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舞的起源
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帶到美國本土,而在美國逐漸演進形成本土化、大眾化的舞蹈。 非洲的黑人由於受到長達約三百年的奴隸交易,使得他們被遣散在美國及世界各地。 在新環境,新生活中過著暗淡悲慘的奴隸日子,雖在這種痛苦的情況中,仍然未忘記他們的音樂與舞蹈。 無論在人生的喜、怒、哀、樂或祭神的集會裏,隻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唱起故鄉的歌曲,大跳其民族舞蹈。 又因他們不斷的創新,發明新舞步,逐漸地美國人對這些充滿韻律節奏感的黑人舞蹈感到興趣。 於是久而久之乃逐漸變成喜氣洋洋、都巿型的音樂和舞蹈。
「爵士」一詞本來是一類音樂的名稱,在音樂用語的 “Jazz” 一詞是在1900年以後才被使用,在那以前似乎叫做 “Jass”。 爵士舞於二十世紀早期因循爵士樂自然伴隨而演進下來,又因爵士樂在演奏上,一向相當熱鬧,“Jazz” (jazz up) 才會有喧鬧、狂躁、活潑之意。 最早的爵士舞蹈是由黑人的社交舞配上爵士音樂來表演的,盛行於美國南方的鄉下,特別是紐奧良城的一些業餘舞者,他們會在聚會上或俱樂部的場所表演爵士舞蹈。 到了1917年,當時的流行舞者順著歌詞的意思來表演,有一位叫班頓歐爾斯崔(W. Benton Overstreet)寫了一首歌叫 “The Jazz Dance”,而這首歌裏的 “Jazz Dance” 就變成爵士舞蹈的永久代名詞,爵士舞的名稱就此產生了。
當爵士舞在即興演奏和節奏明快的爵士樂伴奏下以「舞曲」的形式出現後,那些黑及白人的舞蹈家將基本步伐加以改良及變化,此外又啟發後進者的創新靈感而增加了臀部的擺動,肩部的抖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獨立動作。
隨著1920年紐奧良的黑人們開始演奏其爵士音樂以來,就流行許多以混會體方式的搖滾型舞蹈,如查爾斯登舞(Charleston)、西迷舞(Shimmy)、琳蒂舞(Lindy)等均盛行一時,後來更由於布吉烏吉(Boogie-Woogie)和吉特巴(Jitterbug)的誕生,在舞蹈的型式上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從以往一向擁抱的舞蹈,改變成一種舞者與舞伴分開來對跳的舞。
1930年代後半期至1940年代,爵士舞演化成有三種類型的表現方式:第一種是具有強烈古典芭蕾味道的現代爵士舞,第二種是受了黑人及拉丁舞蹈影響的爵士舞,而最後一種是摻雜了詼諧音樂及踢踏的混合爵士舞。 儘管當時爵士舞是如此的風靡,但是在1940年代後期卻開始走下坡,因為新的爵士音樂取代了過去大的爵士樂團,它的音樂節奏因太複雜,很難配合舞步,再加上留聲機的發明,和政府(美國)向舞場徵收的重稅,使得不少曾風光一時的舞蹈俱樂部相繼停業。
雖是老式型態的爵士舞蹈衰退,但正好也代表了一種承先啟後的儀式。 基於美國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所以新的爵士舞也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它把老一代的爵士舞步和1950、1960、1970時代風靡一時的新舞步摻雜一起,更承大眾傳媒的興起,帶動了爵士舞的興盛。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爵士舞蹈,它保留了過去切分音樂(*見註)的旋律,肢體的拋擲或獨立咦韉奶匭裕??撬?恢皇怯鎂羰懇魳穪肀硌藎??部膳浜狹饜幸魳貳⑺{調音樂、搖滾音樂或是的士高音樂來演繹。 現今的爵士舞蹈,具有很大的包融性和很強的可塑性,並可以隨時吸收最流行的音樂和舞蹈的特性,也正因如此,爵士舞極具娛樂性並為大眾所歡迎及接受。
*註: 切分法(Syncopation)-- 通常小節中的強弱順序,大都由拍子記號清楚的規定下來,但為了使拍子產生變化,可以改變強音的位置,也就是暫時將正規小節中的重音位置,移動到其他拍子上。當韻律改變了正常的強拍變弱拍或休止或沒拍子,則這種韻律就是被切分了(syncopated),而這種使拍子產生變化的方法就稱為「切分法」。當強拍落在非預期的切分韻律時,動作就變得非常刺激和興奮;它也就是重音的改造,而且也是爵士樂的基礎。
爵士舞的特徵
爵士舞動作的本質是一種自由而純樸的表現,直接把內心的感受用身體的顛、抖、扭表達出來。 就像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能從內心自然的流露出感情,身體就不由自主的隨著音樂節奏而活動,如彈響手指、擺首頓足、時而興奮激烈,時而緩慢優柔的溶入音樂之中。
爵士舞是一種急促又富動感的節奏型舞蹈,是屬於一種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現代舞所表現的一種內斂性的舞蹈。 爵士舞主要是動作和旋律方麵的表演,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別人也娛樂自己,可帶給自己與別人一段美好的時光,這也是為甚麼它的表現一點都不虛飾,舞蹈時所散發出愉悅的氣氛和那種快樂的精神非常具感染力。 雖然說必須具有非常好的技巧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爵士舞者,但是幾乎每個人都能掌握它的基礎舞步,而且爵士舞的表演空間很廣,個人的色彩和獨特的風格才是舞動時最令人注目的地方。
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潑、有生氣的一種舞蹈。它的特徵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傳統式的古典芭蕾必須侷限於一種形式與遵守固有的姿態,但和的士高舞那種完全自我享受的舞蹈又不同,它在自由之中仍有一種現律的存在。 例如它會配合爵士音樂表現感情,也借助或倣效其他舞蹈技巧;如在步法和動作上,應用芭蕾舞的動作位置和原則、踢踏舞技巧的靈敏性、現代舞軀體的收縮與放鬆、拉丁舞的舞步與擺臀以及東方舞蹈上半身的挪動位置等等。
爵士舞動作之要素和特質可歸納如下:
不同類型的爵士舞
爵士舞的種類也有不少,尤其是在美國舞蹈圈的種類就更繁多。主流可分為:踢躂舞 Tap Dance、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現代爵士舞Modern Jazz Dance、街頭爵士舞Street Jazz Dance。
踢躂舞 Tap Dance
踢躂舞可說是爵士舞的始祖。 早在1800年代中期已有踢躂舞的出現,它承接了非洲舞蹈中複雜及分割節奏的特色。 在1920至1940年代這個爵士舞的黃金時段,基本爵士舞上就等同踢躂舞,踢躂舞就是爵士舞。 專業踢躂舞者在這個時候和大型爵士樂團常常一起表演。 後來因著潮流的轉變和爵士舞流派分支的發展,踢躂舞漸漸被看成爵士舞以外的一種舞蹈。
隨著名黑人踢躂舞舞者格裏哥利.漢斯 (Gregory Hines, 1946-2003)的逝世,現今最著名的踢躂舞舞者要數司費安.格化Savion Glover (1973年出生)。 格化於12歲時已經開始在百老匯登台表演,並在1994年時監製一部踢踏舞音樂劇《Bring in 'da noise , Bring in 'da funk》;故事描述黑人移民美洲的發展史,於1996年獲得東尼獎的肯定。 在劇中他不隻哂靡恍﹤鶻y的爵士踢踏舞步,更結合了hip-hop音樂與Funk節奏,給予踢踏舞更多現代的元素。
舞台式爵士舞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隻侷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 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 從1920年代的 燦耀目的輕鬆娛樂發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 在1920、1930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隻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隻懂挑選麵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 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 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 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四位傑出的舞者/編舞者:積.高爾(Jack Cole)、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麥.馬圖(Matt Mattox)和寶.科司(Bob Fosse)。
積.高爾(Jack Cole, 1911 - 1974)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 高爾是現代舞出身,後來才決定向商業舞蹈事業發展。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舞者,而且對他的舞蹈員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罵的情況。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高爾稱之為「城市的土風舞」,“Urban Folk Dance”)。 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 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國紐約出生,父母親為俄羅斯和猶太血統的移民。 他年輕時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習現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編創了音樂劇「宄譴荷??/font>(“On The Town”),並開始了他在百老匯當舞蹈總監的生涯。 於1951年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給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碼如兩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後於1956年為音樂劇「謇C年華」(“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編舞,後者更被視為舞蹈界和音樂劇電影的經典。 羅賓士畢生羸得多項殊榮,包括五個當努臣獎、五個東尼獎、兩個奧斯卡金像獎和壹個艾美獎。 他的主要建樹在於把芭蕾舞帶進商業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匯,並透過音樂劇使其普及化。
麥.馬圖(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強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馬圖得到積.高爾的賞識,聘請他參與百老匯製作“Magdalena”;這也開始了高爾和馬圖的七年合作關係,直接影響到馬圖由芭蕾舞轉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說馬圖到了28歲才真正開始研習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間活躍於荷李活,參與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馬圖除了為電影及音樂劇編舞外,更在1950與1960年代為電視節目編舞而聲名大噪。 馬圖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動節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訓練。 他曾稱自己的風格為“freestyle”, 因為他相信透過舞蹈表達情感和故事的時候需要極大的自由度。 馬圖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時,設計了一套幫助舞者訓練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強調及貫徹融合爵士舞獨有元素 – 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和強勁有序的節奏感,奠定了他作為爵士舞大師的地位。 馬圖桃李滿天下,除了在美國14年的教學及發展外,他更於英國和歐洲多國有深遠的影響,而近年他則在法國定居。
寶.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歲已開始四處巡迴表演,15歲開始嘗試編舞。 他首於1953年在兩部電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開始為多部百老匯製作編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讓人識別的爵士舞風格,其中帶點憤世嫉俗和有著嘲諷的性別強調。 圓邊帽、魚網絲襪、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標記。 他的舞蹈動作強調身體部位獨立活動,也酷愛以手(勢)來舞動(他稱之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動作微細而講究。 1972年的電影“舞廳”(“Cabaret”)正是科司風格的表表者。 (有說科司深受麥.馬圖的舞蹈風格影響;他倆對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同樣講究。) 科司的私生活頗糜爛;1979年他的電影作品「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據他的一生而編寫。 科司的遺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製成音樂劇「科司」(“Fosse”, 1999)向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 「平步青雲」褒揚百老匯舞者所需的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 1981)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給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 到了21世紀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似乎有個新趨向,兩齣成功的製作皆用上流行曲或錄製的音樂。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創意地用上了多首錄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編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則以流行音樂人Billy Joel的作品為材料。
現代爵士舞Modern Jazz
現代爵士舞中包含芭蕾舞和現代舞動作的影子和動作特質。 除了典型爵士風格的角形動作和明快的肢體、軀幹動作外,流暢而持續的動作也被用來強調修長的線條和曲線。 下按的手腕、有型格的甫士和姿勢於舞台式爵士舞和現代爵士舞中同樣重要。 現代爵士舞與街頭爵士舞有幾處較明顯不同的地方。
現代爵士舞舞者皆備有芭蕾舞訓練背景,使他們能夠自如地把單足轉、曲腿平衡等與爵士步行和滑拚步等動作結合起來。 舞者能高度協調頭、肩、軀幹和臀的準確擺動和扭動,使這種爵士風格很有觀賞價值。
爵士舞大師“Luigi”(原名Eugene Louis Faccuito,“Luigi”是Gene Kelly給他起的綽號) 1925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雙親為意大利的移民。 Luigi年幼時已顯露歌舞及體操天份;他自創了一套完整的爵士舞熱身技巧,並在紐約創立了世界首間爵士舞學校(現稱Luigi’s Jazz Centre),成為當今現代爵士舞其中一位最受愛戴和尊敬的老師。 但這一切對Luigi來得真的不易。 他21歲時到洛杉磯不久,即不幸遇上一次嚴重的車禍,差點奪去他的性命,使他左邊臉和右邊身體癱瘓。 可是他堅毅頑強的鬥誌,使他不單止重新站起來,更在他自我訓練的過程中,領悟出一套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Luigi是繼Matt Mattox後另一位有係統地編研爵士舞動作技巧的人。 Luigi的技巧注重身體本身的感受,強調舞動時要感覺“正確”;他講求動作質素而不隻是動作的難度,他把以芭蕾舞為依歸的技巧表現得非常自然、流暢。 他自50年代開始教授他的技巧,到了70多歲高齡還在繼續授課,不少現今舞蹈界的名人也受他的影響。
街頭爵士舞 Street Jazz
現在我們一般稱為街頭爵士舞的,其實主要包括霹靂舞(Break Dance) 和嘻哈(Hip Hop)兩類。
早在1970年代,一種新穎的動作稱為“popping & locking”已出現。這主要包括迅速和有力地把頭、肩、臂、臀等部位作突出和鎖定的動作。 美國落杉機曾有一隊舞蹈組合稱為“The Lockers”,他們是這種舞的表表者。 他們在電視節目中表演這新舞風格,他們衣著服飾誇張尤如小醜。雖然這個舞蹈組合隻是流行了很短時間,但當時那種舞蹈風格卻演化成1970年代後期的霹靂舞和1990年代的Hip Hop。
霹靂舞是一種自由、開放的舞動模式,主要動作包括:電流貫身(electric boogie – 就似是有一道電流通過身體一般)、局部收放(poppin’ – 突然且猛力地把局部身體部份移動,有點像肌肉突發抽畜)和霹靂轉(breakin’ – 貌似體操動作的地上旋轉,有時用手支撐,也有用臂、背、膝,甚至頭做支點的)。 這種舞源自1970年代紐約的黑人貧民區;它其實是街頭青少年互相挑戰和溝通的一個渠道。 誰做到最難的旋轉,誰跳得最出色,就可以得到同輩的認同。 電子音樂的興起和唱片騎師喜好玩弄“擦黑膠碟”之技術也和霹靂舞的興盛有密切的關係。 舞者隨著唱片騎師控製突然變奏的音樂,做出多種定格和出人意表的特別動作。
到了1980年代後期,霹靂舞已開始被冷落,取而代之有1990年代,同樣是反映青少年街頭文化的舞蹈 -- Hip Hop。 幾乎每一種舞的興起也和伴奏的音樂有不可分離的關係,Hip Hop也不例外。 它除了有獨特的音樂(Rap -- 饒舌音樂)外,還有獨特的服飾(非常闊身的褲、誇張的大T恤,還有倒轉戴的棒球帽),和獨特的詞彙。 Hip Hop浪潮跟美國職業籃球賽的熱潮也有一些關係,因為不少Rap歌手也酷愛穿著NBA的球衣,所以就連舞者也跟隨這股裝扮風潮。 由於爵士舞是不斷追上潮流的一種舞種,所以時下的流行文化對爵士舞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街頭爵士舞的動作根源也是非洲的動作風格,但它卻不用一個典型爵士樂搖擺的拍子。 再加上街頭爵士舞的動作本身不是為舞台表演而編排,故此在表達上會摒棄典型爵士舞注重技巧和美感的傳統,卻反為著重演繹音樂與歌詞內容。
從電影到音樂錄影帶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於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利用曼波和琳蒂兩種舞蹈混合表現出來,把電影中的爵士舞推至一個高峰。 尊.特拉華達(John Travolta) 憑著1977年的「週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一炮而紅;這電影更掀起一陣的士高熱潮。 1978年的歌舞片「油脂」(“Grease”)則反映1950年代的舞蹈熱潮(在1980年代出版的 “Grease 2”「油脂續集」跟「油脂」路線很相似,但知名度卻遠遠不及第一集)。
1979年Bob Fosse編舞及導演 “All That Jazz” 的開場段編排突出;而1980年的「我要高飛」(“Fame”)則令觀眾對街頭舞蹈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令大眾更了解爵士舞舞者的生涯(後來美國更製作了一部名 “Fame L.A.” 的電視劇集)。 另外,霹靂舞在「勁舞」(“Flashdance,” 1983)和「霹靂舞」(“Breakin’,” 1984)中大放異彩;片中舞者把他們的動作定格凝著,又把高難度的體操動作變成玩把戲般的展示出來,還不時作木偶狀的舞動及用舞技挑戰旁觀的人。 「渾身是勁」(“Footloose,” 1984) 是另一套八十年代出品,描述有關反叛青年和年青人以舞蹈發洩的電影。「白夜逃亡」(“White Nights”, 1985) 中頂尖芭蕾舞者米高.巴裏殊尼哥夫 (Mikhail Baryshnikov) 與著名黑人踢躂舞舞者格裏哥利.漢斯 (Gregory Hines)合作演出的一段舞蹈練習,令人嘆為觀止。格裏哥利漢斯再於1989年 “Tap” 一電影中使出他的渾身解數,是近代踢躂舞者的典範。總觀而言,1980年代也可以說是舞蹈電影的一個黃金時期。
當音樂(錄影帶)電視台(MTV Channel)於1981年麵世,商業化的爵士舞隨即邁向一個新方向。 起初這個電視台隻為推介新的歌手和歌曲,但卻出乎意外地受歡迎,瞬間成了年輕一代的寵兒,在北美更是瘋魔一時。當音樂錄影帶的利用價值增加,舞蹈漸漸變成錄影帶中的重要元素。 黑人讀頌歌曲組合很多自然選用霹靂舞來襯托,就連較年長的主流歌星如艾頓.莊(Elton John)及柏.班尼薘(Pat Benetar)也用不同型式的爵士舞來點綴他們的錄影帶。 在短短十年之間,音樂錄影帶已把爵士舞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改變。 從前百老匯和舊的電視歌舞劇是爵士舞的典範,是年輕舞者的目標,但如今街頭爵士舞的已成潮流觸覺的標記。 早期音樂錄影帶之皇要數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 – “The King of Pop”),他把街頭強悍的風格和舊式百老匯舞蹈的嫵媚溶匯演繹。 其他在音樂錄影帶中較出色的舞蹈表演者包括Paula Abdul, Madonna, Janet Jackson, Jennifer Lopez, Britney Spears, PINK, Usher等。 近年日、韓兩地再度流行少男少女的音樂組合,他們也多半利用不同型式的爵士舞去伴唱。
音樂錄影帶雖然成功地把街頭舞蹈和某些爵士舞帶到不少觀眾的眼前,但由於它的主要目標是推銷歌曲和歌手,沒有多少空間給編舞者去發揮創作,所以對爵士舞的藝術層麵也沒有多少建樹。
近年也有數部關於舞蹈的電影麵世,包括:「舞出彩虹」(“Center Stage,” 2000)、 主要描述一群鍾情踢躂舞的男子的 「踢躂火花」(“Bootmen,” 2000)、「跳舞無罪」(“Dancer,” 2000)、「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 2000)、 “Save The Last Dance” (2001) 、 “Bojangles” (2001) 及 「浮生若舞」“The Company” (2003)。 雖然 “Center Stage”主要描述關於芭蕾舞團的選拔和舞者的掙紮,片中一幕寫男女主角於一個紐約舞蹈室上爵士舞課的情景,場麵和氣氛很叫愛爵士舞的人興奮。 「蜜糖兒」(“Honey”, 2003)和“You Got Served”(2004)是兩套較新的街舞電影,片中有多段可觀性高的hip-hop鬥格場麵,可惜故事性薄弱,觀眾評價不高。
爵士舞於體適能方麵的要求
爵士舞跟現代舞和芭蕾舞一樣對生理方麵是一種很嚴酷的考驗,這使練習前的暖身準備變得份外重要。 暖身邉硬徽撛諦睦砘蟶?砩弦材転榫羰課枵邘?硨錳帯?納?韺W的立場上看暖身邉擁男Ч??ǎ嚎稍黽蛹∪饈湛s時的速度和力量,改善肌肉協調能力,預防或減少肌肉、肌腱及韌帶的傷害;尤其對爵士舞者來說,背部與胸、腹等部位的使用程度也相當頻繁,所以在做暖身邉訒r更應該注意。 在心理上,能讓學習者有準備開始邉擁男睦砼c培養情緒的前奏,讓學生能更加集中和感覺學習的衝勁。
爵士舞的暖身動作是很有韻律的,而且通常要持續20 -- 30分鐘。由爵士舞於課程中帶踮腳尖、快速的彈踢、旋轉、跳踏、腹部之持續或快速收縮等動作,所以暖身邉又諧<尤氚爬俚畝祝?/font>plié)及踮立動作(relevés)等來幫助預備腳和腿部的肌肉,另外更需要有上身肢體軀幹的獨立和聯合動作來達到全身溫暖和肌肉柔韌的效果。
跟暖身邉油瑯又匾?沫h節是緩和邉印?/font> 在爵士舞課堂完成的尾段應再做一次主要關節和肌肉的伸展,好讓勞累的肌肉得到更自然迅速的舒緩,這有助減輕課堂翌日的肌肉酸痛和疲累。
如果從體適能要素的角度去分析,跳爵士舞的有關考慮包括:
*************************
Dictionary for Jazz Da爵士舞nce 常用詞彙
Arabesque 燕式平衡: 身體重量由一條腿支撐,支撐腿可成外轉或不外轉;膝可曲可直。自由腿完全伸展往後盡量高舉成平衡姿勢。
Attitude 曲腿平衡: 身體重量由一條腿支撐,支撐腿可成外轉或不外轉;膝可曲可直。自由腿曲膝往前、側或後平舉(自由腿可成外轉或不外轉)。
Battement擺腿: 擺動的腿之膝關節鎖緊,從髖關節擺動向上然後擺回地上。技撐腿可屈可直,足可以成繃直或屈起狀。直膝擺腿可向前,向二位方向或向後。
Chassé /Sashay 滑拚步:一足橫踏,另一足緊接著踏到第一足旁,第一足再向旁踏一步。動作也可向前或後做。
Corner & Side Directions角和邊的方向定位:
Demi-Plié屈膝成半蹲: 屈膝時足和腿可以保持平衡向前或成外翻(二位)。
Feet Positions 足的位置: 由一至五位;較常用的是一位和二位。
Grande-Plié屈膝成深蹲: 在一、四及五位做這動作時腳跟離地,在二位時則保持腳跟著地。
Hop單足跳: 以同一隻腳起跳和著地。
Hitch Kick速拉踢: 是於空中完成的踢腿動作。單足起跳,另一腿屈膝向上擺來牽引整個身體向上,起跳的腿隨即迅速向前及向上踢;踢出時直腳及足繃直。
Isolation獨立動作: 獨立移動或突出身體的其中一部份。
Jazz Split 爵士劈叉:前腿伸直,滑坐到地上而後腿外翻及屈曲。 慣常用手按地緩衝。
Jazz Square爵士方步: 用四步行出一個方型。例:右足交叉左足前,左足後踏,右足側踏成二位,左足前踏。
Jazz Walk爵士步行: 半屈膝姿態做踏步,足保持平衡向前。 做這動作時頭和軀幹應盡量向上延伸和拉離半屈的腿。
Jeté躍跳: 單足起跳,另一隻腳先著地,重心由一隻腳轉移到另一隻腳的躍跳動作,在空中時兩腿成分開的姿態。躍跳可向前、向後或向邊做。在後方的腿更可成屈曲狀。
Jump跳:雙足起跳,雙足著地。
Lay-Out 與中軸成直線:跟脊柱直接連繫的身體部份(即頭、肋骨架及盤骨)擺放到與脊柱成一直線。動作可向前、後或側。
Outside Turn外轉: 單足旋轉動作。如向右轉,左足為支撐腿;如向左轉,右足為支撐腿。
Parallel Position平行的姿態:兩個身體部位的伸延線成平行狀。以足和腿為例,當分腿站立時兩足和膝均指向前的時候,便構成平行的姿態。
Passé單腿提膝: 活動腿沿支撐腿的內沿提膝,直至繃直的足尖拚在支撐腿膝內側的姿態。
Percussive: 形容強勁而迅速的動作。
Pirouette單足旋轉: 在原地單足旋轉,活動腿一般屈膝而繃直的足尖拚在支撐腿膝內側。
Plié 使屈曲之意: 在法語中,任何身體中的屈曲動作也叫plié。在舞蹈中則常指屈膝的動作。
Plié-Relevé Position 屈膝舉踵: 在爵士舞中重要的一個姿勢。膝屈曲而腳跟提高離地麵。動作的控製應來自大腿肌肉。
Release釋放: 放鬆原本緊張的身體部份,或特別伸延身體某部份。
Relevé腳跟提升或舉踵: 膝可成屈曲和蹦直狀。
Rond De Jambe半圓擺腿: 活動腿完全繃直,腳尖在前方輕觸地麵,沿地麵畫一個半圓移到後方,或從後方移至前方的擺腿動作。
Seat Spin 坐旋轉:坐時以臀部為支點和軸心而作出旋轉。常以手推地麵作起動。
Spiral螺旋: 身體軀幹作螺旋的扭轉。
Split 一字馬/劈八字:兩腿前後或左右劈開坐在地上的動作。
Sustained同一動作中的延續: 把一個動作拉長來做,給動作一個延續的感覺。
Tabletop Position桌麵姿勢:上身從髖關節前屈,頭、頸及整個背拉成一直線。膝可屈可直,屈膝時做桌麵姿勢是比較困難。
Tendu(擦地)成足尖點地: 腳掌擦地而推出,腳背向外弓,腳跟盡量提高,唯腳尖依然著地。此動作可向各方向進行。
Three-Step Turn (side) 三步轉: 以三踏步(左-右-左或右-左-右)來完成一個360º轉身。
Torso Twist 軀幹轉體: 盆骨保持麵向一個方向,而上身,包括胸、肩、和頭,則往另一方向轉去。
Two-Step Turn兩步轉: 以兩步(左-右或右-左)來完成一個360º轉。
Turned In成內轉/內翻:指腳部、膝和髖關節向內轉成“入字腳”。
Turned Out成外轉/外翻(「打開的位置」):指腳部 、膝和髖關節向外轉,使腳尖向斜角。(能夠極度外轉的,可把兩腳排成直線。)
V-Position Sit V-型座姿: 坐在臀部,收緊腹肌及大腿前麵肌肉,使兩腿舉離地麵。兩腿拚合,兩臂作V型狀往上舉起。背伸直而軀幹向前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