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頭時,芳草綠生才雨好,
收尾時,杏花紅墜已春消。
良可歎,實堪嘲,
流水光陰暮複朝;
別緒閑情收拾去,
我且待,詞登十七潤新毫。
陳端生(1751-1796) 浙江錢塘人(今杭州),字雲貞。彈詞小說《再生緣》(一至十七卷)的作者。
許是因為母親酷愛評彈, 所以她開始為母親寫一部評彈《再生緣》。在她十八、九歲時三年的時間, 她一氣嗬成寫成了十六卷, 六十萬的字。天有不測風雲。二十歲的陳端生遭遇了她生命中第一個打擊: 母親死了。帶著十六卷《再生緣》, 她回到了勾山樵舍。
【碧染長空池似鏡, 倚樓閑望凝情; 暗想昔時歡笑事, 如今贏得愁生】
十二年後,直至1784年,才又續寫《再生緣》第十七卷。西湖風光依舊, 隻是物是人非, 其心境再也不是少女時代。曾經三年揮就十六卷, 現在一年時間停停寫寫才寫了一卷。這一卷寫完, 她已經心神憔悴, 正如她自己所說,早已不是“拈毫弄墨舊時心”了 。陳端生命運多舛,夫君被發配到新疆,女兒出疹夭折,自己又身患不治之症,使得《再生緣》未能完成,就撒手人寰。第十七卷她也隻是寫到了孟麗君周旋在朝堂之上, 能否全身而退, 能否得償夙願洞房花燭, 都成了一個謎。後來, 另一錢塘才女為《再生緣》續寫了後三卷, 畫了個才子佳人大團圓的結局。再後來《再生緣》就被改成各種劇種大江南北地傳唱。
《再生緣》的情節曲折複雜,始於十三省都督之子皇甫少華與元戎侯爵之子劉奎璧都求婚於才貌雙全的十五歲少女孟麗君的故事,從而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敘述空間,描寫古代深閨女子敢於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和行動,對後來戲劇、曲藝頗有影響。郭沫若認為它比《天雨花》好,可與《紅樓夢》相媲美。陳端生超越了她的同代人,她所創造的孟麗君為社會所不容,因而鑄就了她的悲劇結局。
乍一看還以為是“清華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