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我的家鄉,一個年年都要回去的地方,一個我依然愛著和感受著的地方。在外漂泊久了,每次回去的心境也漸漸發生了變化。慢慢從一個理所當然浸淫享受川西壩子豐厚人文資源的成都人,到現在徒增一份新鮮驚訝感覺的歸鄉者。許多原本離我成長環境近在咫尺的地方,年少時候覺得非常尋常,現在卻常常使我駐不不前,流連忘返。也許是因為年紀的增長,對人對事多了一份感恩之心,也許是因為自己愛上攝影,多了一份觀察和思考。
年終將至,終於有時間挖挖自己的硬盤,細細看看這好多年回鄉拍的片子。有些地方我每年必去,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覺。同時決定把這些片子整理一下,成為我知道眼中的家鄉情懷。
彭鎮觀音閣茶館,這幾年在網上風聲鵲起,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必去之地。我第一次去已經是5年前了。這個不起眼的小鎮旁邊,就是從都江堰流下來的小支流:楊柳河。文革時候,幾個縣民兵大動員,整修楊柳河,每個單位承包一段,讓那條每年都有洪水泛濫之嫌的原生河,成為一條規整有序的灌溉渠。每一段的開頭,都有一小塊水泥澆注的“XXX民兵團". 當年那場麵,簡直就是愚公移山的真實演練。很驚訝四十年過去了,這條河依然保留了當年的麵貌.
在楊柳河邊的彭鎮,有這麽一個觀音閣茶館,旁邊住著一群這樣的老人, 他們每天吃完早飯,就聚到這個茶館,茶館老板對老人每天隻收1塊錢,他們就可以在這裏喝茶,聊天,打牌。到中午就回家吃飯,下午再回來繼續他們的茶館休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好多老人慢慢就這樣老去,離開, 包括我鏡頭裏的好幾位老人 。
在茶館外麵,就附屬著這麽一個“發廊”。三麵臨風,就隻有一麵牆可以掛理發的工具,鏡子。理發師是一個不拘言笑的駝背,學徒就是他兒子,比他高些,也一樣不拘言笑。他的客人,一大半就是這群老人,和鎮上的街坊鄰居。今天的片子,就是圍繞這個理發店和這個理發師拍的。。。。。
1. 理發店正麵,唯一的一麵牆,就是觀音閣茶館的外牆
5. 顧客是茶館的一位老人,背景裏洗頭的紅衣小夥就是他的兒子
8. 看到這幅圖,我想起電影“活著”裏,每當福貴的老爹罵他賭博的時候,他媳婦用毛巾在老頭臉上一抹,完了老頭就忘了剛才說的啥了。。。。
12. 沒有客人的時候,他會坐在牆邊的小凳子上,很不拘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