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whitelily2007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說換位思考及感同身受

(2016-12-12 12:12:21) 下一個

《說說換位思考及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是兩個概念,你可以換位思考,卻很難感同身受,因為受客觀條件影響。換位思考是通向理解與和解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

說到理解,其實不理解也沒有關係。這世界存在你不理解的人和事很正常,不需要每個都去理解。隻是對你重要的人和事,才值得你去這麽做。又或者不能逃避的關係,比如配偶、子女、親朋等。

和解不同,和解是一個結果。人需要同別人和解,也需要同自己和解。隻要你還活著,還在有人居住的地球,你就需要它。和解的另一個名字叫接納。接納他人,接納自己,是人畢生的功課。這樣一個結果可以從理解而來,也可以不。

現在說換位思考。如果你已經換位思考了,還是不能理解對方的話,不需要強迫自己理解。愛就不一樣,愛不需要理解以後才能獲得。愛是給予,無條件的給予,無論對方合你心意還是不合你心意。你可以不理解、有想法卻仍然選擇愛,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是一個決定。

愛能將不理解,甚至敵對情緒降低到最小,從而讓局麵向著常人認為不可能的方向發展。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理解,需不需要換位思考,而是愛不愛,有多愛。

人之所以有怨氣和怒氣,是因為人愛自己多過愛他人。人常常用他人怎麽對自己來衡量自己怎麽對他人。自私似乎是人的天性,當然這天性其實並不是人之初的天性,而是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意願後衍生而來。我們姑且把它叫做“天性”。人所缺的其實是一些反“天性”的東西,擁有這些反“天性”的東西,是區別你和這世界其他人的標識。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無私的,其實不然。隻要是人,他的愛就是有限的自私的。這世界不存在不期望回報的愛,更別說以德報怨。人總是在乎自己的感受多過在乎別人的感受。如果在乎別人的感受多過在乎自己的感受,才算得上真愛。

換位思考可以幫助你理解一個人或者一件事,那麽理解以後呢?你就能愛Ta多一點嗎?就能原諒Ta所作所為了嗎?人在沒有理智和情緒失控時的所做所為是不能用常理和常情來解釋的,倒是更有可能被人當作犯錯的借口。人對情緒的掌控能力其實是情商高低的一種表現形式。

真正的理解和原諒還得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心中有愛有憐憫的時候,理解和原諒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否則就隻是流於形式的、言不由衷的道德綁架或信仰綁架。

 

再說感同身受。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你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人的感受,所謂理解能有50%就不錯了。隻有那些經曆過相同遭遇的,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換位成功。

比如趙薇黃渤主演的電影《親愛的》,不是被人販子拐跑失去過孩子的父母是不會懂得的,雖然寫實主義手法的電影讓人感同身受,可是看電影的人流的眼淚比起現實中失去孩子的人流的眼淚不知道輕了多少倍!所以若不是親曆,不要輕易說了解。

再加上交流過程中,傾訴和傾聽兩個環節遺失掉的東西,差距就這樣形成了。

首先人所表達的和想表達的有差距,這是表達能力問題。其次人難免有苦衷和隱情,不可能毫無保留全盤托出。這是傾訴環節。

到了傾聽環節。就算你幸運地擁有一個了解你處境、也了解你的朋友,但Ta是Ta,你是你。Ta永遠都無法真正取代你去感受你所感受的,經曆你所經曆過的。反之亦然。這就是差距。

Ta或許真的很想幫助你,可是就算換作Ta,Ta也未必知道怎麽做,或者未必比你做得更好。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應激反應不盡相同。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怎麽反應,除非你被或曾被放在了那樣一個位置。

2016.12.12

(原創勿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