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毅女兒:文革第一批留學生 王光亞大使的夫人(zt)

(2007-09-26 13:17:23) 下一個
陳毅女兒:文革第一批留學生 王光亞大使的夫人

http://www./newspool/articles/headline/105579.html
- 環球人物



乍一看,眼前的叢軍,眉宇之間和她的父親陳毅很是相像。

叢軍現任中國駐聯合國公使銜參讚,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大使的夫人。這幾年,她和丈夫王光亞常年工作生活在紐約,隻有開會或度假才回國。

陳毅最為人樂道的就是有三重身份——元帥、詩人、外交家,作為陳家唯一的女兒,叢軍走的幾乎是和父親一樣的道路:參軍入伍,出國留學,從事外交。

身為外交官又是名門之後,叢軍在國際舞台上的每次亮相都格外引人關注。加上她一口標準清澈的倫敦音,更是讓許多西方外交家為之傾倒。特別是那些了解和熟悉陳毅元帥的老外交官們,更是在叢軍身上依稀看到了陳毅的英姿。

“哪兒都不要去,就留在家裏學外語”


陳毅元帥給幾個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來。長子陳昊蘇生在江蘇,次子陳丹淮生在安徽,三兒陳小魯生在山東,隻有女兒叢軍因為姍姍來遲,而名姍姍,直到參軍後才改名為叢軍。

叢軍少時就讀於北京外語學院附中,1972年經周恩來批準,被選派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語言,改革開放後又到美國攻讀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她先後在外交部當過翻譯、司長,還出任過駐愛沙尼亞大使,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點擊圖片查看原尺寸大圖
(點擊圖片查看原尺寸大圖)


王光亞夫婦


叢軍的職業生涯,幾乎就是父親給開的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選擇外語專業,需要遠見和經驗。叢軍即將升初中時,上什麽學校,陳毅和張茜夫婦的意見出現了分歧。

“媽媽希望我考解放軍藝術學院,因為她原來是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能歌善舞,很活躍。我從小學鋼琴、小提琴,都是媽媽的主意。可爸爸卻說,國家很需要外語人才,女孩子文靜一點,學點外語不錯。正好當時外語學院開始辦附中,我覺得我爸這個決定特好。”

這場文藝和外語的爭論,最後還是父親說了算。叢軍進入外語學院附中讀書,直接影響了她的一生。

為了幫助女兒學好外語,陳毅專門給叢軍買來了英國廣播電台英語講座唱片《林格風》和《基礎英語》等教科書。40多年前陳毅的這些行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當今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相媲美,足見他對女兒的嗬護與器重。

然而,初中剛畢業,文化大革命突如其來,學校要停課鬧革命。叢軍再次麵臨前途的選擇,或上山下鄉,或參軍報國。陳毅當時表示,女兒哪兒都不要去,就留在家裏學外語,國家將來還是需要外語人才的。然而,在大環境的壓力下,陳毅並沒有留住女兒。

1968年,叢軍到北京軍區二六一醫院當了一名護士。

但工作之餘,父親始終堅持著自己當初的意見,沒有讓女兒中斷外語學習。

叢軍回憶說:“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當時爸爸已經有病,這是他最後一次到北戴河去休養。那時媽媽拿出一套四冊的英語醫學課本,她幫我複習英文。當時我心裏都覺得無奈,我還有希望學習英文嗎?”

“我能選擇這個職業,能有今天,還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種情況下,他們沒有讓我放棄,我很感激他們……”
“文革”中第一批留學生


幾年後,叢軍結婚時,父母已雙雙離世,他們沒能看到女兒的婚禮。新娘隨身的嫁妝,就是一架鋼琴、一套書,那套父母給她買的醫學英文課本——那是她心中的聖經。

1972 年,機會終於來了。“當時父親剛去世不久,母親又查出患有癌症,住在301醫院。姬鵬飛外長的夫人許寒冰是外交部幹部司的司長,她到醫院來看望母親。她告訴母親說,現在有這麽一個機會,周總理指示,翻譯還是要培養的,想把過去在外語附中學習的老初三學生招回來,送到國外深造,將來回來後就到外交部當翻譯。你女兒是外語附中的,符合這個條件。”

病中的張茜聽到這個消息,既高興又擔憂,因為過去有過規定,高幹子弟不能出國留學。張茜決定先征求一下周總理和鄧穎超的意見。“鄧媽媽回電話,‘恩來說是有這種規定,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陳老總去世了,讓姍姍去學,這個是可以考慮的。’意思就是說,我父親已經去世,現在也不是什麽高幹了。既然總理都說沒問題,媽媽就把我送去了。”

事後,叢軍才知道,他們是在“文革”期間送出去的第一批學生,是紅色中國在經曆浩劫時,特意選派出的苗子。他們的任務不單單是學習知識,還是中國保持與世界交流的一點火種和希望。

在這批負笈西遊的學子中,還有現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外交部副部長、駐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長、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以及後去的原商務部副部長龍永圖等。

1919年,18歲的四川青年陳毅走出大山,遠赴法國勤工儉學。53年後,22歲的叢軍再次踏上西去的求學之路。和她的父親一樣,求知報國。

當時,已知自己來日無多的張茜,也給遠行的女兒寫了一首詩:

丹淮昔離家,父寫送行詩。

兒今出國去,父喪母孤淒。

臨別意愴惻,翻撿父遺篇。

與兒共吟誦,追思起聯綿。

汝父叮嚀句,句句是真知。


父親是個美食家


叢軍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親陳毅好動,講話快人快語,做事雷厲風行,生活上馬馬虎虎,要求不高。母親張茜則好靜,生活中井井有條、幹幹淨淨。“一個急一個慢,現在想起來他們倆是非常好的組合,最佳組合。”叢軍說。

張茜原名叫張掌珠,1938年參加新四軍時,她還不滿16歲。她在戰地服務團經常為部隊和群眾演出,演技出眾,歌喉動人,加上容貌俊美,深受將士們的喜愛,也打動了陳毅的心。

1940年2月,39歲的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與18歲的湖北姑娘張茜在江蘇溧陽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結為伉儷。此後,這對夫妻相濡以沫,牽手走過了32個春秋。

叢軍這樣評價父親:“風趣幽默,多才多藝,懂得生活,有品味”。在她的記憶裏,家裏經常是高朋滿座。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李先念和幾位老帥都到陳家做過客。一些老部下來北京開會,陳毅照例也要做東。一來二去,開支自然不小。有時陳毅看過賬單會大吃一驚,趕快向夫人張茜保證:一少請客,二少欠賬,三多寫稿子賺錢填窟窿。可是過不了多久,故態複萌,照請不誤。

叢軍說,父親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陳家有道拿手好菜:罐罐雞和罐罐牛肉,這也是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一次,陳毅特地把周恩來請到家裏共享口福。周恩來吃後讚不絕口,還專門請廚師出來,非要見見本人,可見味道之美。

“有次,萬裏叔叔跟我說,你爸爸特別愛吃,他說要吃遍京城所有的小吃。有一次他開完會,就找到萬裏,說你帶我去吃砂鍋居吧。因為當時萬裏是北京市的領導,熟悉北京的地方。”

1964年,趙樸初寫了一首詩,當時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陳毅讀後很高興,中午就把趙樸初請到家裏,他特別吩咐廚師要多炒幾個好菜。結果一桌菜上齊了,趙樸初很少動筷子,而且光吃白飯,不吃菜。

陳毅怔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噢,你是居士,不吃肉的。”

他趕緊叫叢軍告訴廚師:快,趕緊弄個雞蛋來。

叢軍說:“父親有種與生俱來的豪爽,什麽人都可以交朋友,高興起來就把人請到家裏來吃飯。我們家的人,都和父親一樣豪爽,比較大方,對朋友非常真誠,非常直率。”


“妹妹結婚後,你們才能分家”


叢軍永遠也忘不了,“母親去世後,我留學回來,大哥帶著我去鄧小平家。小平叔叔留我們吃飯,還說,‘給姍姍開間房,讓她住到我們家吧。’意思就是讓我今後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同行的大哥陳昊蘇婉言謝絕了鄧小平的好意,哥哥決定他們自己養活這個妹妹,不給組織添麻煩。

“1974年我回國去看望鄧穎超媽媽,鄧媽媽也說:姍姍咱倆住一起吧。我沒接茬,心裏感謝鄧媽媽的好意。因為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鄧媽媽那麽高的身份,另外我當時很快就要結婚,自己要組成家庭了。”


對於這些人這些事,叢軍至今感恩。


張茜去世前,專門對陳昊蘇三兄弟交待:一定要等到妹妹結婚成家後,你們才能分家。1977年春節,在母親去世3年後,叢軍和王光亞喜結良緣。陳昊蘇、陳丹淮和陳小魯兄弟遵從母親的遺願,湊錢為妹妹張羅了婚禮。

叢軍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王光亞是她在英國留學的同學,又都從事外交工作,兩人相知甚深。他們唯一的兒子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如今在一家 證券公司工作。談起兒子,叢軍一臉幸福,“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這是我最大的財富,也是我的全部家產。”

年過半百、經曆了人間滄桑的叢軍,更加理解了當年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她把這樣的希望傳給了自己的孩子:“我和他的舅舅們,一直是靠自己奮鬥,正派、正直,希望他也做這樣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