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誌願軍的小米加步槍(sf別拿裝備煽情了)
(2007-12-01 18:40:02)
下一個
部隊組織及兵力
第38軍:第112、113、114師,及一不明番號炮兵師。
第114師:第340、341、342團,及一不明番號炮兵團。
第340團:第1、2、3營,第1、2炮兵連。
第1營:3個步兵連,一個兵器連。
第2營:3個步兵連,一個兵器連。
第3營:第7、8、9連,一個兵器連。
單位 人數 日期
第340團第3營第7連 182 1952年10月2日
第340團第3營 804 1952年9月20日
第340團 3500
共軍一個連含軍官編製人數為192人。
c. 裝備;
單位 數量 種類
第7連 54 7.62毫米卡賓,M1938(蘇聯)
35 7.62毫米衝鋒槍,PPS-1943(蘇聯)
6 輕機槍
2 60毫米迫擊炮
2 90毫米火箭筒(中國)
兵器連 6 重機槍(根據描述應是日製92式7.7毫米重機槍)
2 57毫米無後做力炮
2 82毫米迫擊炮
誌願軍戰俘審訊報告 KT3831號──穀中蛟
以下是Kevin G. Quinn先生提供的誌願軍戰俘審訊報告之一,這是他從美國國家檔案處找到的諸多原始資料的一部分。他的父親是美國韓戰老兵,曾在上甘嶺之役中負傷,已在1999年去世。他正在撰寫一本有關上甘嶺的書籍,已經投入五年的功夫,收集許多原始資料(主要是美方),兼及中韓資料,並訪談過上百位美韓老兵。該書預計在明年可以出版。
因緣際會,個人與其在網上偶然相識。承蒙相贈其所取得的白馬山及上甘嶺誌願軍戰俘審訊報告數十份,現將其中最具代表性(及關鍵性)的一份譯出分享。
在貼出之前,有一現象要先說明。誌願軍戰俘在朝鮮戰爭中有一普遍現象就是對聯軍方麵的審問表現相當合作。雖然也有少數不合作的戰俘,但大體而言一般都有問必答(當然由於個人的職務、階級、智能、知識等等有所差異,能夠提供聯軍方麵的情報資料深淺程度也有所不同,聯軍方麵對其審訊的詳細程度也有所差異)。聯軍方麵對此現象也深感詫異,在早期時甚至認為誌願軍戰俘口供是預先安排的陷阱,不太采信。後來驗證多了,才比較願意相信。這個有問必答的現象其實值得探討,但目前恐怕無法詳究,得留到日後再說。
此份審訊報告是誌願軍第38軍第114師第340團7連文化教員穀中蛟的審訊報告,和其他同時期的戰俘審訊報告比較,並未有比其他戰俘口供特別的地方。唯一的差別是他的級別較高,所以被審問得較詳細,而卻也湊巧是在重要戰鬥的前夕,因此產生相當的作用。其他稍後的戰俘也提供類似的情資,所以不必特別將其標以特殊標簽。
雖然有了這個報告,據稱起初韓軍對其口供並不相信,後來韓軍師長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才加強白馬山的準備。但10月5日過去沒有動靜時,還以為上了當,等到10月6日白馬山之役打響,才證實了這個情報。
不過,曆史上的巧合也值得一探。10月5日,韓第二師第32團上尉參謀李吉求及一名士官叛逃投向誌願軍第45師,提供了韓軍與美軍即將進攻上甘嶺地區的情報。但是誌願軍高層從誌司至第45師師部卻都不以為意,誤判其僅為佯攻,仍然認為平康穀地才會是美軍主攻的地點,完全忽略了聯軍進行局部作戰的可能性。從其他在上甘嶺被俘的誌願軍戰俘審訊記錄看來,在上甘嶺地區的誌願軍部隊完全沒有進行強化準備,連彈藥糧食也僅有原來積存的數量,並未得到緊急補給,相當掉以輕心。
讀這份報告請以嚴肅心態待之,歡迎根據這份報告進行分析討論,要發泄情緒的話就可以免了。
================================
第500軍事情報勤務群
審訊報告KT第3831號
戰地報告 523 MISCI-0443,第10軍,1952年10月6日
第500軍事情報勤務群編輯重製,1952年10月28日
1. 詳細個人資料:
戰俘姓名:穀中蛟
別名:穀永煉
戰俘編號:25
階級:副排長級軍官
職務:文化教員
單位:第38軍第114師第340團第3營第7連
俘獲地點:CT403397
俘獲日期:1952年10月3日
出生地:不詳
家鄉:中國湖南省
2. 評估:
戰俘是一名逃兵,身體健康,機警,在審訊時相當合作。他看來聰明,觀察力佳,並且誠懇。提供的情資應為可靠。
建議心戰部門及指揮官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訊。
3. 戰術情報:
a. 個人經曆:
1949年6月
征召進入共軍第38軍
1949年10月
進入南方中央軍事政治訓練學校受政治訓練
1950年5月
自該校畢業,分派到第38軍第114師第340團任文化教員
1950年7月
隨第38軍抵達東北
1950年10月25日
從東北輯安進入朝鮮
1950年11月
隨第38軍參加第一次戰役
1950年12月
在38度線以北中央戰線參加第二次戰役
1951年1月
在中央戰線參加第三次戰役,第38軍是這次戰役中第一個越過38度線的軍
1951年2月至3月
在漢城附近參加第四次戰役
1951年4月1日
第38軍撤退至Yongbong-Ni(YD4175)休整,接收補充人員,訓練,建構海岸防禦線
1952年5月12日
第38軍離開Yongbong-Ni(YD4175)開赴前線
1952年5月22日
第38軍取代第42軍防守現行所在地區,第42軍撤至安州(YD2888)。在1952年5月12日前,第42軍派出考察隊視察安州及Yongbong-Ni(YD4175)周邊。第340團駐於預備區(CT4060),其他兩團在第340團前方。
1952年6月中至7月底
第340團第3營在CT4259地區構築防禦陣地,在CT4354地區構築炮兵陣地。
1952年7月1日至9月20日
第7連在CT380465附近構築炮兵陣地,該俘到Chiktong-ni(CT365662)參加文化訓練,在1952年9月15日返回。
1952年9月21日
第3營到達Hwaam-ni(CT408595)。第340團在此地區進行進攻演練,其他各營稍早5、6天到達。
1952年9月29日
第340團演習結束。
1952年9月30日
第340團在CT4464地區模擬進攻演習。
1952年10月1日
第340團接獲命令準備進攻。
1952年10月2日
該俘從營集結區脫離連上,第二天向聯軍單位投降。
b. 部隊組織及兵力
第38軍:第112、113、114師,及一不明番號炮兵師。
第114師:第340、341、342團,及一不明番號炮兵團。
第340團:第1、2、3營,第1、2炮兵連。
第1營:3個步兵連,一個兵器連。
第2營:3個步兵連,一個兵器連。
第3營:第7、8、9連,一個兵器連。
單位 人數 日期
第340團第3營第7連 182 1952年10月2日
第340團第3營 804 1952年9月20日
第340團 3500
共軍一個連含軍官編製人數為192人。
c. 裝備;
單位 數量 種類
第7連 54 7.62毫米卡賓,M1938(蘇聯)
35 7.62毫米衝鋒槍,PPS-1943(蘇聯)
6 輕機槍
2 60毫米迫擊炮
2 90毫米火箭筒(中國)
兵器連 6 重機槍(根據描述應是日製92式7.7毫米重機槍)
2 57毫米無後做力炮
2 82毫米迫擊炮
9月25日,第7連收到60根長形炸藥包,每名士兵除原有4枚手榴彈外另加發4枚。大部分武器補給了兩個基數的彈藥。
d. 位置:
第114師師部(政治處):1952年9月15日時第114師政治處及OCS位於Chiktong-ni(CT365662)山丘上。
第114師前進指揮所:10月2日時見到第114師前進指揮所及無線電站位於730高地山頂(CT382504)。
第340團團部:1952年9月底見到團部及政治處位於CT382504山頂的許多坑道內。
第1營及第2營:9月底聽說是布署於Hwaam-ni(CT408595)以西的山地。
第3營營部:1952年10月2日見到位於Nangwol-li(CT434603)。
第7連;CT408595
第8連:CT425618
第9連:CT421601
第341團:10月2日該俘在CT382428遇見兩名領著兩匹載食物馬匹的341團士兵,他們顯然來自西南方向。
第342團:
2營6連:10月2日見到在CT386422
3營7連:10月2日見到在CT389412
不明番號兵器連:10月2日見到在CT387417
第113師:9月10日聽政治指導員說在第114師以西。
第112師:9月10日聽政治指導員說任軍預備隊。
從9月15日至20日,該俘每晚見到8至10輛卡車從CT380465向南行駛。在CT4060附近地區時,第340團派卡車至CT448644處的團補給倉庫領取補給品,該處存有少部分糧食。補給品由車輛送達,儲存於屋內或戶外。9月25日發下的彈藥來自位於CT385614的團部。
第7連在Shung(CT433540)及Yonghang-ni(CT380464)地區構築的炮兵陣地位於山頂,其構築方式與配置位置都類似。
1951年11、12月間第340團在YD3075附近山地構築海岸防禦陣地達50天之久,大部分是交通壕與散兵坑。
e. 通信
每個步兵連有一具野戰電話通往營部。在最前線的連配發有兩具野戰無線電機,一具位於連部,另一具配給最前方的排。在10月1日的攻擊演習中使用下列無線電密碼:
第340團第3營第7連: 黃河7號
陣亡: 光榮
負傷: 偉大
某作戰區域: 某號工廠
第7連使用紅、白、藍、黃色煙火作為與偵搜隊聯絡信號,信號每天或每次行動都不同。連內聯絡使用哨子,連與連之間使用小號。
f. 意圖
1952年8月下旬,第3營所有軍官在Suhang(CT433540)集合開會,營長宣布第340團即將接獲攻擊395高地(CT381398)的任務。這次會議中對395高地僅作簡單介紹,營長要求各軍官讓部隊對此任務要先做好準備。9月20日,第340團全團集結在CT4060地區。
10月1日,除政治指導員外,第3營全營集結在團部(CT385614),聽取了下列有關作戰的指示:
第340團將在10月5日攻占395高地(CT381398),395高地是第38軍負責地段內唯一能夠掌控共軍位置的地點。如果共軍能夠掌握395高地,將會成為防線上一處要地,並且可以用來作為主要的炮兵觀測據點。共軍炮兵從此點可以控製鐵原地區。如果此高地留在聯軍手中,離此不遠的共軍人員及補給供應會有危險,因為聯軍炮兵可以從這個極良好的觀測點對共軍後方投以精確的大量炮火。
第340團要占領並防守395高地7天,然後其他部隊會來接替。任何士兵都不準攜帶任何文件到前線去。
總共4個連將被投入這次攻擊,不論犧牲多少,預期在4小時內完成占領高地任務。占領高地後,部分單位將留下防守抵禦聯軍反擊,主要單位將會撤退。留在高地的單位將執行阻滯作戰,直到共軍炮兵能夠開火保護高地。在聯軍能夠對回山上構築防禦之前,另外四個連將會發動另一次攻擊。如果聯軍在這次之後又再次反擊,這四個連將會撤退,第342團的另四個連會用來支援或者重新奪取該高地。
第340團第3、6、7、8連將擔任攻擊部隊,其餘各連擔任預備隊。各兵器連將配屬於各步兵連。
目的同時要摧毀韓第9師並造成5,000名敵軍傷亡。
10月1日,營文化幹事告訴該俘第340團將在10月3日1600時向南出發,第7營將在10月3日1600時從CT408595處開拔。
10月2日,7連連長告訴該俘第340團將待在Yonghang-ni(CT381464)等候命令。該連長說第7連在10月5日的任務是從CT390400地區攻擊395高地,攻上山頂與其他連會師。
10月2日,7連連長告訴該俘,他將帶領其他排長在該夜偵察395高地上聯軍布置。
g. 其他單位消息:
第45軍:9月1日,營長說第45軍位於第38軍東麵位置。(審訊者按:相信指第15軍)
第42軍:1952年5月22日,第42軍與第38軍換防,撤退到安州(YD2888),第38軍留在後方的糧食與彈藥補給品全部轉交給第42軍。
h. 人員:
姓名:田光孺
職務:第3營營長
階級:營級軍官
年齡:35
姓名:張亞光
職務:第3營政治指導員
階級:營級軍官
年齡:30
姓名:劉建明
職務:第7連連長
階級:連級軍官
年齡:25
姓名:閻樹桐
職務:第7連政治指導員
階級:連級軍官
年齡:30
i. 士氣與宣傳
第340團人員士氣估計是相當好。各單位從1951年5月起休養至今,精神頗為愉快,不過有點惰怠。食物供應充足。接獲家信頻率不定。士兵們直到10月1日才被告知此次攻擊任務的消息,因此沒有多少時間胡思亂想。
共軍部隊中最近的兩個口號是:“強化防線”、“讓更多部隊機械化”。他們告訴士兵們隻有打仗才能帶來和平,而且由於聯軍狡猾多變,在板門店的和談不會有任何結果。
4. 一般情資
a. 損失與補充:
單位 傷亡
第7連 4名負傷(轟炸) CT382462 1952年8月15日
5名負傷(炮擊) CT382462 1952年8月15日
1951年4月28日,第7連接收從第41軍轉給第114師的42名老兵。
1951年5月15日,第7連接收從中國東北來的18名新兵,以及20名從廣西來的新兵。
1952年5月1日,第7連接收從貴州來的35名新兵。
b. 食物:
前線部隊的食物中70%是米和麵粉,30%是高粱。後方部隊食物中70%是高粱,30%是米麵。副食有大豆、馬鈴薯、花生、鹽。各單位每5至6天收到一次罐頭肉補給,每名士兵平均每天可以分到一盎司。每名士兵每天分配27盎司的米、麵、及高粱。吃不飽的士兵可以配到更多,吃不完的人不能把食物賣給同僚,必須要繳回給連上廚房。
10月1日,該俘見到第7連地區(CT407595)收到一些大餅。連補給官告訴該俘說那些是為了即將進行的攻擊所準備的7天份戰鬥糧。
c. 服裝:
1952年10月1日,連長告訴該俘冬季服裝已經運到,但是要在作戰完成後才會發放。
1952年9月24日,第7連派出30個人到營裏幫忙搬運新的冬季製服。第340團第3營所有的冬季製服都儲存在Nangwol-li(CT424604)一帶。營長說作戰任務完成後才會把這些新冬季製服發下去。第3營裏的士兵自己都還有去年冬天發下的棉裏大衣。第7連裏隻有40個人有毛毯,毛毯的發放不定時也不定量。服裝發放順序是士兵優先,軍官在後。
1952年10月2日,該俘看到第342團士兵已經收到新的冬季製服。
d. 密碼代號:
單位 代號 英語
第38軍 四三部 43d Unit
第114師 六一四部 614th Unit
第340團 一支隊 1st Branch Unit
e. 坦克、炮兵、火箭炮:
1952年10月20日(疑時間打錯)該俘見到炮兵單位指揮所座落於CT427537山丘腳下。8月10日,連長告訴該俘,副師長兼任師炮兵主任也在該指揮所。
1952年8月10日,該俘見到在CT427537、CT433540、CT439538三座山頂各有四門火炮,合計12門。根據描述,這些火炮應為M1938蘇製122毫米榴彈炮。
1952年9月17日,連長告訴該俘第7連在Yonghang-ni(CT380464)構築的炮兵陣地是給一個支援第38軍的炮兵師用的。該連士兵告訴該俘,該炮兵師位於Yonghang-ni西南山上。
f. 核生化戰:
1951年12月,除了文化教員外,所有第7連軍官都被發給防毒麵具,型號據描述應是蘇製ShM-1頭盔式防毒麵具。士兵們同時獲發防毒漱口水。所有士兵被告知沒有命令不準使用漱口水。
g. 美國、韓國、及其他聯軍戰俘:
10月1日,連政治指導員告訴士兵們有關395高地上聯軍陣地的情報資料來自於8月初向共軍投降的一名韓國排長。
h. 訓練:
從1952年8月15日至9月15日,第114師各連派出連文化教員及一名士兵至Chiktong-ni(CT365662)接受高等文化課程。此課程目的在於讓全師文化教員熟悉普通話以便教授給一般士兵。普通話拚音係統及教學方法是課程的主要內容。
從9月20日至30日,第340團集結在CT4060地區進行攻擊戰術訓練,內容包括排、連、營、團級攻擊戰術,並實際演練。各部隊長擔任教員,也進行了營級和團級進攻演習,並使用實彈。演習的目的是要給那些沒有作戰經驗的士兵一點作戰概念,並且讓所有士兵對即將執行的任務有所熟悉。
從1951年5月至1952年4月,第340團在接收新的補充兵後進行了持續的訓練計畫。軍事訓練包括了單兵訓練,單位戰術訓練直到團級。政治訓練包括了宣傳及文化課程,填滿了軍事訓練外的其他時間。在這段期間內,“三反”、“日本的暴行”是兩個主要的政治主題。
該俘在1952年8月下旬見到第114師政治處開設有軍官訓練班,營級以下、排級以上的軍官在此接受政治及軍事教育課程,主要是政治課程。
i. 聯軍空襲:
在8月下旬,營長曾通知第7連連長避開一次在CT433540處的聯軍空襲。第7連在空襲前離開該處,空襲結束回來後發現有94個彈坑。
j. 敵軍重要戰術:
在386高地的模擬攻擊演練(10月1日)
(1)第340團全員參與
(2)第340團各營擔任攻擊部隊
(3)目標為386高地(CT437635)
(4)第7連在10月1日1530時離開CT408595,向目標前進。
(5)第三營在CT427623地區集結等候指令。命令是第一營將從東南進攻,二營從東方進攻,第3營從西南進攻。
(6)目標區有鐵刺網與鐵絲網群障礙保護。
(7)在全營集結後,第三營在CT427623休息到1800時,然後在暮色掩護下掩護下前行500碼到達386高地山腳。他們在1900時到達CT432630地點,各連在事先指定區域散開。各連前方有一排擔任爆破任務。
(8)1900時,兩道紅色信號彈發射,長形炸藥包紛紛引爆,各連排除障礙,在鐵絲網群中清出一條通路。當這任務完成後,各爆破排排長吹哨通知,各連全連開始突擊。
(9)在這次攻擊演練中,第7連的無線電呼號是“黃河七號”,其他各連也使用“黃河”加上番號為呼號代碼。
(10)攻擊部隊通過四道鐵刺網障礙,第7連首先攻抵山頂,然後發射兩發白色信號彈,通知其他單位停止對山頂射擊。
其他有關攻擊395高地的情資:
1952年10月1日,團政治指導員稱:
第38軍將被當成一支實驗性質的部隊以便在戰鬥中吸取教訓,此次在10月5日攻擊395高地的行動將做為未來其他行動的指標。第38軍過去對攻擊像395高地這種聯軍的營級陣地沒有什麽經驗,因此,要告訴士兵們在這次任務中盡量學習。這次行動得到的經驗將在未來行動中應用來對付聯軍各團及各師。許多在朝鮮的其他部隊也正全力支持此次行動,任務的成功將會鼓舞在朝鮮的所有部隊。
對第340團的最基本要求是攻占395高地並固守7天,然後換防。
許多從其他單位來的人員將會來觀察此次作戰行動,也會有重炮的支援;不過,沒有提到會有飛機或坦克的支援。
k. 共軍文化教員的職務:
共軍連隊中的文化教員的任務和美國陸軍中訓練教育官(TI&E, Training, Information, & Education Officer)職務類似。共軍的文化教員通常是個受過教育、並且受過進階政治教育的個人。他的主要職責是:
(1)教授連裏不識字的士兵閱讀簡單中文。
(2)幫助不識字的士兵讀寫報告及信件。
(3)誦讀新聞、雜誌、及書籍給不識字的士兵聽。
(4)向士兵解讀官方指示及命令。
(5)協助連政治指導員在政治課上宣揚教條。
文化教員們在8月15日集中在Chiktong-ni(CT365662)接受如何教授普通話的課程訓練。
他們在9月15日回到所屬單位。在15日後的特別任務是教授如何讀寫普通話,目標是讓所有士兵最少能夠認得2000個中文字。
致情報科副科長
Lutz
讀這份報告,特別是有關服裝發放的部分,深覺曆史的轉折真是在一念之間。
穀中蛟是參加過前四次戰役的老資格軍官,對於7連在前麵戰役裏,特別是第四次戰役中的經驗應該是記憶猶新。第114師在第二、三次戰役中可能還沒有受到多少損傷,如第二次戰役先對付韓第7師,然後是土耳其旅,戰鬥都不太猛烈。在圍堵美第2師從龍源裏的撤退時,114師似乎又轉移過晚,29日午後方接獲通知,當晚轉移,30日白天可能隱蔽沒有行動,到30日晚上到達時美第2師大部已經兔脫,所以也沒打太多硬仗。
不過從1951年1月中聯軍反攻開始,第38軍就受到沈重打擊。在漢江南北岸的防衛戰中有許多連全員傷亡,剩下的連也損失極重。《抗美援朝運動戰若幹問題研究》第63頁:“...3月7日...第340團僅能組織兩個班堅持作戰...”,這是多大的損失!在白馬山被俘的另一名3營機炮連俘虜稱機炮連在第四次戰役後撤退整補時僅剩30人;從穀中蛟的口供中,可以看出7連編製192人,在第四次戰役後總共補了115人,再計上傷愈歸隊的人員的話,恐怕當時開始整補時也僅剩三、四十人而已。
7連在1951年2月13日晚曾與師部警衛連一個排協同反攻第342團1營失守的350.3高地,1營是幾乎全打光了,而據說陣地是反擊奪回來了。可是第二天呢?第三天呢?就算換個7連防守,美軍是也是會進攻,也是用炮彈炸彈猛砸。傷亡此例能不能比擬1營?恐怕可以。
了解了這個背景,再來看看服裝發放。鄰團的都已經發了,就他們打先鋒的營不發。這任何人都會想:那是什麽意思?打完再發可以省很多件嗎?或許就是某個中層軍官為了某種經濟考量做下的節省物力的決定,觸動了一個熟知戰場慘況的老兵的痛苦回憶和恐懼心理,以後一連串的事件,不過是“蝴蝶效應”的一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