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猛蟲”。說它是“猛蟲”,因為它食肉,小小的它,竟能捕食蟬、老鼠、青蛙、小鳥、甚至蛇!而說到它的“古老”,則因從戰國時期就留下來兩個著名成語,一是“螳臂擋車”,二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見三、四千年前咱們中華古人對它就已經很熟悉了。
“螳臂擋車”這個成語起因與越王勾踐有關,含褒貶二意,褒意形容的是螳螂的大無畏精神。傳勾踐才待下令出發,不知怎地就看見一隻螳螂舉起雙臂要擋住正要滾動的車輪。隻見勾踐跳下車來給它致敬,並對將士們說,敬的是它的勇敢。然後竟讓車夫避開了它。將士們都將勾踐的激勵記在心中,在戰場上個個爭先,大獲全勝。晉代的郭璞曾引用這件事作了首《螳螂讚》,是這樣讚的:
當然也有人把“螳臂當車”理解為不自量力,自然是貶意。如莊子在他的《人間世》中就說:
無獨有偶,漢代的《韓詩外傳》也說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劉向的《說苑·卷九·正諫》中是這麽說的:
大畫家齊白石曾畫過很多幅捕蟬的螳螂,像是警告世人得意不可忘形,因為黃雀們也得吃飯。
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有一幅自拍,照片中沉思的他,正凝視著在他手背上爬的小螳螂。為了這幅自拍,他用一句話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知道畢加索為什麽這麽成功嗎,因為在藝術的世界裏,他永遠是個陪著螳螂玩兒的小孩子。
明末清初,山東有位抗清義士叫王朗,他在觀察螳螂捕蟬之後,卻悟出了一種凶猛淩厲的拳法,名之為“螳螂拳”而流傳至今。 請看當代武林名將張玉萍演練的“七星螳螂拳”,螳螂捕蟬的招式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