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理論上,和諧的結論建立在因緣的理念上。
因緣是佛教的核心教義。因緣理念,放之四海而皆準,指物質世界或精神世界,由其內因與外緣合成。因與緣聚則事物成,因與緣散則事物滅。同時,內因可成另一事物的外緣,外緣可成另一事物的內因,他們互為因緣。
由此可見,事物之間是聯係的,既有內部的本質的聯係,也有外部的現象的聯係。由於事物是聯係的,所以,其生滅興衰是相關的。也就是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命運一體。推物及人,當互相幫助,共同協作,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為人就是為己,利人就是利己。反之,害人就是害己。
實踐上,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對社會生態的適應,對人與生命的和解。談到對社會的適應,佛教的中國化或者說本土化進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佛教強調忍讓、寬容、慈悲、六和,這就是對和解精神的最好注釋。
佛教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是佛教僧團和諧相處的原則。
佛教是因緣的佛教,既然因緣意味著聯係,也就意味著變化,也就意味著發展。因此,佛教是發展的宗教。在2006年,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州召開。論壇的宣言中,提出新六和,就構建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釋放出我們佛教界的美好願望。
佛教新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