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張扣扣複仇殺人案最近輿情洶湧。張扣扣為母報仇,隱忍22年,終於在除夕手刃仇家,用仇人王家的三條人命為他母親抵命。許多人為此叫好。還稱讚他是一個血性漢子。我卻有一種隱隱的擔心。他母親被王家打死,他一家遭遇的苦痛幾十年來一直折磨著他。他這次殺了王家三口,王家的幾個家庭從此也會陷入仇恨的泥潭。沒準幾年之後,王家的後代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複仇,這種冤冤相報何時能了?
仇恨宜解不宜結。如何化解仇恨是一個難題。我最近看的一部好萊塢影片《三塊廣告牌》給我許多啟示。
《三塊廣告牌》在2018年的金球獎上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電影劇本獎四大獎。並獲得2017年威尼斯一個最佳劇本獎和一個金獅獎提名。是今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
電影講敘的故事發生在密蘇裏州的一座小鎮,女主海耶絲是一名單親母親,她的女兒死於一場奸殺案,警方卻遲遲無法抓到真凶。
女兒的死讓母親深陷於仇恨之中。她仇恨警察的不作為。於是在小鎮的一條公路旁租了三塊廣告牌,分別寫著:
強奸致死
凶手至今逍遙法外
你在幹什麽,威洛比局長?
她用這種方法來逼迫警察局長。
仇恨深入她的每一根毛孔中,她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臉色,fuck、fuck是她的口頭語。她去看牙醫,與牙醫口角,乘牙醫不備,拿起了牙醫的鑽頭鑽透了牙醫的手指;她與牧師談話,咒罵教會的孌童行為有牧師的責任;她臉色鐵青,線條堅硬,從來沒有笑容。
當警長與她談話告知她破案的難度時,她嗤之以鼻;當警長說自己患了胰腺癌而且沒有幾個月的活頭時她沒有絲毫的同情心,依然步步緊逼。電視台采訪了她,三塊廣告牌上的大字時時壓迫著羞辱著身患絕症的警察局長威洛比。
海耶絲與丈夫離異,女兒和兒子與她一起生活,女兒死後,隻有兒子陪伴著她。她收入有限。當她為續租廣告牌的租金犯愁時,來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女孩給了她5000美金,並聲稱這錢是一位墨西哥小孩為她募集的。
狄克森是一名有暴力傾向和種族歧視的警察,他沒有父親,與患病的母親生活在一起,視警長如父。在海耶絲用廣告牌羞辱威洛比局長之後,他多次找女主和廣告商的麻煩,甚至把廣告商從二樓窗戶扔了下去。
仇恨的母親與警察對峙,警察的不當行為讓仇恨的火焰越燃越烈。三塊廣告牌被人放火燒掉,海耶絲以放火燒警察局回應。仇恨的烈火是如此強烈,以至於要吞噬小鎮安寧的日常生活。
當這一切變得不可收拾時,警長以他的特殊行為改變了仇恨的母親和憤怒的警察。
威洛比警長安排了一個動人的人生告別的儀式。
他帶著美麗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女兒到湖邊遊玩,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碧草鮮花,世界是如此美麗,生命是如此美好。但是,這卻是威洛比人生的最後一次享受。當夜,他開槍自殺,自殺之前留下的三封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給妻子的信中說他自殺的原因是不願意讓家人及自己經受接下來的疾病的殘酷折磨。
他給海耶絲的信中首先是對沒有抓住奸殺她女兒的凶手道歉,然後告知海耶絲他為她付了廣告牌的租金(原來那個墨西哥孩子是警長)。讀完這封信,海耶絲陷入沉思。
威洛比警長給迪克森的信中寫到:
“放下怨氣,你知道要成為一名警察,需要的是愛,因為內心平和才能深刻思考,你甚至不需要一把槍,當然也不需要怨恨,怨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海耶絲和迪克森的扭曲的人生開始了變化。
迪克森徹底改變了,當他被新來警察局長開除後,回警局送鑰匙時正巧遇到海耶絲焚燒警察局,他被嚴重燒傷,但是卻冒死搶救出海耶絲女兒的案卷,並且以一己之力去破案,終於找到了嫌疑犯。
海耶絲的改變是一點一滴的。當她與幫助過她的侏儒(此人在《權力的遊戲》裏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在餐館約會時,巧遇前夫及其19歲的女友。前夫走到她前麵告訴她一句話:“憤怒會招致更大的憤怒”,並且說這句話是那個女孩子說的。她鎮住了,第一次向前夫的這個女友表示了友好。
最後,迪克森帶著搶與海耶絲一起去尋找嫌疑犯,當迪克森說那個嫌疑犯在海耶絲的女兒遇害時有可能在海外(伊拉克或阿富汗)作戰時,海耶絲第一次笑了。這笑可以理解為放下仇恨後的釋然。一段仇恨就這樣化解了。
這個電影之所以獲得那麽多好評不僅僅是由於我敘述的這些內容,它還包含許多深意。它揭示了許多社會的、人性的的深層次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化解仇恨才是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化解仇恨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一種就是愛。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用大愛化解仇恨的基督徒。
那是20年前我剛剛移民多倫多的時候。每一個新移民都要過一個關口,那就是語言關。過不了這個關,找工作、生活都是難題。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名叫奧黛麗的女士,她有80多歲了,銀色的卷發配著白裏透紅的麵龐,滿臉的皺紋,那皺紋笑起來像菊花一樣美麗,每一根皺紋都舒展有致。而她常常是麵帶笑容。她組織幾個老太太義務為我們補習英文,face to face talking,一對一口語練習。比花錢請的家教都認真。一字一句地糾正我們的發音,的確對我的英語提高幫助很大。
與奧黛麗接觸的時間久了,才得知這麽一位笑口常開看起來快樂幸福的女人卻有著極其悲慘的人生經曆。
一次我在她家看到桌子上有一個年輕人的照片,照片裏是一位褐色頭發藍色眼睛的非常英俊的小夥子。
“是你的兒子吧?”我問。
“是的”她笑容滿麵的臉閃過一絲少有的痛苦。
“他死了。死在墨西哥。”
“什麽時候?”
“那是他在滑鐵盧讀大學的時候,他利用暑假去墨西哥做義工,被殺害了。”
我一時驚呆了,想到自己的兒子,作為一個母親,我無比難過。
“凶手抓到了?”我問。
“抓到了,但是我選擇不起訴。”
啊!我被徹底震暈了!我想她失去兒子時與我那時的年齡差不多。我的人生中從未聽說過母親原諒殺害自己孩子的凶手的事情。
作為一個母親,我當時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她的這種胸懷的。
她說,她兒子的生命已逝,殺了凶手,兒子的命回不來,但是會讓另一個母親失去兒子,讓另一個家庭陷入痛苦。
選擇原諒不僅僅是少死一個人,而是讓凶手及凶手的家庭和朋友都得到救贖,並且感受到主的大愛。同時,她自己也跳出了仇恨的泥潭,餘生不再受煎熬。仔細想想,這何嚐不是雙贏!
這時,我想起了雨果《悲慘世界》裏的神父,他對冉阿讓偷銀器的原諒拯救了冉阿讓。
奧黛麗中年喪子,晚年喪夫,送走了前後兩個丈夫。但是這些苦難沒有打倒她。她的臉上沒有愁苦,沒有幽怨。她活得愉快而精致。我每次去她家,她都化好妝,穿戴齊整地在家門口等著我。
是什麽樣的修煉可以讓她達到這樣的境界?如若信仰的力量能讓生命如此有質量,能信教也是一種幸福。
中國人的一些傳統意識需要重新審視,縱然法律有許多不公道的地方,張扣扣這種行為也不是值得稱道的。仇恨需要化解,張扣扣這樣的人的情緒需要疏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些話都是佛陀和孔夫子的教誨
一件讓人生恨的事發生後 如果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 讓仇恨繼續延燒 極可能燒出更多的恨 讓更多人捲進仇恨的漩渦 也讓群我關係在仇恨的負能量裏撕扯、浮沈…
所以無論從法製、刑律、道德、教育、宗教等哪一個層麵來著手 「化解仇恨 讓愛啟程」都是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而一個人的內心情感 從產生恨到去愛 並非一步到位 內心能量的轉變 需要外在關懷和引導的配合 且必定會經過幾個轉折的過程:恨_責怪_反省_釋懷_愛
我在 YouTube上看到一段對這個片子的分析 裏麵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可以作為化解個人仇恨及消弭社會對立的參考:
1)責怪: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 是因為總是忙著責怪別人
2)反省:有時隻有悔恨才能讓自己明白 以前錯在哪裡 今後該往哪去?
3)釋懷:釋懷不代表你原諒了那個錯誤 而是選擇不讓自己繼續當個受害者
推薦這部有深度 且可以給你很多啟發的電影,《意外》(臺灣的翻譯)
https://youtu.be/Pv48nPa5qqc
海耶斯該做的是否雇個私人偵探繼續偵辦案件,而不是把怒火對準警察,他們並非凶手。
張扣扣案讓人看到那種野蠻生長的麻木而殘忍的可怕環境,當眾解剖會給一個未成年人造成多大的精神傷害實在難以估量;斯大林的冷酷鐵血,也和他九歲時看到酗酒家暴的父親被當眾殺害有關吧。
張扣扣的母親被打死後,明顯法律有失公允。在法律不能維護公平正義時,血親複仇,是天然正義。否則,對罪惡的寬容, 是對受害者的不公。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尾提供了無限選擇。人生有各種選擇,我們一直都在不停選擇。有的時候、特別是關鍵的時候,做出選擇就沒有回頭路了。當事人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旁觀者能做的更有限。我覺得旁觀者尤其要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我絕不是說不讚成張扣扣殺人的都是不尊重他的選擇,但是我也覺得這個事情不是化解仇恨這麽簡單的,這個選擇也與宗教沒有直接關係。舉個例子:我有一個瑞士同事講過這麽一個事情。有一個女孩被奸殺了,警察抓住了凶犯。在法庭上,女孩的母親突然拿出手槍,手刃凶犯,然後伏法。母親說:他必須死。隨便給我什麽刑期,我的一生已經毀了,我根本不在乎。當時瑞士全社會都一邊倒地聲援這位母親。所以,這個事情是基本人性,值得我們所有人繼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