問卷問題。
你是否有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它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成長過程中經常受挫折、缺少社會支持、自我意識感強、自卑、模仿與暗示都可能強化社交焦慮。
從生物的進化角度來看,動物和人為了保住自己免受攻擊,都有一種防禦機製。例如,當我們判斷可能會受到攻擊或有不利的因素時,通常會用目光來防 禦或威脅對方,以達到恐嚇對方的目的。這樣就意味著,目光本身會有一種攻擊的含義,我們本能地對目光有一種恐懼感。蝴蝶翅膀上有一些眼點,在關鍵時刻閃動,就能阻止潛伏的捕食者發動攻擊。
從氣質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氣質上也是不同的。新生的嬰兒從一出生就表現出不同,有一些很安靜,而有一些則很活躍。到了3歲以後,我們可以發現更大的不同:有些人喜歡交往,有些人則不同,個體的差異就表現出來了。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人的氣質與一個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有關,而這個觀點正是遺傳的因素起了作用。
遺傳的因素有明顯的作用。我們發現,一些有社交焦慮症表現的父母,其子女也可能有社交焦慮症的表現。一般認為,其遺傳率為1.4%左右。
盡管遺傳與生物學的因素對社交焦慮有一定有影響,但是,真正起作用的還應該是教育與環境的因素。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例如,嬰兒總是學習周圍人的行為,同時回應他們。當他受到了一些人為的“威脅”時,父母如果不能給他一種安慰或一種解決的辦法時,這為社交焦慮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樣,有社交焦慮的父母,在社交中可能會采取逃避的方法,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子女不能學到社交的技能,而會產生焦慮。
英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社交焦慮者經常認為,隻要他們在某些方麵與現在有些不同,如長得漂亮些、更苗條一點、更聰明或更風趣些、更吸引人或更性感些、更有創造性或具有想象力些,他們就不會有社交焦慮了。而有讓人驚訝的事實是,即使是迷人、漂亮、聰明和成功的人也存在社交焦慮。原因可能是他們受到的教育中,沒有意識到這些因素可以讓他們更自信。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學會了重要的社交常識:什麽樣的行為會被接受,什麽樣的不被認可;什麽標誌著別人喜歡你,而什麽表示你不受歡迎;你的哪些方麵被接受,哪些方麵被拒絕。但如果我們錯誤地學習了社交知識,或體驗了不正確的社交感受,那麽就容易產生社交焦慮。
比如,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別人的評價和反饋的信息是明顯消極,或給人留下滿腹疑惑,那麽有人就會對自己的交往能力、與別人的親近能力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反應產生困惑。而社交焦慮恰恰建立於這種困惑之上。
我們在對一些有社交焦慮的人進行觀察發現,社交焦慮者總是認為別人在評判他們,並且這些“標準” 都是別人製定的,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信心,隻交予他人去判斷。他們開始害怕自己的行為會暴露自己潛在的弱點和;無能的本質,而不管這些事實上到底存不存在。 任何讓他們覺得可能暴露;自己無能和缺點的事情,都會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如果這種感受已經能;夠在早期經曆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那麽即使隻參加一次社交, 也有可能促;使他們產生這種消極認知。
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有積極的一麵,比如自己的敏感、幽默、友好、熱心。但是,消極的一麵往往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在當自己有些不那麽順心時,就會忽略了自己的積極一麵和別人給予的積極肯定。
有些人的社交焦慮並不表現在所有的社交場合和活動中,而是有一些章他不了解的場所。比如,當我參加過一些正式的大型會議,我就有信心如何在這些 場合表現自己。但由於我幾乎沒有參加過舞會,我想在舞會這樣交的場所一定會使我緊張。因此,有必要收集有關不同場合的社交經驗,則有助於提高社交的能力和自信心。
有些社交活動的規則是很明確的。比如,在餐館中如何進餐、如何介笛紹他人、如何組織商業會議並主持、如何提出請求,或如何說“不”時,這些之情況都有標準的傳統的規則。如果我們在社交中掌握和了解處理事情的1方法,那麽在交往中就可能不那麽令人緊張。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參與的許多社交,本身就沒有什麽規則條例,因此妄就不存在著能用一套完整的社交規則來處理不熟悉的情況。這就要求我 苧們去學,或可以問問別人。但如果我們不去學習這些新的規則,那麽你在妄社交上就會永遠低人一等。我們知道,社交焦慮者的問題不在於他們的社交能力,而在 於焦慮使他們很難充分使用這些能力。
由於社交是一種後天獲得的能力,那麽在社交中的創傷性經驗也會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傷痕。大多數人的創傷是在學校裏的經曆,如受人欺負、感到被排除、感到與眾不同和不被接受。另外,一個人的特征也會被人嘲笑,像雀斑、大耳朵、痤瘡、肥胖、矮小等。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一些有社交焦慮的人,其可能有過一些非常不愉快的經曆。如他曾被其他人粗暴地拒絕過,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以至於 對人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或對類似的社交場合產生恐懼感。比如,我們常看到有些人能參加這樣一個公開的人多的活動,但他不願意參加另外一些活動,你可以從中 看到過去創傷的痕跡。
還有一些經曆也會令人出現社交焦慮,如在生活方式、舉止方麵與眾不同。例如,一個人由於某些原因不得不去做與他的年齡不符的事,或者父 母有困難不能照顧他時,那麽他可能會因為太勞累、太焦慮或太忙碌而很少參與同齡人的社會生活,脫離了與同齡人的交往。這時,他會感到同齡人對他來說可能太 孩子氣、太幼稚了而不願意交往,比他大的孩子卻認為他太小也不與他交往,社交焦慮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生活或工作陷入窘迫。一些人原本的生活和工作給他帶來了社艾的成功,但是窘迫後,就不願與人交流,害怕別人會恥笑他或與他談論過去的事,特別擔心他人怎麽評價自己。當然,會有人真的去評價他的事,但如果不參與社交,這種評價會更多。
升遷所帶來的人際適應困難。這與上一種情況恰恰相反,因為他不得不對一些新的要求做出反應,必須開始向那些以前是平起平坐的朋友發號施令,還要在會議上向那些重要人物做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的報告,要與更重要的人一起喝酒或玩樂,過著一種與平時完全不同的生活,這對他來說可能會產生人際交往困難。
一、催眠療法:精神分析師將患者催眠,挖掘患者心靈或記憶深處的東西,看是否經曆過某種窘迫的事件,試圖尋找到發病的根源。這種療法時間長,花費也比較大。
二、強迫療法:醫生讓患者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站在很懼怕的異性麵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對患者進行強迫治療。
三、情景治療:讓患者在一個假想的空間裏,不斷地模擬發生社交恐懼症的場景,不斷練習重複發生症狀的情節,精神分析師會不斷地鼓勵你麵對這種場麵,讓你從假想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四、認知療法:這是一種不斷灌輸觀念的治療方法。醫生不斷地告訴患者,這種恐懼是非正常的,讓患者正確認識人與人交往的程序,教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
五、藥物療法:這是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發病是因為體內某種化學物質的失調所致,所以運用某類藥物調節平衡。
六、物理治療: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是一種與傳統藥物治療、催眠治療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是通過低強度微量電流刺激大腦,改變患者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一係列與焦慮、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聯係的神經遞質和激素.以此實現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它以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和依賴性,目前深受醫院的醫生的推薦使用,在患者中口碑極佳。
七、自我療法:
1.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
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麽地步就做到什麽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3.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什麽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對待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5.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6.每天給自己10分鍾的思考,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麵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7.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8.不要“看著別人活,活給別人看”,要問一問自己我的生活目標是什麽?我是誰?我是不是每天有所進取?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以自我評價為主,正確對待他人評說。
9.在社會交往中,讓自己坦然、真誠、自信、充滿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會贏得成功。
10.鍛煉人際交往中的親和力,世界已經進入了合作的時代,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內心,學會“人合百群”是新世紀社會交往的要求,應摒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酒逢知己幹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陳舊觀念。
11.活得積極自主,瀟灑自在,為自己尋求快樂,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對對決任何問題無濟於事,還要學會心平氣和、樂觀、勇敢、自信,是克服焦慮的精神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