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關於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趣事:
說季先生對於生活,簡直像個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過十年八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從德國回到上海時買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一位專家說:你的這件雨衣,款式真時髦!他聽後大惑不解。
後來,專家一解釋,他才知道:原來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經過了漫長的滄桑歲月,在不知經過多少變化之後,在螺旋式上升的規律指導下,如今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
於是,他感歎:人類在衣著方麵的一點小聰明,原來竟如此脆弱!
看到此處,也不禁宛爾。
素日裏,我是一直不太讚同追求時尚的,也懶得挖空心思去討好時尚。倒不是因為時尚這東西不好,隻是一想季羨林先生的經曆,再想想當初為滿足楚王的細腰情結而活活餓死的那些宮女冤魂們,心裏總是有些不以為然——時尚時尚,僅僅是“一時之風尚”罷。當年李後主大力推崇的三寸金蓮,時代一過,就成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標誌。其餘時尚大多也是如此下場,從魏晉塗脂抹粉的風流雅士一直到本世紀70年代的種種“狂熱”,無一幸免地枉做了笑談。
時尚具體表現是什麽?
在前天它可能叫“fashion”,在昨天可能叫“in”,今天又變成“BOBO”了;有時候,上一秒它是“酷”,一下秒是“蔻”……
如果你20幾歲了,仍覺得自己還是時髦的小女孩,還可以紮著倆小辮兒嗲聲嗲氣地扮“嫩”,殊不知,冷不防90年代出生的小新新人類可能已在你背後戳了一刀,趁你回頭的當兒,把你擠到路邊去了……
如果有人還在想念《冬季戀歌》?嗬嗬,落後了,現在都要夏天了,“人魚小姐”已經熱得爬到“天國的階梯”上乘涼了呢。
總之,如果我們想追求時尚,那麽就一路狂奔,永遠停不下又跑不死,忍受折磨一直到頓悟,總會發現在盲目追尋的時候,很容易把真正屬於自我的美好拋卻。夠嚇人。
再想想,時尚者,除了一時之尚外,也是與時同尚。也就是說,有沒有必要追求所謂的“時尚”是一回事,追不追得到時尚也是一回事了。
為何?
你看,時尚一刮風,女子們爭先恐後,東南西北大一統。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的化妝品、美發品、時裝等等流行元素生生地把千千萬萬鮮活生動的女人克隆成同版的“淑女”、“美女”“、妖女”“魅女”等等。這時候,時尚如一把“絕情尺”,丈量出女子靠近美的距離——於是,能與時尚契合的女子,會熠熠閃光,而追風逐氣的女子,就很容易弄巧成拙。是呀,肉體有胖瘦之分,心靈有俗雅之別,氣質有高下之分,那麽這千差萬別的靈肉,怎麽可以納入同一種流行模式呢?反正我是不信的。:)
其實,女子的美,容貌身材固然重要,但心靈、思想、精神、情趣等更顯得深刻而持久,它是一個女子的根基,也是一個女子的品質。如果能將它轉化到衣食住行方麵,那必然會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審美感覺:比如,溫暖的笑臉,放鬆的儀態,動聽的聲音,得體的談吐,恰到好處的著裝,等等。這樣的美麗,不是比流行更令人陶醉嗎?人的穿著打扮如同做人處世,最動人的信息,往往是在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完成的。
至此,借人的一句話,一語道破“天機”吧——“時尚是個圈,有它自己的運作和規律,一不小心,它就會回到起點,開始另一輪的追逐。”立場不堅定的女子,很容易追風跑,把自己義無反顧地卷進去,再沒點獨特的審美原則,很容易被搞得暈頭轉向,迷失了真正和諧的自己。而真正的美,不是時尚所能隨便成就的,它如吃飯,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因此,亂花迷眼處,我更願貯立在時尚的邊緣,看人"行之水窮",我又"坐看雲起"。嗬嗬。
看了你的留言,很開心.(^&*)
彼此感謝,一起努力,以更輕鬆自己的姿態行走於生活.:)
一直對時尚保持著一種慎重的親近和戒備.
總覺得,各種所謂時尚的信息,作為一種審美引導或提示,抑或者商業目的,是可以參考的.但是一個有自己審美原則和穿衣"小哲學"的人,是不需要用太多時尚流行的規律和條框來局限自己的.她可以自在地打破一些有限有形的"限製",表現出自己獨特不同的美來.
說白了,時尚的目的是什麽,不就是為了"美"麽?那麽,如果能了解一些美學原則的話,從根基上去理解了它,就可以超越時尚和流行,駕馭其上,不受局限地表現出盡可能多的可能性範圍來.而培養藝術氣質和修養,是實現美的一個捷徑.因為,藝術的特殊目的也是為了美的,它是一種更寬泛豐閎的美,不是煙脂香粉,珠飾寶裘所表現的那麽單薄.
中國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曾在他的<美學散步>裏說:"身體的美是產生於一眼就能夠全麵看到的各部分協調的結果."的確,發現美的是人的眼睛,但是真的能讓人感受美的,是人的感情,情緒,思維等與視野裏的東西相契合.它是一種豐滿魅惑的美,是內外上下綜合協調的一種結果,流動,繽紛,迷人,卻持久......
因此,相比與單純的時尚,我更鍾情於各種來自藝術的信息.如果一些時尚能符合了藝術的美,並與自己相適合,那麽它也是美的.否則,最好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