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67)
2013 (346)
2014 (204)
2015 (199)
2016 (738)
2017 (213)
2018 (120)
2019 (106)
Peter Schiff - April 2011 - IMF - China Will Surpass US Economy
如果美國在近期內被超越的話,更可能是因為其社會凝聚力的喪失,及效率低下運作失調的政治係統。中國很有可能會填補這一真空,但並不能據此認為是它壓倒了美國。
伏爾泰(Voltaire)曾說,羅馬帝國崩潰是因為“一切都會崩潰”。對走向衰敗的這樣籠統的解釋----沒有什麽是永恒的----我們很難有什麽異 議。但這樣說對我們並沒有什麽幫助。比如,在思考美國當今的主導地位時,若能夠知道它何時會開始衰落,而它又能采取什麽方法來延緩無可避免的結果,就再好 不過了。
當代評論家對羅馬帝國早已絕望,但它卻多維持了數百年才最終崩潰。美國能否找到類似的延長其支配地位的途徑?
在為這個問題提 供一個可供討論的重要框架上,阿文迪·蘇布拉曼尼恩(Arvind Subramaniam)的新書《日蝕:生活在中國經濟霸權的陰影下》(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必須說明,蘇布拉曼尼恩是我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同事,並曾在其他課題上合作)。
尤其重要的是,蘇布拉曼尼恩製定了一個衡量經濟強權的指數,它應當是任何地方要思考世界經濟領導權轉變的人談論的焦點。要被這本書吸引並不需要任何經濟知識:因為書的內容非常簡單,一切都同權力有關。
一些基本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十九世紀早期工業化興起後,英國一度是支配世界的經濟霸主。但它卻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並被美國取代,而至少從1945年以來,美國一直是市場經濟國家中當之無愧的領袖。
美國的工業生產其實在19世紀末已經超越英國,但這並不足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霸權的轉移是在英國於一戰和二戰中積累了大量經常賬戶赤字後才發生的----英國必須大規模借貸來支付戰爭支出,而且其進口遠大於出口。全球大部分黃金儲備最終也落到美國人手裏。
這使英鎊的國際地位大受影響,而美元則粉墨登場----尤其是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會議後,當時各方協定可以將美元和黃金一起作為儲備用途。
最近的情況,是輪到美國積累了越來越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從世界各地進口的支出,也超過售賣產品和服務到海外的收入。在這方麵,美國似乎注定要重蹈英國覆轍。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均收入提高了----同時提升的還有它們的國際地位。尤其是中國,它在過去10多年奉行了創造大量經常賬戶順差和積累外匯儲備的戰略,它目前的外匯儲備總額據報道已超過3萬億美元。事實上,蘇布拉曼尼恩最具爭議性的觀點,就是在經濟霸權上中國其實已經超越美國----隻是我們還未 能意識到這個新現實而已。
整個故事非常引人入勝,但還是有很多可以爭議的地方。比如說,英國的衰落是因為美國是不可阻擋的?還是源自於整個大英帝國或者英國本土的內部問題?
多年前,也有人認為日本已經超越了美國。歐洲也被認為是在爭奪全球經濟霸權。如今,任何這樣的說法都近乎荒謬。日本和歐洲的信貸係統都失控了。日本於80年代向私人部門發放了過多貸款,而歐元區國家政府又在2000年代過度借貸。
同樣的,中國的發展道路能否一直保持平穩也有待觀察。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已接近GDP的50%----這肯定是世界紀錄。對國有企業和家庭的信貸則持續快速增長。這不正跟當年日本的增長失控類似嗎?
在發行一個投資者和政府都願意持有的“儲備貨幣”問題上,蘇布拉曼尼恩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許多先決條件是正確的。但中國依然缺乏某些關鍵因素。包括健全的房地產所有權。如果你擔心經濟環境轉差時無法轉移資金的話,中國就不是一個適合存放儲備的地方。
外部挑戰有時也會拖垮整個國家。但更常出現的情況,是重大的問題出現在國家內部----當政權無法帶來經濟增長時,其合法性便會消失,人民開始出走到其他國家(或至少將資金轉移出國)。
因此,如果美國在近期內被超越的話,更可能是因為其社會凝聚力的喪失及運作失調的政治係統。中國很有可能會填補這一真空,但這同有能力把美國擠到一邊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