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軍公墓修繕網上開戰 李氣虹
(2007-12-13 13:34:24)
下一個
聯合早報 2007-10-28
中國政府為了圍堵“法理台獨”,在2005年9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公開肯定國民黨軍隊正麵抗戰的功績。為了配合該大型紀念活動,廣州市政府三年前研究“新一軍印(度)緬(甸)陣亡將士公墓”的保護問題。
中國大陸網民對應否修複“國軍”墓園出現不同意見,激烈交鋒。但公墓修繕問題,至今沒有下文。
廣州和香港媒體較早時報道,廣州計劃修葺“新一軍”紀念塔、紀功亭和公墓入口牌坊,拆除濂泉路市場附近的違章建築,騰出空地用於修建綠化廣場。本報記者向廣州市文化局、市規劃局和市建委等部門查詢,他們相互推托,不願答複是否即將啟動修建工程。
記者實地采訪所見,除了紀功亭四周已經圍起修建工事,紀念塔和公墓入口牌坊仍然維持1993年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麵貌。據了解,沙河一帶的土地屬於廣州軍區管轄範圍,目前被一個菜肉市場包圍的紀功亭,其修建工程主要是為了改建菜肉市場,並非要讓紀功亭“重見天日”。
據近年來研究撰寫新一軍和孫立人將軍事跡,並關注新一軍老兵要求重建公墓呼聲的廣東學者盧潔峰介紹,公墓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300米,總麵積約為7萬5000平方米,是一片北高南低的長方形墓園。
其核心建築為一座21米高的紀念塔,東、西、北三麵的大理石原本刻有2萬7000餘名陣亡將士名字。紀念塔正麵鑲嵌著一塊遼寧青石紀念碑,刻有孫立人手書隸體“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16個大字
紀功亭就在紀念塔正前方70米處,為一座7米高、中國式八角攢尖頂的亭子,1947年下半年專門為安裝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題詞“勳留炎徼”,以及孫立人撰寫的墓記而增建。
1945年9月16日,孫立人在廣州接受日軍投降後,立即指示籌備修建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以招忠魂。為鄭重其事,他三次乘坐軍機盤旋於廣州上空,親自為公墓選址。
孫立人當年這樣解釋自己的選址理由:“廣州為革命策源地,國民革命之先烈墓園多在於是(這裏)”;從所選位置看,“前帶沙河,後依雲山,東北為第一師陣亡將士墓園,南為十九路軍殉國官兵公墓,其西則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以及國民黨先烈朱執信、廖仲愷之墓。“諸烈士得以與革命先烈比塚長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日戰俘“以流汗報流血”建成
該年11月5日,公墓奠基並動工興建,孫立人命令600日本戰俘“以流汗報流血”,至1947年9月6日落成。孫立人在1947年4月就被調往台灣訓練新兵,但仍以原新一軍軍長的身份出席落成典禮。他生前曾表示,死後希望有一天能與陣亡部屬葬在一起。
新一軍公墓早在1950年代末期就遭受破壞。紀念塔正麵一隻重達1600餘斤、高8英尺、長10英尺的展翅銅鷹,首先被人用大型機械撬走。這隻銅鷹是用新一軍對日作戰的炮彈殼熔化鑄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公墓進一步遭受破壞:紀念塔的四方平台、四麵階梯台基被填埋;塔體正麵建起了一座6層樓高的“恒富酒店”,墓誌銘被徹底鏟除。
紀念塔刻有陣亡官兵姓名的碑刻被全數砸爛。由四根方形擎天巨柱所構成的紀念塔,因無法撼動,一度被改造為五層樓高的廁所。孫立人手書的遼寧青石塔碑一度被丟棄;後來獲尋回欲重新鑲嵌,因南麵被恒富酒店遮擋,隻能改鑲在紀念塔朝北的背麵。紀功亭的“勳留炎徼”匾額和孫立人所撰寫的《墓記》,也蕩然無存。
新一軍曾重挫緬北日軍
新一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創建,1942年由美國對撤入印度的中國緬甸遠征軍以美式裝備進行訓練,在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有“天下第一軍”的稱號。首任軍長鄭洞國,下轄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及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
1943年8月,盟軍決定向緬北日軍發動反攻,由新一軍為主力部隊,分別從印度和雲南向日軍發動進攻,至1945年1月27日完全打通中印緬公路。
在曆時一年半的作戰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兩個師團,日軍陣亡3萬1000餘人,中國軍隊傷亡4萬餘人。
孫立人1900年出生於安徽廬江,曾參加上海淞滬會戰、緬北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新一軍進駐中國東北,與中共林彪部隊激戰,進占四平、長春,逼近哈爾濱。後因與國民黨內其他將領不和,1947年8月被蔣介石調離東北;一年後,他曾指揮的新一軍在遼沈戰役中被共軍殲滅。
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孫立人曾擔任陸軍總司令。因他是少數受美國軍事教育又沒加入國民黨的將領,使他受到蔣介石的猜疑,被調任總統府參軍長,完全脫離日常軍務。
1955年,他受“郭廷亮匪諜案”牽連被誣指策動“兵變”而遭撤職軟禁,一直到1988年才重獲人身自由。1990年他逝世後,受到台灣總統李登輝頒令褒揚其一生功勳。
2001年,台灣監察院宣布,沒有證據顯示孫立人當年曾涉及兵變,郭廷亮也非中共間諜,孫立人“兵變”冤案至此昭雪。
解放軍廣州沒墓園 為何修國軍墓地?
2005年9月,部分健在的新一軍老兵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發出公開信,請求修複公墓。信中指出,新一軍在印度和緬甸抗擊日軍,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在國外禦敵並取得輝煌勝利。
“我們犧牲了那麽多將士,都成了異域孤魂。在國內為他們所建的唯一的一座公墓,被破壞、毀滅。”相比日本人準備在雲南鬆山為陣亡日軍亡靈修建紀念碑,“我們痛心疾首!”,強烈呼籲修複廣州新一軍公墓。10月27日,中國國家信訪局回函老兵,在信末寫道:“向抗日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這是中共第一次把新一軍老兵定位為抗日英雄,台灣、加拿大和美國等地的老兵奔走相告,並組成一個致敬團在去年4月2日抵達廣州,與大陸老戰友會合,給陣亡袍澤和孫立人將軍敬禮,同時希望與廣州市政府共商恢複公墓大計。
網上作者劉亞對此提出異議,指出新一軍在印緬對日作戰雖有戰功,“但可笑的是,該軍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殲滅,軍長廖躍湘成了戰俘。”多少解放軍指戰員為新中國犧牲了生命,廣州還沒有解放軍烈士的墓園,卻要重修“國軍”墓地?“我們的政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
劉亞的言論引起了許多回應者的批評:“這觀點很片麵,該墓園紀念的是抗日戰爭,不是解放戰爭”,“樓主的觀點是錯誤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抗戰,對抗日烈士不能用黨派之爭的角度來看”,“他們那時各為其主,他們也是中國人”,”應該正視曆史,還曆史本來麵目,不要因為國共兩黨爭奪政權而否定國民黨的曆史地位。廣州有必要重修新一軍墓園,中華民族應該團結!”
盧潔峰說,中國批評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呼籲日本正視侵略戰爭的曆史事實,“但中國人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抗戰曆史?如果連自己的抗戰英雄都得不到尊重,憑什麽去反對人家參拜靖國神社?”
中山大學哲學係退休教授袁偉時認為,應從維護正義、反對侵略的角度來看待新一軍公墓的修建問題。中國大陸對國民黨曆史的研究,有越來越寬容的趨勢。
“曆史文物不應隨便被破壞,讓學術回歸學術,意識形態的東西應該早日退出。認識這個道理的人越來越多,報刊上這類討論也越來越多。雖然官方沒有公開說放寬對國民黨曆史的研究,但已經靜悄悄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