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遭遇現實:什麽樣的愛情適合於婚姻
(2010-02-08 18:16:17)
下一個
浪漫遭遇現實:什麽樣的愛情適合於婚姻
信源:兆壽博客
這是我在課堂上給大學生們提出的一個討論命題。
其實這個命題本身是反人性的。愛情是人類兩性生活中的最高形式,是人性中最富理想與終極價值的生活,但婚姻因為其世俗的一麵而成為社會化的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社會屬性的派生者。無論哪一種婚姻,都不能真正保存和發揚人性。婚姻必將是人性的改造者。雖然一夫一妻製是目前人類最美好最平等的婚姻,但它又以通奸和淫亂為伴。應該說,我們仍然在尋找真正適合於人類的婚姻形式。人們常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但婚姻光有愛情就可以嗎?
也許在過去漫長的曆史中,婚姻在不由自己做主的時候,很多婚姻可以沒有愛情,但隻要有性就可以了。在那種婚姻中,生育是最崇高的形式。在自由時代,愛情成了兩性關係的終極目標,生育退後了,於是,婚姻的基礎發生了質變。但也就在這樣一個時代,愛情成了泛濫品。今天的大學生正遭受著這樣一種痛苦。
很多人都曾向我谘詢同樣一個問題:他們喜歡好幾個人,但不知道跟哪一個結婚。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另一個問題:談戀愛很容易,但要結婚很難。
他們的問題被我總結為一句話:究竟什麽樣的愛情適合於婚姻?或者也可以這樣來說,戀愛戀到什麽時候才可以結婚?這也許是今天的青年遇到的共同問題。
柏拉圖據說與蘇格拉底有關愛情與婚姻有一場非常著名的問答。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麽是愛情,蘇格拉底就叫柏拉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支最大最好的麥穗,但隻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地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支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隻可以摘一次,隻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支麥穗也沒有。”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麽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隻可以取一次,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隻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不管他們之間是否真有這場問答,也不管他們有關愛情與婚姻的真諦是否有問題,但這場問答卻真實地道出了愛情與婚姻的關係。愛情隻是一種與審美和情欲相關的生活,但婚姻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必須要有的現實生活。你可以沒有愛情,但必須得有婚姻。現代人反過來說,你可以沒有婚姻,但不能沒有愛情。無論如何,婚姻是愛情的結果。沒有愛情的嚐試,婚姻就不可能美滿。甚至說,沒有愛情的失敗,婚姻就不可能美滿。在前一場愛情的失敗中,婚姻的勝利卻隱隱突現。這並非是說婚姻不需要愛情,而是說,婚姻所需要的愛情與此前純粹的審美與情欲的愛情不同。純審美的與純情欲的愛情是短暫的,隻可能在兩個人的世界裏存在,卻不能在整個社會裏生活。真正結實的愛情需要在殘酷的現實世界裏獲得檢驗,並變成現實。
這才是真正的愛情與婚姻的關係。純粹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無疑是一種空話,甚至是一句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