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樂博客

學習英語,欣賞音樂。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宋德利: 英語學習36法(全集)

(2007-10-27 08:42:04) 下一個

英語學習36法

宋德利


前言

近日整理書籍,突然翻出筆者1993年印製的《英語學習麵麵談》一書。隨便翻翻,覺得裏麵一些東西似乎還有些參考價值。比如第一部分:英語學習36法(漢語成語引申法)。這36種方法是筆者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讀書筆記以及收集的資料加以概括整理的。由於受中國三十六計的啟發,我才有意概括成三十六種。其實英語學習法何止三十六種呢?我在書中寫道:“為了便於記憶和增加趣味,我嚐試性地采取了漢語成語引申法。每一條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編寫體例為:1。英譯,即漢語成語的英文譯法。這部分隻是簡單的漢英對譯,與學習方法無關;2。詞源,即漢語成語的出處。這部分隻是為幫助感興趣的讀者擴大漢語知識麵;3。題解,即從英語學習方法的角度出發,對漢語成語加以引申,是本部分的核心。”為了和喜歡英語學習的朋友互相交流,我願把自己這些或許謬誤百出,或許早已過時的學習心得發表於此,歡迎批評指正。


英語學習36法之1:捫心自問

英譯:
lay the hand on the heart and examine oneself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 examine one’s own conscience and ask oneself

詞源:
捫,撫摸。捫心,手摸胸膛。手摸胸膛問自己。表示自我反省。宋•宋祁《學舍晝上》:“捫 心自問何功德,五管支離治繲人。” 宋•宋祁《學舍晝上》:“捫心自問何功德,五管支離治繲人。”

題解:
這裏提到捫心自問,並無反省之意,而是取其字麵意義,借用其中一個“問”字。學習英語要多問善問。“問”,不僅要問別人,還要問自己。這是自學者必不可少的學習步驟和方法。這種自問法一般可在精讀時使用。選好一篇準備精讀的文章,經過一番研讀,把其中生疏的詞句,乃至全篇基本意思弄清之後,為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可對自己自問自答,提問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1.邏輯順序法:提問時要按照文章發展的邏輯順序,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思考和問答。假如某一篇文章是論述汙染問題的,你就可以提出:什麽是汙染?汙染的起因是什麽?汙染的危害是什麽?如何排除汙染?

2.順序比較法:順序比較就是按照思維邏輯,順序地用比較方法成對地提問,然後做出回答。假如某一篇文章中提到甲乙兩人為一項生產計劃發生爭論,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甲是誰?乙是誰?甲對計劃的意見如何?乙對計劃的意見如何?甲如何提出自己意見的?乙是如何提出自己意見的?最後再提出一個必須經過自己比較才能回答的問題:哪種意見正確?

3.時間順序法:這種方法主要用於人物傳記以及敘述之類有明顯時間順序的文章。人物傳記一般總是要按照人物從出生到死亡的順序講。這中間有可分成若幹時期,而所謂的時期,一般也要提到具體時間。敘事文章一般會按照事情發生發展,或結束的時間來寫,因此這類文章可以按時間順序向自己提問回答。諸如:此人何時何地生?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中年時代、老年時代如何度過的?有何功績。最後卒於何因,何時?何地?


英語學習36法之2:字斟句酌

英譯:
write in ornate style / weigh one’s words / refine (up) on words

詞源:
斟酌,估量。指對文字的運用是否得當加以推敲。一字一句地進行比較,最後精心加以選擇。形容寫作或講話慎重認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一卷:“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題解:
現代人無論在取人名、店名或商標名稱時都十分講究,而且往往加上英文譯名,但稍有不慎,便會出錯,甚至鬧出大笑話,結果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字斟句酌。下麵請看幾個失誤的例子。

某地有一家氣派豪華的飯店,名曰“燕子樓”。中文的意思很不錯,但翻譯成英文時卻沒有采取音譯法,而是采用了意譯法,結果譯成了swallow。 Swallow 一詞在英文中的確指燕子,但這隻是名詞,而動詞則是“吞咽”的意思,而且常指像燕子那樣不嚼而吞咽,頗有“狼吞虎咽”的意味。結果,氣派不凡的店門前用漂亮的霓虹燈裝飾出耀眼的“Swallow Restaurant”,讓一位美國客人十分費解,看後搖頭皺眉,幽默風趣,又不無譏諷地問:“我在這裏可以細嚼慢咽嗎?”

有一種唇膏取名“芳芳”,聽起來頗為雅致,而出口商標的英譯名稱卻采用音譯法,按照漢語拚音譯成了Fang-fang。殊不知,英文中恰好有fang 一詞,然而詞義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那是毒蛇的毒牙!試問,有哪位女士敢買這令人毛骨悚然的“毒牙”唇膏美容呢?

又如著名的李寧運動服,翻譯英文名稱時也需要格外注意,因為李寧的名字漢語拚音Li Ning,弄不好寫成Li ning就麻煩了,因為英文中Li ning有襯布的意思。不知李寧何許人的外籍人士,看到這種譯法,可能會把大名鼎鼎的李寧運動服誤解為運動服襯布。

因此,取名時,尤其涉及到英文名稱時,千萬要字斟句酌。其實在英語學習和運用的全部過程中,對任何問題都要有字斟句酌的認真態度。


英語學習36法之3:斬草除根

英譯:
root out / 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 rid oneself of the weeds by killing the root

詞源:
斬草,除草,割草。除草要連根拔,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掉禍根以免後患。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袁紹曰:‘若不斬草除根,必為喪身之本。’”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斬草除根,萌芽不發,斬草若不除根,春到萌芽再發。”

題解:
詞根在英語造詞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科技英語詞匯,用詞根造詞的比例相當大。不過,詞匯雖多,詞根畢竟有限,這就為我們利用詞根判斷詞義提供了方便條件。以詞根angi-(血管)為例,有的詞典為它列舉的派生詞竟然多達135個。可見,字要來個“斬草除根”,把詞根的障礙掃除幹淨,便會有“一通百通”之效。

有些詞根本身是一根一義,而且隻限於某一門類具體學科中的應用,對它們隻需“望文生義”,便可迎刃而解。但是有的根並不好除,因為這些詞根還要涉及到一些其它問題。多數詞根含義複雜適用於若幹門科學,不像專業詞根那樣好懂,需要分析對比,方能觸類旁通。例如radio- 這一詞根來自拉丁語的radius,原意為車輪的“輻條”,引申為數學的“半徑”、物理學的“輻射”和“無線電”、化學的“鐳”、醫學的“X射線”等,並由此派生出各個學科的許多含義迥然相異的新詞來。

由於詞義的發展,有些詞根意義一再引申,致使難以識別其“廬山真麵目”。還有的科學家用某個詞根創造新詞,往往形成同根異義。如拉丁詞根flu-或fluor-( =flow,流),它有許多派生詞,如fluid (流體), influence(影響), influx(流入), influenza (流感),等等。古代神話和傳說常常是科技詞根和詞匯的一個重要來源。有的科技詞根甚至來自某個科學家的名字,從而衍生出現代英語中眾多的新詞匯。

以上這種由詞根派生出的新詞匯在一般詞典中都不易查到,但如果能知道一點它的詞根和來曆,集中掃除詞根這一障礙,那就會使我們對英語詞匯的記憶事半功倍。


英語學習36法之4:披沙揀金

英譯:
obtain gold by washing it from sand and gravel / pan gravel for gold / sift sand for gold

詞源:
披,散開。揀,挑取。鋪散開沙子,挑取真金。比喻從雜亂的物品中進行挑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唐。劉知幾《史通。直書》:“然則曆考前史,征諸直詞,雖古人糟粕,真偽相亂,而披沙揀金,有時獲寶。”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崔山同》:“崔拾遺方采炳然,意思方雅-----斯亦披沙揀金,往往見寶。”也作“排沙簡寶”,“簡”即“揀”也。

題解:
英語的常用詞大多是一詞多義。可是初學者對此往往不能注意,誤以為一個單詞學了幾個意思就萬事大吉,結果在實踐中難免碰釘子。

根據《牛津英漢大辭典》統計,前置詞of有63個不同的意思;in 和with各有40個; at和 by各有39個; to有33個; for有31個; on 有39個;from有15個; come有69個; make有97個; take有91個; set作為動詞有126個,作為名詞有47個。最典型的多義詞大概要首推get一詞。早在1789年就有人指出get的多義性,聲稱僅僅用get一詞就可以描繪一天的全部動作。

一詞多義是個極為普遍的語言現象。但是如何對待這一問題呢?千萬不可走入另一個極端,企圖對所有的解釋一下子都記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正確的方法就是披沙揀金。在詞義解釋的茫茫沙海中,披無限之沙,揀有限之金,即根據不同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去記,隻有如此,才能不致茫然無措。


英語學習36法之5:未雨綢繆

英譯:
save (or lay up) against a rainy day /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 take precautions beforehand

詞源:
綢繆,用繩索纏捆,引申為修補。趁著還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詩經。幽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戶牖。”這裏指鴟鴞(讀“吃消”)鳥,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啄剝桑樹皮修補巢臼。

題解:
“未雨綢繆”是說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閱讀英語文章可參照此法。比如,適當學習詞匯和短語,而後再著手研讀。

學習外語一般不提倡孤立地突擊學習詞匯,因為大多數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上下文之中,意思會出現差異,它們各自所適用的句型以及搭配方式也會隨之變化。如果脫離語言環境及上下文而孤立地學習詞匯,就會難以理解詞的準確含義,因此也就不能正確地加以使用。即使理解是正確的,但沒有上下文的輔助,而單獨去大量地突擊單詞和短語,也極易遺忘。

盡管如此,在研讀一篇文章之前適當地集中學習一些詞語還是可以的,因為這樣做,在上下文中再見到這些詞語時,就容易記住,不易忘掉。此外,還可以試著突擊性記住一些名詞術語,或者是詞義單一,不牽涉上下文搭配的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可能會有一定的短暫效果,雖然如此,在幫助閱讀方麵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好辦法。

練習口語時亦可采用此法。先把圍繞某題目或內容的詞匯寫出來,供進行對話或複述時使用。比如先將某些食品的英語名稱寫出來,供就餐對話時使用。這樣會自然地、迅速地學會一些單詞及短語。

不過有一點需要強調,不論用何種方法集中學習或突擊單詞和短語,在強記詞義之後必須加以使用,可以通過閱讀文章、練習口語或練習聽力等辦法來加強印象,記憶與使用這兩者相隔的時間越短越好,這似乎有一個“趁熱打鐵”的問題。


英語學習36法之6:兼聽則明

英譯:
Listen to both sides and you will be enlightened.

詞源:
兼聽,多方麵聽取。明,明辨。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正確地認識事物。漢。王符《潛夫論。明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宋。歐陽修等《新唐書。魏征傳》:“因問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題解:
“兼聽則明”在此取其字麵意義,引申到英語學習方法上來,最切實際的如聽力訓練。聽力訓練可以分成“精聽”和“泛聽”兩類,這兩者兼而用之,豈不是“兼聽”嗎?

“精聽”,要記住所聽材料的每個細節,諸如每個單詞、每個句子。如果是單句練習,則要求聽懂全句,再做記錄。一直聽下去,中間不能停止。如果是短文練習,要求先聽一至兩遍全文,內容基本清楚了,再逐句記錄。所以,“精聽”不單純是機械的記錄,也是一種綜合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的訓練。

“泛聽”,要求聽懂全文的主要內容和關鍵情節,立即做出理解性判斷,鍛煉排除個別難點,緊跟語流,捕捉信息的能力。這種練習實用價值更高。“泛聽”時,手裏沒有任何文字材料可看,全憑聽覺判斷。整個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邊聽邊想。聽完全文,可以練習複述,複述的次數越多越好,如能背下來更好。當然每篇文章都提出這個要求是不切實,也是不可取的。


英語學習36法之7:舉一反三

英譯:
infer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 / draw inferences /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詞源:
反,推論。比喻懂得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其餘。形容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隅,角落。反,類推。意思是說,孔子要求學生對他的說教要能夠舉一反三,如果舉一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根據孔子的這段故事,“舉一反三”也作“舉一隅反”或“一隅三反”。

題解:
做練習時,可采用此法。由於條件所限,課後習題要求比較單一。翻譯就是翻譯,填空就是填空,隻要按照要求做好就可以了。不過要想學到更多的東西,可以開動腦筋,充分利用這些習題。“舉一反三”便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

“舉一反三”法式說對一個習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挖掘,多方麵向自己提問。這樣,一句話就會引發出許多句話,而這些話所涉及的英語知識又可能是多方麵的。比如:It is a book. 如果書上隻要求譯成漢語,那麽隻需寫上“這是一本書”即可。不過,這樣做僅僅學會一句話。如果把這句話當成素材,就可以提出許多翻譯練習題。請看:Is it a book? Yes, it is. / Is it a book? No, it isn’t. / It is a book, isn’t it? Yes, it is. / It is a book, isn’t it? No, it isn’t.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Yes, it is. / It is not a book, is it? No, it isn’t.

如果對每個習題都能不厭其煩地舉一反三,那學到的就不是若幹個單一的東西,而是若幹個全方位的立體知識網。這種舉一反三法在複習功課時尤為見效。如果這樣,也就不會發愁找不到複習材料了。


英語學習36法之8:綱舉目張

英譯:
Once the 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 is pulled out, all it meshes open. / Once the key link is grasped,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 When the general plan is laid out, the details are easy to arrange.

詞源:
綱,網上的大繩。目,網上的孔眼。舉,提起。提起網上的大繩子,網眼自然就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它環節。也比喻文章頭頭是道,條理分明。《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用民有紀有綱。一引起紀,萬目皆張。”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題解:
要想寫好英語說明文,寫好段落主句關係十分重要。英語說明文的每一段落一般都有段落主題句。段落主題句就是一段的綱。隻有寫好主題句,才可能做到“綱舉目張”,把全段文章寫好。全篇各段的主題句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從各種不同角度說明了文章的主題,所以隻有把各段的主題句寫好,才可能對全篇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要想寫好段落主題句,首先應該認真審好題,然後采取說明文常用的手法,諸如舉例、說明、比較等,來說明主題。其它應注意的問題當然還有許多。比如:第一,主題句應該恰當切題;第二,除應該提高英語寫作表達能力之外,還應該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第三,一個段落主題句應該隻提出在一段中要說明的問題,而不是在整篇文章或整部書中要說明的問題;第四,應該注意語言基礎,諸如句型、詞組、詞匯的運用方法的練習。

總之,要寫好段落主題句,必須做到:第一,理論嚴謹,合乎實情,合乎常理;第二,全局在胸,合乎文章本身的發展邏輯。


英語學習36法之9:一目十行

英譯:
read (or cover) ten lines at one glance / read ten lines of writing with one single glance

詞源:
目,用眼睛看。閱讀時,一眼就能看十行字。比喻看書速度快。唐。姚思廉《梁書。簡文帝紀》:“簡文帝幼而敏睿,既長,讀書十行俱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那三官雙明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豐姿俊雅,讀書一目十行,舉筆即成文。”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 後來也用以形容讀書馬虎,不細致。

題解:
讀書時一眼就能看十行,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說十行是誇張,不過根據自己所需而盡量加快速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一目十行的讀書方法可用於快速尋讀答案練習中。快速尋找答案是快速讀書的一種方法。最好由兩人配合,甲找到一篇乙所未讀過的文章,從裏麵挑出一些關鍵性的東西做成問題,乙讀書之前,或口頭告訴他,或書麵寫出來給他看,總之讓乙明確讀時應尋找的內容。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人名、地名、數字等等。乙在讀時要快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甲可以采取一些強硬措施,比如計時,這樣可以督促乙的讀速。乙在讀時要快速,減少讀每一行所需的時間。於是可以采取一目十行那樣的粗讀法,如果在某一行中沒有尋找到目標,要立即放過,迅速轉移到下一行去繼續尋找。

快速閱讀要解決思想認識方麵的問題和閱讀技巧問題。所謂思想認識問題,主要指以下各點:第一,閱讀,尤其是快速閱讀,和平時看中文書籍一樣,是為了與作者交流思想,獲取信息,而不是為研究語言,更不是破譯密碼;第二,快速閱讀過程中,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理解,哪怕隻理解百分之七十就可以了。快速閱讀中一定要抓住中心思想;第三,閱讀速度與理解沒有絕對成反比的關係,並非讀速慢理解率就高,讀速高,理解率就低;第四,沒有必要將材料中出現的所有單詞都掌握,隻要求閱讀後知道文章的大意,這樣並不會影響對全文的理解。

所謂閱讀技巧問題,主要是指改變通常的閱讀習慣,其中包括:第一,不要糾纏語言細節,不查詞典,不考慮語法問題;第二,克服閱讀過程中頭隨字行來回移動的習慣,要做到快速眼動而頭不動,克服手或筆指著字行的閱讀習慣。讀的時候不要出聲,甚至連默讀,也就是雖不出聲,但嘴依然在動的習慣也要克服,要練習“眼讀”,避免“口讀”;第三,克服閱讀注意力不集中,或影響閱讀速度的任何習慣。

如何鞏固快速閱讀成果呢?可以把閱讀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可以速度為主,技能訓練為主,用比較容易的閱讀材料;第二階段是鞏固第一階段的成果,保持所取得的速度,突出以理解為主的訓練,用比較難的閱讀材料,通過閱讀增加詞匯,搞清一些語法難點。


英語學習36法之10:廣種薄收

英譯:
sow extensively (or over wide areas) for whatever that can be gathered in /
extensive cultivation

詞源:
廣,多,擴大。薄,少。指擴大耕地麵積,而不考慮單位麵積產量,最後以耕地麵積大
而取勝的種植方法。也指隻顧多種植,不顧精耕細作,以致降低了產量的得不償失的種
植方法。

題解:
“廣種薄收”雖然是種田的方法,但也可以取其義而引申,用於讀書學習的方法。用到
讀書上可稱為“博讀”。一篇文章的內容畢竟有限,即便完全掌握也隻局限於某一方
麵。文章多了,所及方麵自然就會多。這樣,一方麵了解一點,方麵一多,最後所掌握
的知識量自然就會多起來。具體做法就是不局限於自己所攻學科。學文科的也可以看理
科的,學理科的也可以看文科的。這樣互相補充,所學知識就會全麵,從而避免片麵
性。

學習英語的博覽群書,無論從打基礎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發展聽說能力的角度來看,抑
或從提高寫作能力的角度來看,乃至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博”即
寬,就是要把讀書的麵放寬,不要把自己囿於自己所攻專業之內。

對於基礎差的人來說,無論學什麽專業,在選擇讀物時,“博覽”二字也都可以落實到
多讀一些簡單的故事。此類材料的優點是常用詞語及句型出現的頻率頗高,再者,故事
能吸引人們的興趣,使人不自覺地提高了閱讀速度。另外,故事還可以提供某個詞語出
現的生動場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語學習36法之11:精耕細作

英譯: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 intense cultivation

詞源:
指對農作物精心細致地耕作,力求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因為不這樣就不能增加糧食的產
量。

題解:
這種耕田方法也可以加以引申,用於英語學習上來。它正好與“廣種薄收”成一對。
“精耕細作”,突出精字和細字,其實它主要是突出一個“精”字。故而此種讀書方法
其實可歸類於“精讀”的範疇。

精到何種程度,如何來精?這要看具體的讀書目的及讀物的內容。從篇幅講,有的精於
全篇,有的則精於重點段落;有的精於句子,乃至單詞短語;還有的精於語法,有的則
精於寫作技巧。精於全篇的要逐段、逐句、逐字地用心研讀,比如短小精美的散文,或
名人名著等。

精於重點段落則有些實用主義的味道,看中某一重點段落,著眼於提高語言技巧,或提
高造句能力,從內容到形式仔細研讀,融會貫通,有些甚至需要熟讀會背。精於重點句
子,是指某一些典型的句子,或比較新穎,或比較深奧,或具有代表性。精於重點詞語
的,往往需要理解和記憶詞義,並用其造句,加以運用。


英語學習36法之12:詳情度理

英譯:
make an intelligent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 / make a reasonable
appraisal of the question

詞源:
詳,端詳。度,推測。形容依據情況推理論斷。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鳳
姐詳情度理,說:‘他們必不敢多說一句話,倒另委屈了他們”。也作“揣情度理”。


題解:
語言和其它事物一樣,總是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比如有的詞根意義就一再引申,這直接
影響詞匯的意義。要想認識這些詞根及其構成的詞匯之“廬山真麵目”,一定要抱著認
真態度,對每個詞及詞根,做到詳情度理,弄清其發展演化的來龍去脈,隻有如此才能
真正掌握。

例如salary (工資)一詞,詞根是sal- 其實就等於salt (鹽)。 那麽,“工資”與
“鹽”有何關係?原來古羅馬時代吃鹽是定量的。士兵每天可以領到一份購鹽證作為報
酬。現在英語中還說:He’s not worth his salt.(他配不上他那份鹽。)即不稱職
的意思。That’s rather too salt! (費用太高!)

Sal-作詞根的詞不算少。如:salad = sal+ad(色拉), 就是在上麵加點鹽的意思。
Salami (一種鹹味很濃的醃製香腸),saline 化學上和醫學上對各種食鹽溶液、鹽
水、鹽類瀉藥的總稱,它又派生出許多術語。

又如hypo- 和somni-這兩個詞根都表示“睡眠”之義。原來它們都來自神話中的睡神。
這個睡神在希臘叫做Hypnos,到了羅馬,變成Somnus,這樣,因詞源不同,在現代英語
中就派生出許多有關睡眠和催眠之類的詞。如:hypnosis 催眠術,hypnotize催眠,
hypnotic催眠藥,hynotherapy催眠療法。而睡神Somnus的助手叫Phantasus,擅長用幻
覺誘人入勝,因此又派生出許多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表示幻覺和幻想等的詞。如
phantom ( 或fantom) fantasy,fantastic等。

英語學習36法之13:尋根究底

英譯:
inquire deeply into / get (or probe) to the bottom of (the business) / find
by hard and thorough search

詞源:
尋,尋求。究,追究。尋求根源,追究底細。形容什麽事情都要問個所以然。清。曹雪
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題解:
學習英語要有尋根究底的精神,這樣可以發現許多對自己來講是新鮮的東西,並且增強
趣味性,加強記憶力。以doctor為例。這個詞既可作“博士”講,又可作“醫生”講。
這兩個詞義似乎毫不相幹,但從詞根分析,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拉丁詞根doc- 或 doct- (=teach教)。Doctor在古代就是“教師”的意思。當時教師
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人。後來,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這個詞就很自然地轉義為在某個
學術領域裏獲得學位的人,即“博士”了。

由於“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簡稱M.D.)是英國設立最早,而且為最大多
數人所熟悉的一種“博士”頭銜,所以人們不知不覺地就把“博士”當作“醫生”的同
義詞了。doc- 和doct-這個詞根的常用派生詞還有docile(可教訓的),doctrine(
學說、教條),document(文件、文獻),等等,不一而足。

再以詞根galvano-(電流)為例。此詞根出自意大利生理學家Luigi Galvani。有一次
他偶然發現帶電的解剖刀可以使青蛙的屍體發生肌肉痙攣,經過進一步試驗,終於證實
了用化學方法發電的原理。於是他的名字便成了許多專業術語的來源。如:galvanism
(流電學,流電電療法),galvanized iron(馬口鐵),galvanoplasty(電鍍)。不
僅如此,還形成了一個非常形象地動詞短語:galvanized into life 振奮精神。


英語學習36法之14:縱橫交錯

英譯:
arrange in a crisscross pattern / crisscross

詞源:
縱,南北的方向。橫,東西的方向。錯,交叉。形容事物互相交叉,情況複雜。也作
“縱橫交貫”。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七卷:“見《萬法歸宗》中載有是符,
其畫縱橫交貫,略加小篆。”

題解:
縱橫交錯,各有側重的方法在閱讀練習中十分重要。閱讀可以分為許多種,諸如:精
讀、泛讀、快讀、略讀、尋讀等。每一種讀法都可以算作一條縱向的線。把這些縱向的
線再向橫的方向互相交織,便縱橫交錯成網。

各有側重是指在向橫的方向發展之前,先要把縱向的線理順,具體講就是明確各種讀法
的特點和作用,以期通過閱讀有所收獲。

精讀是為了學會各種閱讀技巧;泛讀是為了增強語感;快讀是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
能力;略讀是為了抓住文章重點;尋讀詩為了回答問題。

閱讀中的縱橫交錯,就是指在各種閱讀訓練中,既注意各自的縱向聯係,又注意它們的
橫向聯係。如精讀中的閱讀練習,是從最基本的閱讀技巧向較難得閱讀技巧發展,注意
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便是“縱”。

把精讀中學到的閱讀技巧用到泛讀和快讀中,或反過來處理,這便是“橫”。比如,可
以用從精讀中學到的上下文猜測詞義的技巧,自覺地指導泛讀和快讀等。而快讀中的略
讀法,也可以用以指導泛讀,甚至精讀。如此往複,交替運用,便可有較大收益。


英語學習36法之15:雙管齊下

英譯:
Paint a picture with two brushes at the same time (work along both lines )/ do two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 do both things simultaneously

詞源:
雙管,兩管筆。下,下手。原指左右手各握一管毛筆,同時下手作畫。比喻同時采用兩種辦法,或兩件事同時進行。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張璪畫鬆“能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潤含春澤,一為枯枝,慘同秋色。”

題解:
聽力的提高是一件十分複雜而又艱難的事情。練習聽力時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其中有兩點不能忽視,即培養連貫記憶的能力和培養預測能力。對這兩點采取雙管齊下的方法,提高聽力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一:培養連貫記憶的能力。對於一篇學習材料,往往也能基本聽懂,但聽到後麵又忘記了前麵,聽完整篇文章就記不清聽到的內容了。這主要是因為缺乏連貫記憶力。究其原因,就是沒能邊聽邊記憶。實踐和研究表明,對聽到的內容迅速地記憶一下,哪怕隻是瞬間記憶,稍微留一點心,其效果也比隻聽不記憶強得多。有時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聽後要進行練習,其中包括重複、回答問題、判斷是非、多項選擇、填空複述等。為了做好這些練習,就可以迫使自己不得不邊聽邊記憶。

第二:培訓預測能力。在聽的過程中,如果聽了上文後的一刹那,就能預測到下文大概要講什麽,這對聽力理解是很有益的。例如聽到I was angry時,馬上停下來問自己:Why was he angry? 然後可以憑猜測想象。如:Maybe he had been waiting for a friend for too long a time. 然後再接著聽下去,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英語學習36法之16:舍文求質

英譯:
Attend to the meaning and neglect the words / grasp the meaning instead of the words /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and disregard the words

詞源:
舍,舍棄。文,文采。質,樸實。不重文采,而求樸實,此“舍文求質”之謂也。比如,中國已故著名作家趙樹理的作品便是“舍文求質”的典範,具有獨特的風格。

題解:
“舍文求質”的本意是不求文采,隻求質樸。把這一成語用到英語學習上,就是舍去原意,加以引申。比如可以引申為透過表層意思,求其深層意思。

英美人士說話和我們一樣,有時是話外有話,所以隻是按照詞句的字麵意思去理解就難免出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努力學習,細心體會,舍去文詞的表層意思,求其深刻內涵。現舉兩例,以供參考。

比如,你和某人談過一會兒之後,對方如果說:It’s been interesting talking to you. 那你千萬不要以為對方認為同你談話很有意思,似乎想再聊一會兒。其實這句話用的是現在完成時,這已經暗示“有意思”已經成為過去,在往下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言外之意就是“沒有意思”。如果你不透過表麵文詞看透言者的實質意圖,就會自討沒趣,大冒傻氣,言者喋喋不休,聽著充耳不聞。

再比如,若有兩位客人,一男一女,男士把女士介紹個你時說:She’s been a widow for a year. 直譯就是:她已經當了一年的寡婦。從文字表麵看,翻譯得很忠實原文,從字麵上看,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但由於不同的詞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色彩含義,所以這樣的譯法欠妥。中國人聽了很不入耳。因為“寡婦”一詞在漢語中總是給人以欠佳的聯想,而widow一詞在英語中卻隻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中性詞。西方女人喪偶後被人稱為widow,乃屬平常之事,即便自稱widow亦不為過。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如“舍文求質”,按照句中的確實含義以及中國人能接受的方法,譯成:她先生已經去世一年。或者譯得文氣一些:她已孀居一年。試看,這樣譯的語氣是否顯得好得多?順便提一句,widow一詞如直譯“寡婦”,不如譯得文氣些,叫做“未亡人”。


英語學習36法之17:以一當十

英譯:
Pit one against ten / Everyone is worth ten.

詞源:
當,抵擋。用一個人抵擋是個人。形容勇猛善戰。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也形容質量高,水平高。

題解:
做什麽事情都要有重點,抓住重點就能以一當十,事半功倍。學外語也不例外,比如說課文與練習。對於用課本學習英語的人來說,就可以作為“以一當十”的典型。而對於這類典型一定要學精求精。

初級階段的課文,語言結構比較簡單,在一般情況下,掌握了新詞與句型,課文也就容易學了。中、高級階段的課文,不僅篇幅長,而且有獨立的主題,為表達完整的情節,語言材料比初級階段的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

那麽如何來學習這些課文呢?在中、高級階段的課文學習中,人們往往忽視聽說的訓練,而去過多地分析句子結構,鑽研語法。其實,有些故事性強的課文,學習者可以學著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課文內容講出來,還要用英語把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情況做簡單的敘述,使自己不僅學到了語言,而且也豐富了知識。

不過,也不要把所有課文都這麽精細地加以研讀。其實有些課文不必精讀,隻需泛讀即可。對於這樣的課文,隻要閱讀理解並掌握課文中一些常用詞語和表達方法就可以了。

為了培養語言能力,必須做練習,這便是實踐出真知。練習可分成鞏固性練習和活用性練習兩種。前者是為鞏固語言知識而設計的練習,後者是為發展口筆語能力而設計的練習。

常用的練習方式有:套用課文句型造句;用課文中的詞或短語造句,或給出幾個詞語,要求寫出意思連貫的小段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口筆頭回答。學習者要為自己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使每幾個回答串在一起,構成一篇課文的複述。經常做這類練習,有助於培養自己口筆複述的能力。


英語學習36法之18:入國問俗

英譯: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 or as the Romans do). /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 learn about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country one goes to

詞源:
國,本指都城。俗可,風俗習慣。進入別國時,先友好了解哪裏的風俗。《禮記。曲禮上》:“入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也作“入境問俗”。宋。蘇軾《密州謝上表》:“入境問俗又複過於所期。”

題解:
語言學習要涉及到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思想觀念等皆屬於文化範疇,學習外語切不可忽視這點,更不能以中國之俗去理解和翻譯外國之俗。“入國問俗”是進入英美國家時不可輕視的,在學習這些國家的語言時亦應如此。

有一位房東老太太熱心幫助失業房客找工作,但結果好心沒得好報,一番熱心反遭房客冷漠。從中國人的觀點看,房客失業,可憐巴巴,房東老太太善心大發,熱情備至,不辭勞苦地到處奔波,為自己失業的房客找工作。如此體貼熱心,實屬難得,房客本應對老太太感激涕零。然而在西方人看來卻不然,說輕了這是“杞人憂天”,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說重了這是幹涉他們私事。

從西方文化的觀點來看,這位成年房客已非孩童之輩,他並沒有委托老太太代他找工作,而老太太偏偏要從中插一杠子,這便違背了西方人際關係中的一項基本原則:一個成年人是獨立的個人,個人的行動要由個人決定和負責。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乃做人之美德。

美國文化中有其突出個人的獨立性,以此作為其價值觀的基石。這種基石便決定了個人私事不允許他人幹預的處事哲學。在處理朋友方麵,中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著一個重大區別:朋友之間,我們以盡可能為對方考慮為美德。事先考慮朋友的利害,總是不厭其煩地提出忠告,主動熱情地幫忙,而且還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尤其對他人的批評,要采取克製態度,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為座右銘。而在西方文化中,首先要尊重對方的隱私,尊重對方的獨立精神。若對方不提出請求,通常情況下不去主動提出建議,如若不然,則會染指他人的私事。


英語學習36法之19:一張一弛

英譯:
tense up and relax alternately / tension alternating with relaxation

詞源:
張,將弓拉開。弛,將弓放鬆。“一張一弛”就是說,有時把弓繃緊,有時把弓放鬆。原比喻治理國家有時寬有時嚴,要寬嚴結合。《禮記。雜記》:“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段話講的是治國之道,而引申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則比喻要善於調解,勞逸適度,有節奏地進行。

題解:
張,緊張。弛,鬆弛。讀書有緊張之法,亦有輕鬆之法。讀起書來不可一味地“張”,亦不可一味地“弛”。這種“一張一弛”的讀書法可用於英語的泛讀。

對於初學者來說,由於沒有什麽基礎,或有也不多,故而總喜歡逐字逐句地摳,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讀懂。這種做法有時非常必要,但那是典型的“精讀”,根本算不上“泛讀”。誠然,隻有通過“精讀”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經驗,掌握一些基本語法知識和一定量的詞匯,才談得上“泛讀”。但不能因此而重視“精讀”而忽視“泛讀”。

從獲得語言材料這個角度看,從長期的外語學習來看,泛讀無疑比精讀重要得多。因為,隻是精讀十幾篇獲幾十篇典型文章,而不進行大量的泛讀,要學好外語是很困難的。泛讀,泛讀,就是廣泛地閱讀,這樣讀書的時候,一是不能摳細節,要著眼於整體的理解,二是要保證閱讀有足夠的數量,三是讀速要快,有緊迫感。總的說來,要讀得粗些,但在文章的開頭以及重要環節,也可以放慢速度,需要讀得細些。粗讀時的“快速”和“緊迫感”,便可成為“張”,而“放慢讀速”和“讀得細些”,便可稱為“弛”。

泛讀應盡量讀得快些,才能保證足夠的量,但也不是越快越好。一分鍾能讀到二百個詞就已經是不慢的速度了。當然,如果一分鍾隻能讀幾十個詞,也不必懊喪,可以慢慢練習。如果能夠達到每分鍾讀三百多個詞,就算閱讀初步過關。泛讀時是否需要查詞典,這要看是否能夠理解文中的意思,如果讀不下去,或者某個詞反複出現,那就需要查一下。一般情況下,不必頻繁地查詞典,更不必做很多的筆記。多查多記,就會過於“弛”,到頭來影響了閱讀速度和閱讀數量,從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英語學習36法之20:稱體裁衣

英譯:
act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or capacity) / estimate (or figure out ) one’s strength before acting / do what one’s strength allows

詞源:
稱:適合,相符。按照適合身體的高矮胖瘦的尺寸裁製衣服。比喻按照客觀實際情況辦事。梁。蕭子顯《南齊書。張融傳》:“(太祖)手詔賜融衣曰:‘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之體。’”也作“量體裁衣”。

題解:
“稱體裁衣”在這裏指英語學習選材得當,所謂得當,就是要適於自己的水平。具體地說,就是選材難易程度以略低於自己水平為宜。有人認為材料艱深才能有助於自己的學習進步,其實,到頭來也隻是務虛名而受其害。

有些初學者總是把眼睛盯住大部頭的原著,覺得簡易讀物好像是別人嚼過的食物,是不屑一顧的二手貨。其實,對於初學者來說,讀些簡易讀物比讀原著要來得實惠。有的大學教師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至少讀五、六十種簡易讀物。有的學生甚至讀過上百本簡易讀物才過渡到讀原著。實踐證明,凡是這樣做的,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材料容易,讀、聽才不費氣力,也隻有這樣才能把書中的知識順利地轉化為己有。難易程度有無固定標準呢?這是因人而異的。一般來講,判斷難易的一個標準,就是不使用詞典,或少用詞典就能讀懂或聽懂。當然並不是越容易越好。一個生詞一個難點也沒有的材料,聽起來固然容易,但是卻很難使人進步。

英語學習36法之21:正本清源

英譯:
reform from the bottom (or from the heart) / clarify matters and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 / reform radically / overhaul thoroughly

詞源:
正,使之正,整頓的意思。本,根本。正本,從根本上治理好。清源,從頭清理。源,水源,引申事物的開始。總之,正本清源,就是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比喻徹底解決問題。漢。班固《漢書。刑法誌》:“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源)正本之論,刪定法令。”唐。房玄齡等《晉書。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題解:
英語和漢語之間有許多貌合神離的東西,運用是極易出現偏差,所以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尤其要注意透過英語的表層意思看到深層意思。這種深層意思可稱為“本”與“源”,要想不發生差誤,必須經常注意“正本清源”。

比如,英語中有一條諺語:The shoemaker’s son always goes barefoot. 鞋匠的兒子總是沒鞋穿。 這與漢語中“賣鹽的喝淡湯,編涼席的睡光床”之類的說法及其相似。然而,這兩者的含義並不對應,是典型的貌合神離。盡管它們有形象上的形似之處,但從含義和用法看,卻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會曆史特點。

從字麵看,英語中沒有鞋穿的是鞋匠的兒子,而漢語中沒鹽吃而喝淡湯的是賣鹽者本人,沒有涼席而睡光床的也是編席者本人。而且都是因為貧窮。這一區別看上去微不足道,其實關係之大非同一般。

英語的這一諺語形成於16世紀。當時的原型是:“有誰的鞋比鞋匠妻子更破呢?”原意是鞋匠為了拚命掙錢,連自己的妻子也舍不得給新鞋穿,所以本來是含吝嗇之意的。並不是由於窮而穿不起。後來,句中的“妻子”逐漸被“兒子”所代替,才形成了現在這一條諺語。請看,“正本清源”是何等重要。



英語學習36法之22:評頭品足

英譯:
criticize from head to foot / go around criticizing this and condemning that / make carping comments on (or about) somebody / find fault with this and criticize that

詞源:
品,品評。本指對婦女的容貌說長道短,亂加評論。也指對人或事多方挑剔。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有注在名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態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也作“評頭論足”或“品頭論足”。

題解:
“評頭品足”在中文中是個貶義詞,其間似有不謙之虞,但有時辦事也不必過謙,根據自己的情況,按照自己的見解,可以對他人的見解或作品等來一番切合實際的評論,這在英語學習中是大有好處的。

“評頭品足”第一要敢,第二要準。所謂敢,就是要敢於破除迷信,對自認為不正確的東西敢於評論。一般來講,對凡人瑣事還敢於評論,對名人則不敢“輕舉妄動”。其實名人也不總是正確的。有時他們的東西也會有缺點,甚至錯誤。此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謂也。

以莎士比亞作品的中譯本為例。一般的譯者是不敢翻譯莎翁作品的。現有的譯本一直被奉為完美無缺的經典,因為譯者都是赫赫有名的譯界專家。筆者有一套由名人翻譯的莎翁譯本。但我發現其中有些句子,不用對照原文,隻要讀一讀譯文就會感到有些地方翻譯得似乎欠妥,完全可以翻譯得更為通俗易懂。雖是“白璧微瑕”,但對於初學者也會產生不良影響。現舉〈暴風雨〉中幾個例子,試加分析。

原譯之一:
後來我們到達了這個島上,就在這裏,我親自做你的教師,使你得到比別的公主小姐們更豐富的知識。

改譯:
---- 使你比別的公主小姐們得到更豐富的知識。

注釋:
原譯比較的目標不當,因為它用公主小姐們和知識相比了。眾所周知,相比的隻能是同類項,故而用人(公主小姐們)與物(知識)相比是欠妥的。

原譯之二:
國王的船安全地停泊在一個幽靜的所在;你曾經某次在夜裏把我從那裏叫醒前去采集永遠為波濤衝打得百慕大群島上的露珠;船便藏在那個地方。

改譯:
有一次,你在那裏曾經於夜間把我叫醒,到那總是被波濤衝擊的百慕大群島去采集露珠。

注釋:
可能過於遷就句子的完整性,不願把長句打碎,結果沒有顧及到中國人的造句習慣,從而使句子譯成了個大肚子。不看原來的英文,任何懂漢語的人,讀了原譯那麽長的句子,都會感到不舒服。


英語學習36法之23:條分縷析

英譯:
analyze point by point / make a fire analysis / bring up each point in order / a detailed analysis

詞源:
縷,線。一條條,一絲絲地去分析。比喻剖析得深入細致,很有條理。梁啟超〈變法通義〉:“凡譯此類書,宜悉仿內典分析之例,條分縷析,庶易曉暢,省讀者心力。”也作“析縷分條”。清。平步青《霞外捃屑》第五卷:“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采。竊欲析縷分條,加以剪裁。”

題解:
英語詞典的解釋中,“多詞共義”和“互為釋義”往往給初學者以假象。讓人誤以為英語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絕對相等,因而可以毫無疑問地加以互換。其實,英語中同義詞意義完全相等的隻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則有不同程度的區別,所以學習時必須對這一問題“條分縷析”,方能避免錯誤。

對同義詞之間的差異進行“條分縷析”,可以發現它們大致可在以下方麵存在差異:詞義、感情、文體、搭配、用法。

詞義:
以common knowledge, general knowledge,common sense 為例。common knowledge 指的是人所共知的某件,或某幾件事。general knowledge,除了有時能與common knowledge 通用外, 一般指的是通過課堂或讀書看報所獲得的各個學科和各行各業的基本知識。common sense則是指那些幾乎人人皆知的實際生活經驗。

感情:
有些同義詞盡管在語義上相差無幾,但在感情色彩上卻有褒貶之分。以“死”為例。它至少有三種表達方法:pass away, die, kick the bucket. 這三種表達方式的意義都相同,但第一種用詞委婉,可表示對死者的尊敬。第二種措詞為中性,直截了當。而第三種措詞嬉俗,乃至不敬。

文體:
同義詞之間一般還存在文體上的差異。如正式與非正式之別,書麵與口頭之別,美語與英語之別,環境區域之別,古代與現代之別,上層與下層之別,普通於專門之別等。 如:purchase與 buy,同為“購買”之義,但前者為書麵詞,後者為口頭詞。 再如:approve 和 agree 都可以作“同意”解釋,但前者為正式詞,後者為非正式詞。

搭配:
有些同義詞,除了上述三種差異之外,在搭配習慣上也不盡相同。tremble,quiver,shudder,shiver這四個詞都含有“抖動”之意。但 tremble常常和“恐怖”相聯係;quiver常與“激動”相聯係;shudder常與“厭惡”相聯係;shiver 常與寒冷相聯係。

用法:
還有些同義詞再用法上各不相同。例如:also, too 和and ---as well,都表示“也”,但它們在句中的分布位置並不一樣。再如:enough 和 sufficiently 雖然同義,但在修飾形容詞或另外一個副詞時,前麵一個後置,後麵一個前置。



英語學習36法之24:聽微決疑

英譯: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by attending to details

詞源:
微,細微。疑,指疑難案件。注意細微的情節,能解決疑難問題。形容思想縝密,善於分析歸納和解決疑難。漢。司馬遷《史記》:“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便為理。”此處的“理”為“獄官”。

題解:
學習英語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疑問,對這些疑問必須進行細致入微的研究總結,這些疑問才能得以解決。

常常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英漢詞匯是否能對號入座?答曰:“一般不能。”初學英語者總愛依賴詞典,誤認為詞典可以提供萬應靈藥,包醫百病似地解決數不清的漢語釋義,於是有人竟然花大氣力大背特背詞典。殊不知,最後效果並不會理想。

問題就出在這些人認為英漢詞匯之間隻是“半斤對八兩”的對應關係,因此完全可以對號入座,似乎隻是對一個東西的不同稱呼,就像土豆有人稱為“馬鈴薯”,有人稱為“山藥蛋”一樣。其實大謬不然。美國著名外語教育家弗裏斯曾經指出:“除了一些純技術性詞匯之外,一種語言的絕大多數單詞的詞義範圍,決不會與另一種語言的所謂對應詞的詞義範圍恰好吻合。”

如果從細微之處加以分析研究和對比,就會發現英漢兩種詞匯之間各有特點,兩者關係極其微妙。

詞義部分對應:
以“吃”為例。漢語中可與“吃”字相連的東西不僅有具體的東西,如:飯菜、魚肉、水果、酒水、糖果、香煙、藥物等,而且還有一些抽象的東西,如:苦頭、甜頭、敗仗等。而英語中eat(吃)後所能接的東西實在太少。即便一些真要用嘴吃的東西,也不能用eat這個動詞。如:喝(吃)酒:drink wine;喝水:have some water;吃藥: take medicine;吃瓜子:, crack melon seeds;吸煙:have a cigarette;吃敗仗:suffer a defeat。

詞義互相交織:
以fine, thin, tight 三個詞為例,可見兩種詞義互相交織,呈現連環套式的有趣情形。
Fine:好(好教師:a fine teacher);細(細砂:fine sand)
Thin:細(細線:a thin thread);瘦(瘦人:a thin man)
Tight:瘦(瘦衣服:a tight coat);緊(緊的鞋: very tight shoes)

詞義寬窄各異:
取某一特定意義,再列出相應的英漢單詞,可以明顯地看出兩種詞匯意義的麵寬窄相差甚大。以英語的writer和漢語的“作家”為例,前者可泛指所有動筆寫字的人,諸如:作家、作者、文書、寄信人、書寫者等等。而後者則隻是專門指那些從事文學創作的人。

缺少對應詞:
另外還有一類單詞,帶有濃厚的社會文化特色,故而在對方語言中似乎找不出現成的對應詞。如:英語中對肉類除了按具體動物種類可分成若幹類之外,還有按其它特征分得大類,如按顏色可分成red meat(紅肉)和 white meat(白肉)。前者指顏色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後者則指顏色較淺的肉,如豬肉、家禽肉和小牛肉等。漢語中就找不出這種分類詞匯的對應詞。如果死譯,那就是“紅肉”和“白肉”,可這是沒人能理解的。相反,漢語中有的詞,在英語中也存在“無詞以對”的現象。如:陰陽、經絡、氣功、腥味、澀味等。另外如“三自一包”、“三要三不要”、“四個堅持”之類的略縮語,更是“難覓知音”。遇到這種情況,隻好根據上下文,用一個近義詞或幾個詞,乃至一句話把意思傳達過去。實在不行,隻要另加注釋。

綜上所述,英語學習是一件非常細致入微的事情,必須慎之又慎,“聽微決疑”,才能少出錯誤,或者不出錯誤。

英語學習36法之25:尋蹤覓跡

英譯:
trace out / trace something to its source

詞源:
蹤跡,行動所留痕跡。覓,尋找。尋找蹤影和痕跡。元。李好古《張生煮海》:“小生張伯騰,恰才遇著那個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尋蹤覓跡,前來尋他。”

題解:
外語學習不能粗枝大葉,因為語言有時會細致入微。詞義句義並不總是非常明朗,有時是相當隱晦的,因此學習的時候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細心,有點尋蹤覓跡的味道。比如從詞典中查找英語短語的意思時就需要細心地去尋蹤覓跡。至於其中的蹤與跡究竟在何處,這沒有一定之規,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英文中的短語可分為許多種,諸如:合成詞、形容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和副詞短語等。

合成詞:
一般查合成詞的第一個詞。如:wood-case(木箱),查 wood; motor-car(摩托車),查 motor。

形容詞短語:
一般查形容詞。如:sure enough(果然),查sure; easy as my eyes(易如反掌),查easy。

動詞短語:
1. 及物動詞+名詞,一般查名詞。如:take effect (生效),查effect; keep house(當家),查 house。
2. 及物動詞+形容詞,一般查形容詞。如:make sure(表明),查 sure; set free (釋放),查 free。
3. 及物動詞+名詞+介詞,一般查名詞。如:make light of(輕視),查 light; give lessons in (教課),查 lesson。
4. 及物動詞+副詞+介詞,一般查動詞。如:keep up on (繼續注意),查 keep ; bring up (提高),查 bring。
5. 不及物動詞+副詞,一般查動詞。如:go on(繼續前進),查 go;come around (暫短的過訪),查 come。
6. 係動詞+形容詞+介詞,一般查形容詞。如:be aware of (明白),查 aware; be angry with (生氣),查 angry。7。不及物動詞+形容詞,一般查形容詞。如:go easy(從容不迫),查 easy ; run short (短少),查 short。

介詞短語:
一般查介詞之後的實詞。如:at all points(各方麵),查points; at high speed(飛快地),查 speed。

副詞短語:
一般查第一個副詞。如:much more(更加),查 much:hardly ever (很少),查 hardly。


英語學習36法之26:循序漸進

英譯: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 proceed gradually in proper sequence / follow in proper order and advance gradually

詞源:
循,順著,按著。序,次序。漸,逐步。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宋。朱熹注:“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近耳。” 宋。《朱子全書。學六。讀書法》:“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可也。’曰:‘然則請問循序漸進之說。’”

題解:
學習外語要循序漸進。練習聽力,就應如此。練習聽力的方法有許多,比如可以分成如下四種:辨音聽力法、理解聽力法、評論聽力法和欣賞聽力法。這四種方法並不互相孤立,而是存在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係。這種聯係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關係,按照上述排列順序,由易到難。

辨音聽力法:
初練聽力的人,應采取此法。這種方法是區別於閱讀的主要方法,因為閱讀用眼,而聽則是用耳。這是進行基本聽力技能的訓練,使聽者能辨別不同的音素,以及不同的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進而熟悉和模仿不同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逐漸形成外語思維。從一開始就抓好辨音聽力這一重要環節,養成聽的習慣,通過大腦反應出所學的語言知識,接收新的語言點,從而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增強對所學語言的記憶,促進使用語言的能力。辨音聽力法是一切聽力的基礎。打好這一基礎,才能為以後各種聽力技能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

理解聽力法:
此法是在辨音聽力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用不同語言接收信息的基礎,要求對所聽內容能夠有正確的理解,抓住大意,獲得信息。理解聽力法適用於聽學術報告、講演和新聞等。 有針對性地選材來進行訓練,逐步做到聽一遍能聽出講的是什麽事,第二遍能抓住大意,第三遍可以抓住一些細節,能掌握基本內容。

評論聽力法:
此法是比前兩種高一級的方法,它是說聽者對所聽材料的內容加以評論,用外語發表個人意見,把聽和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一種較高水平的聽力實踐活動。這種把聽說結合的訓練方法最能使聽者產生興趣,受益也大。

欣賞聽力法:
這是一種更高級的聽力法,它是指聽不同人的說話方式,以及說話時的語音語調。聽者也可以模仿某人的標準語音語調,就如同聽錄音學京劇唱腔一樣。如果想說得好,並能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最好的方式就是聽外語電影電視的道白及解說詞,或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錄音,便聽邊模仿,設法使自己的語音語調接近錄音,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也具有某一風格和特點。這樣做不僅能不斷提高聽力水平,也會大大促進口語水平的提高。

英語學習36法之27:井井有條

英譯:
to be arranged in good order / to be in apple-pie order / in good order / in an orderly manner

詞源:
井井,整齊不亂的樣子。形容有條有理,絲毫不亂。《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五卷:“愛娘處得井井有條,勝過夫人在日。”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魯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條,親戚無不稱羨。”

題解:
自學英語要井井有條。具體講可以分成五步進行。

第一步:提高對英語語言方麵的感性認識
做法是選定一套自認為比較合適的係統材料,比如教材,來配合輔導材料進行學習。基本要求是能比較確切地翻譯每一段課文,掌握其中的生詞和詞組,注意句型和複合句的解析。至於練習,一定要盡量都做,尤其是英漢互譯題,必須認真做好。

第二步:把感性上升到理性
這主要是指把語法作為重點來攻。這首先需要選擇一套適合的語法書,通過學習,把頭腦中零散的語法知識係統化,這樣就可以對語法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麵。看語法書時要注意,對於規則性的東西不必逐條硬性記憶,看過忘記也不要緊,因為至少可以為今後遇到問題查閱語法書提供了線索。

第三步: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這時必須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比如,準備參加某次考試,那就可以選擇一些試題性材料,從語法角度深入研究試題特點,以及參加考試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應試技巧等。這種訓練不僅可以幫助打下較紮實的基礎,而且還可以幫助熟悉各種考試的題型及特點等,以便對應試做到胸中有數。

第四步:博覽群書,邊檢驗邊提高
上述三個步驟無疑會使你的英語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究竟提高了多少,需要檢驗一下,而博覽群書便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所謂“博覽”,指的是範圍要廣,所謂“群書”,指的是數量要多。通過博覽群書,可以檢驗出自己到底有何長進,不僅如此,還可以發現新問題,通過學習,又有新的提高。

第五步:實際應用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如果你已經學過好長時間,那就要解放思想,不要總停留在學習和提高階段,應該大膽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試著翻譯一些文章,並向報刊雜誌投稿,或尋找機會翻譯一些實用性資料,如科技資料等。即便學的時間不長,也可以這樣便幹邊學。如果譯稿被公開發表或被實際應用,你就會因為受到社會公開承認而產生一種自豪感或成就感,這便可以增強翻譯的興趣,更有利於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


英語學習36法之28:有條不紊

英譯: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and well arranged / with regularity and thoroughness / in perfect order / all in good order without confusion / arranged in good order

詞源:
條,條理,秩序。紊,亂。“有條不紊”是形容辦事說話有條理。《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唐。王勃《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有條不紊,施緩政於繁繩;斷訟有神。下高鋒於錯節。”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聽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條不紊。”

題解:
如何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可以從以下諸方麵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一方麵:培養計時閱讀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可以自行對比閱讀速度的變化情況。

第二方麵:培養默讀能力
為達此目的,可以在規定時間內閱讀規定數量的詞。

第三方麵:培養成組視讀能力
就是要求以短語、意群或句子成分,甚至整個句子為單位進行視讀。

第四方麵:培養推測能力
就是根據上下文關係,或通過構詞分析來推測和確定生詞的詞義。生詞不超過百分之二。同時又不是文章中的關鍵詞。

第五方麵:培養略讀能力
略讀有兩種。一是快速瀏覽。此種方法適用於解答直接回答性問題;二是跳躍式閱讀。此種方法適用於查閱資料,對找一些事實、專有名詞或數字等。


英語學習36法之29:忙裏偷閑

英譯:
steal a little leisure from the rush of business / snatch a little leisure from a busy life / take a breathing spell in the midst of pressing affairs

詞源:
偷閑,擠出時間。在繁忙的情況下擠出一點兒時間。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同陳宰黃薄遊靈山八首》自注:“宰雲:‘吾輩可謂忙裏偷閑。苦中作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九回:“原來阿妹去看瀑布,可謂‘忙裏偷閑’了。”

題解:
聽寫是訓練聽力的重要手段,但聽寫有時未免有些鼓噪乏味,引不起興趣,效果欠佳。其實,隻要開動腦筋,比較切實可行,而又有效的方法總是有的。比如,忙裏偷閑,聽聽外文歌曲,而借助於英語歌曲作為聽寫材料,把歌詞聽寫下來,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我們不妨把它稱之為“歌詞聽寫法”。

把英語歌曲作為聽寫材料,一下子就會把自己的情緒調動起來,使聽寫不再鼓噪乏味,經過歌手唱出來的歌詞都是真實自然的。再者,好的音樂總是能讓人著迷,比鼓噪乏味的文章更能敏感、更能長時間地集中精力,保持興趣。另外,通過歌曲聽寫,進而學唱,還能有助於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

歌曲聽寫可分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可以把整首歌曲聽上一到兩遍,看看自己是否能聽懂主要意思,就像聽文章一樣。此外,聽寫歌詞時不要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放錄音,而應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放。還可以重複放聽同一個句子或段落,直至整個句子或段落被完整地寫下來。

歌曲聽寫還應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歌曲的選擇。這一點很重要。應選擇一些抒情歌曲和民歌,這些歌曲節奏舒緩流暢,適合聽寫。合唱歌曲和一些節奏太快太強的歌曲,如搖滾歌曲等節奏太快的歌曲都不適宜聽寫。

歌曲聽寫法不錯,然而隻能作為一種忙裏偷閑式調節手段,要想真正能提高聽力水平,仍需要多聽多讀一般的聽寫材料。


英語學習36法之30:風馳電掣

英譯:
go by the wind / pass swiftly like the wind or lightning / go like a bat out of the hell

詞源:
掣,拉,扯。“風馳電掣”形容奔跑的速度極快,像刮風打閃一樣。《六韜。龍韜》:“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軍,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題解:
這一成語在此借用引申為讀書速度極快。這比一般的快速閱讀還要快,這種讀書法有很大隨意性,甚或含有消閑性。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不可取的無效讀書法。不過什麽方法都可以嚐試一下,隻要讀書的目的明確。

此種讀書方法有個前提,即不在於掌握詞句之類具體的知識,而在於,僅僅在於訓練眼腦的互相配合及反應能力。具體做法就是選用適於自己的材料,甚至隨手拿過什麽材料都可以,深淺難易程度可以考慮,也可以不考慮,總之一句話,拿過來就讀,而且是“風馳電掣”般盡量以極快的速度閱讀。讀時可以用腦,也可以幾乎隻用眼睛不用腦,看上去像探照燈,隻是一味機械地掃描,看你最後能掃到多少。

其實,說不用腦也得用腦,人的條件反射是自然自動的,因此無論多麽快,無論多麽漫不經心,腦子依然還是要強迫性地迅速工作。久而久之,受益並不會太少,不信,請君一試。

有一點必須說明,此種“風馳電掣”般快速讀書,不能代替有目的的快速閱讀,最多隻能作為一種調劑或補充。


英語學習36法之31:精益求精

英譯:
constantly perfect one’s skill / strive to perfect one’s skill / always endeavor to do still better / strive for perfection

詞源:
精,完美。益,更。在完美的基礎上力求更完美。《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複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複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精也。”

題解:
學習英語必須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做習題,就應如此。眾所周知,做習題是提高英語水平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課本的編寫或者試題的設計者,都要絞盡腦汁,翻新花樣。不過,隻要細心,就不難看出,其形式不外以下幾種,對此有個了解,在解題時不無裨益。

詞義理解性問題:
即要求對文章中個別關鍵詞或難詞作解釋。這就要求對通篇文章有較透徹的理解,方可獲得準確詞義。

直接回答性問題:
即指通過閱讀全文,可以從中直接引用原文便可答出的題目。

推理性問題:
此類題目則需要靠上下文在句義上的關係進行推理方能得到答案。

假設性問題:
通過對原文進行合理的假設,推斷文中未曾說出的內容。

評價性問題:
即指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做出切題的概括、總結和評價。


英語學習36法之32:如法炮製

英譯:
do as someone else has done / follow somebody’s example / make something by an old formula / imitate what was done by others

詞源:
炮製,用烘炒等方法將原藥製成藥材。如法炮製就是指依照成法炮製種藥材。比喻完全照現成方法去做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等明日早走,依舊如法泡(炮)製,也不怕他飛上天去。”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即如法炮製,果然把陣破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後來如法泡(炮)製。先從門口結識起,又送了很多東西。”

題解:
“如法炮製”是貶義詞。但英語學習,尤其是初學階段,可以取其本意,也就是按照別人現成的方法模仿。模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消極的就是照貓畫虎,但未畫出其神,隻停留在毛皮上,這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模仿得也不會正確。積極的模仿,就是對他人之法先要弄懂,然後再去模仿。

比如,有時為了掌握有代表性的句型,就可以這樣做。比如:This is a book。這是一個簡單的句型,隻要熟練掌握,並有一定的單詞量為基礎,就可以“如法炮製”出若幹個類似的句子。This is a pen. 這是一本書。This is a boy. 這些是一名男孩。以此類推,便可變化無窮。

當然,我們在規定的學習中不可能光是簡單句型,不過複雜句型也可采用這種方法來練習。


英語學習36法之33:隨心所欲

英譯:
do as one likes / do as one pleases / do as one sees fit / have one’s own way/ follow one’s own way/ follow one’s own inclination

詞源:
隨,任憑。欲,欲望。任憑心裏的欲望,想怎麽樣就怎麽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來此成語用作貶義。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個不能守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因此發了癖性。”

題解:
指的是學習的隨意性。學習英語和學習其他學科一樣,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有時很緊張,但緊張並不是唯一的可行辦法,有時就需要輕鬆的方法,隨心所欲便是其中的一種。

所謂“隨心所欲”,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愛幹什麽就幹什麽,愛怎麽幹就怎麽幹。不過學習英語應有計劃,在保證按計劃學習的前提下,可以留出“隨心所欲”的餘地。就是想學點什麽就學習點什麽。其中包括說話的內容及學習的方法。

比如在學習語法時,忽然想看一看小說,那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隨便翻翻,後來又想讀點小詩,那就放下小說,去讀小詩。再後來,又想聽聽錄音,那就放下小詩,聽聽錄音歌曲。這樣做有調節作用,有時效果頗佳。


英語學習36法之34:一覽無餘

英譯:
have a bird’s-eye view of the whole place / take in everything at one glance

詞源:
覽,看。餘,剩餘。一眼就看完了,叫一覽無餘。形容事務簡單明了,一下子就能看清。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無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然其處上平下嵌,俯瞰莫可見,不若點頭峰之突聳而出,可以一覽全收也。”清。李緣園《歧路燈》第九十二回:“這十行俱下的眼睛,看那一覽無餘的詩文。”

題解:
一看就看全,一點兒也不留餘地。此法有時可用於查詞典。有些詞非常靈活,尤其是初學階段,總覺得一時一變,變化無窮,弄得心裏缺乏底數。

為了解決胸中無數的問題,對有些意義極多的常用小詞,可以來一個“一覽無餘”,看看它究竟有多少種用法。這樣做心中有數,對重點常用詞義便可以集中精力記憶。

如make, do, have 等詞,乍看起來其詞義多得簡直難以計數。不過看看詞典,一直但到底,無非就那麽多。集中精力看一看,記一記,無拘無束,隨隨便便。雖然一時難以完全記住,但對於學習大有好處,這點是不言而喻的。


英語學習36法之35:節外生枝

英譯:
create side issues / cause complications / bring up unnecessary ramifications / complicate matters / give rise to other contingencies / proliferate issues and problems

詞源:
節,枝節。枝節上又生枝節。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現多指故意製造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兀的是閑言語甚意思,他怎肯道節外生枝。”也作“節上生枝”。宋。朱熹《答呂子約(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題解:
“節外生枝”的學習方法也帶有隨意性。就是說學一個問題,又順便引出第二個問題。如果有興趣,就可以同時解決。比如用詞典查單詞時,除了解決本想解決的問題之外,有時又偶然發現一些很有趣味的東西,或為早先想解決的問題,意外地找到了答案。

隨便舉一個例子。假如你想查找monitor(班長)一詞,可意外地發現它也作“監聽”解。這個英文詞在電器上常有,也許你一直苦於找不到確切的譯義,沒想到在此偶然遇到,由於某種原因,或許時間問題,或許趣味問題,一下子引發了記憶的火花,極其容易地就記住了。

又比如查school(學校)一詞,又會發現它還有“學術流派”的解釋,那麽就可以著重記一下。這便是“節外生枝”這一成語用到英語學習中所引申出的意思。


英語學習36法之36:不求甚解

英譯:
not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 contented with but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 seek no more than a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 seek merely a vague understanding

詞源:
甚,極。原指讀書不咬文嚼字,隻是領會要旨。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後指不深入領會,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從原來的中性詞,逐漸演變成一個貶義詞。

題解:
這一成語,現在多取貶義。一般指讀書囫圇吞棗,不認真,不細致,不求透徹理解,態度十分草率。其實,在泛讀過程中,“不求甚解”有時極其必要。

人所共知,書如大海,難以讀盡,不可能篇篇精讀細研。有時,為了提高閱讀能力,拿起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尤其是長篇小說之類,不必字字句句都看懂,而是快速粗略地看。這樣讀書要求的標準當然比較低,讀完全書有時隻求了解大意,又是隻求記住幾個單詞或詞組,或當時似乎什麽也沒有得到,不過,這都不要緊。這種方法的價值不在眼前,而在將來,隻要堅持下去,閱讀能力必定會提高。

(完)

Source: 宋德利利: 美語世界: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ysj&MsgID=1073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