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淡寫-小客廳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芬。”輕描,淡寫,用文字來嚐試一種審美。 (^.*)
正文

016 此處無聲 (圖)

(2005-05-02 07:45:54) 下一個

曾經,國內一個朋友問我:聽說日本人吵架時都鞠躬呢!? 我笑——在這裏耳聞一場吵架,是一件“奢侈”的事,物以稀為貴嘛。 講一段小故事,博笑之餘,或許能看出點什麽:靜悄悄的站台上,京都女子的裙鏈開了。春光乍瀉之際,一位老“癡漢”(流氓)緊跟其後, 肆意“欣賞”。之後,女子發覺,轉身,向“癡漢”優雅地鞠了一躬,小聲說:“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然後,捂著“私處”邁著小碎步進了廁所…… 這樣的情景,能吵起架麽?嗬嗬。 京都乃至整個日本,都是這樣。人們好象天生聲帶不發達,街頭巷尾,除了靜,還是靜:靜靜地行走、鍛煉,靜靜地乘車、排隊,靜靜地吃飯、喝茶、購物……連最不善隱忍和掩飾的嬰兒,也都好像具有了這種“基因”——常看見一些著衣入時的主婦,推著一兩輛童車,在街頭漫步。車內的嬰兒,未必熟睡,卻都那麽安安靜靜,沒見哇哇地啼哭過。 或許,刪繁就簡,是日本文化的特質;息事寧人,是日本人處世的習慣。這些,在京都的體現尤為鮮明:一次,在街頭的細雨中盡情溜達。不知何時,已誤行在小街中央。隱約覺得身後尾隨著一團白影。回首,一輛白色的車,一直默默地跟著,司機隔著玻璃點點頭,始終沒按喇叭。於是,匆忙閃出了道路。那車徐徐前行,四五米外,加大油門,像趕場子一般飛奔而去…… 一個城市,人的聲音就這麽被有意地弱化了,因而,萬籟聲自然被無意間凸現。細雨聲、櫻吹雪聲、鳥聲、蟬聲,流水聲、碎步踏石子聲、柏油路上的木屐聲、秋葉飄落聲,僧人掃地聲,以及大詩人鬆尾芭蕉故居裏那著名的“落柿聲”,等等,都是如此動聽。惟獨人聲,或許因害怕說得多了麻煩,或許是擔心擾了自然的清夢,京都人連呼吸似乎都格外小心;即使多年老友,街頭邂逅,寒暄聲也是輕得不能再輕。 這般原生態的景況,我想總是有緣由的:京都乃至整個日本,深受佛教禪宗影響——如花道,以簡潔、自然為“大美”;如茶道,講究“幽靜的環境”和“寂滅的心境”,這些思想滲透到人的日常行為,便形成了一種“不飾張揚”的性格。 悄然來,悄然走,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又“此處無聲勝有聲”。 這種一種習慣嗎?還是一種素養呢?或者,是一種對自然最貼切的尊重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輕描淡寫 回複 悄悄話 圖為京都市退藏院的餘香院,像這樣的寺廟非常多,這樣的光景,這樣的翠色,這樣的精致和細節,在京都,司空見慣,幾乎放眼可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