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36秒與2200名學生 - 地震出的最牛校長
(2008-06-09 22:18:00)
下一個
地震挖掘出最牛校長:1分36秒與2200名學生
看了四川的那場《以生命的名義賑災晚會》,又想起了四川安縣桑棗中學那個創造奇跡的校長葉誌平。
葉誌平校長原是該校一名普通教師,80年代中期學校建了一座質量很差的實驗教學樓。他當校長後下的第一個決心,是一定要修好這棟危樓,讓孩子們安全安心地上課。為此,他將整棟樓的22根承重柱子重新灌注水泥,從37柱加粗為50柱,他親自動手測量,每根柱子直徑加粗了整整15厘米。蓋這座樓時才花了17萬元,加固就花了40多萬元,而這筆錢全是他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5萬元一點點化緣要來的。
對新建的教學樓他的要求更嚴格,發現樓板接縫中填的水泥紙袋,他很生氣,堅持讓建築公司摳出水泥紙袋重新灌注混凝土;發現教學樓的圍欄是華而不實的磚砌欄杆,他很生氣,堅持換上輕巧結實的鋼管欄杆;發現大理石牆麵是貼上去的,他很生氣,怕掉下來砸到學生,堅持讓施工者在每塊大理石板上打四個金屬釘緊固在外牆上再逐一粘帖好,八級大地震時這些大理石麵沒有一塊掉下來。
他知道當校長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學生的安全,因此他從上任後便堅持每學期都要組織師生進行緊急疏散演習。盡管有反對意見,但他堅持如一嚴格要求,每次演習都按照預先製定的方案一步不漏地進行,諸如疏散時兩個班合用一個樓梯,每班必須排成單行,一般是9列8行,前4行從前門撤離,後4行從後門撤離,每列走哪條通道,甚至連在2樓、3樓教室裏的學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樓、5樓的學生要跑得慢些,否則會在樓道中造成人流積壓,這類細枝末節都考慮和安排的十分周到。每次演習之所以能做到按部就班、絲絲入扣,道理隻有一個,即不把演習當兒戲,而是動真格,老師學生終於養成習慣,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5.12”地震時,葉校長正在綿陽辦事。師生們臨危不亂按著平時演習的方案步驟快速疏散,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衝到操場,按班級排隊站好,用時僅“1分36秒”,平時嚴格的演習訓練在危難時刻發揮了神效。
當葉校長從綿陽發瘋似地趕回安縣衝進學校時,他看到全部學生都安全地站在操場上,老師們則像母雞護衛小雞一樣站在外圍守護著娃娃們。那棟花了40多萬元和葉校長無數心血整修加固的實驗教學樓在八級地震中經受住了劇烈震動的考驗而沒有坍塌,樓內700多名師生安然無恙井然有序地撤退到操場,而學校以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損。當老師向他報告全體師生平安無事毫發未傷的時候,55歲的葉校長老淚縱橫,百感交集,失聲痛哭······
這就是這個偉大的校長創造的奇跡!這也是從知道“512”地震以來聽到的最讓人欣慰的消息!“1分36秒,這短短的1分半鍾左右的時間拯救了全校的師生!! 讓我們為這樣一位校長致敬!!是葉校長的居安思危,對責任的堅持,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愛,對自己工作的不懈努力才會在地震來臨時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通過這個事跡,也為我們敲響了警種,居安思危是應該的。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缺乏救生意識。日本人有一個習慣,不管到什麽樣的地方,進取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安全出口”的所在位置,這樣一旦有危險發生,至少會迅速有一個逃生的方向,而我們的“安全出口”常常就是一個擺設,真正發生危險的時候就方寸大亂了。所以平時就應該經常進行危急時刻的逃生自救的知識普及,我想這也是地震對世人敲響的警鍾!!
“葉誌平”讓我們記住這個名字!感謝這為偉大的校長!
“1分36秒”讓我們記住這個時間!感謝校長用他的責任創造的世界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