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成都人文風景

(2014-04-24 10:14:04) 下一個



出國多年,回鄉次數少,對成都家鄉的印象還不時停留在伴隨我成長經曆的父母鄉親,飲食文化,地理環境等諸多記憶。去年回鄉探親,接觸到當地的朋友,一些活躍在四川書畫藝術界的資深藝術家們。他們對藝術的摯著讓我感動。於是萌發了想介紹他們的念頭,也算是我對故鄉人文的一點懷鄉之情吧。真要下筆,發現頭緒滿多。想之又想,決定從一座私家博物館說起,以後再慢慢說開去。

[成都澄園書畫藝術博物館] 是一座傳統經典既在,又開複趨新的複合式庭院建築。

建築的北側是剛剛落成,由法國華裔建築設計師齊欣所設計的現代風格大樓。樓裏設書畫藝術博物館,書店,咖啡館,酒店。與之接鄰的南側,則是中國經典傳統的古式庭院,處處透射出另一種遠離浮華塵事,古樸雅致的人文氣質。站在新樓的博物館向花園望去,那花木成林,水波鳥吟,樓台亭閣的深深院落,如同沐浴在唐清舊時,溫婉細膩的朦朧月色之中。巴山夜雨的細碎腳步或許會在某個時節,某個傍晚悄然而至,但先賢名士的風流,卻以卓然不群的優雅姿態隨時走入你的眼簾。

是人文氣質,自然離不開和文學有關的人和事。 “文學不能使我們活的更好,但文學使我們活的更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木心先生在紐約為一群中國藝術家講述“世界文學史”。他過逝後,其學生陳丹青於二零一三年整理出版了木心的講義稿《文學回憶錄》。早在此書出版之前幾年,[成都澄園書畫藝術博物館 ] 的前生[澄園],那時尚未加建博物館大樓,由四川大學中文係黃德昌教授主講的國學課,已經每月定期進行。陳誌超擔任組織策劃者,也是上課地點提供者。來聽課的學生是當地書畫家。我本人有幸參加過一次聽課。黃教授課治學嚴謹,師生間學風濃厚。除了學習交流,他們也將這個地方當作創作思考的園地,先後創辦了[成都柳城書畫院] [魚鳧詩社]

廬山棲賢寺僧人釋空一也曾多次來到[澄園]閉關修行。他與陳誌超交流探討文學,書畫,佛學。這樣的學習交流使得兩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各有精進。釋空一出版的詩書畫集,去年底美國副總統拜登訪遊雍和宮景區時購藏三本。陳誌超也多次帶領書畫院學員去廬山棲賢寺,住寺學習佛法。他本人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裏,也印召出不同尋常,精妙的禪宗意境。

古今中外,任何一種文化藝術的發生,都是那麽的不可思議,而又自然而然。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繆加曾說:“真正的藝術家什麽都不蔑視,他們去理解,而不是去批判 這句精句引用在這裏,不僅為這個複合式庭院建築亮出一個讓人信服並接受他“存在”的理由,而且可以理解為:這個地點提供給當代藝術家本身一個“存在”的理由。因為任何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在他們藝術生命,藝術作品,在的那時間和地點,承擔起份“前見古人,後見來者”的使命。藝術家朋友知己的身份,穿越時間洪流,去靠近,理解先賢聖人,傳承先期藝術思想精髓,從而創作出更多不朽的當代經典藝術。


寫到這裏,我腦海中浮現這樣一幅畫麵:一位書法家,他執起一管毛筆,沾好墨汁,走到鋪好宣紙的案台前,找準落下第一筆的位置。此刻,氣韻已然在他的體內慢慢醞釀匯集,成一股蓄勢待法發的思路和力量,他或急或徐的落下第一筆。而這第一筆是個點,這個點有向背,其向背又沿著行筆的方向順勢而行,起承轉合連成線條,形成饒富深意又極有韻味的書法藝術。

[成都澄園書畫藝術博物館] 亦如一個“點”,從空間視覺上來看,它表現西方現代建築美學,也維護和宣揚中國傳統經典建築的人文氣質。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符號同時存在,沒有隨意滲透,而是很安然,很安靜的以包容的姿態,相互依存,彼此欣賞。從這個庭院裏走出來的中國書畫藝術家們,佛學家們,雖然並不能代表時下中國在這些領域中的最高水準;而中國之大,也存在許多類似的,中西藝術家雲集的地方,但是中國千年文明終究需要有更多的人,一代又一代,不以時間為期限,去實踐和傳承。他們的藝術才華思潮交錯,如書畫藝術一般,也可以由[成都澄園書畫藝術博物館] 去開始,鋪展和延伸。


 

留心

201419

於洛杉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loseby 回複 悄悄話 成都是我最向往的城市,因為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