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不知不覺已五年了,太多的 “ unexpected ” 事情讓我體會到一個 “ 外國人 ” 生活在他鄉的不易,多次打過 “ 回鄉 ” 的退堂鼓。但兒子在這邊很快樂,進步也很大,自己也喜歡美國的生活方式,簡單悠閑,不像在深圳壓力那麽大。隻是母親一人在國內讓我牽掛,三年前申請母親來美探親被拒(理由是有移民傾向,因為我是獨生子女),現在她也不想來了,在國內看病方便,她真移民來美的話,我還真沒辦法負擔她的醫療費用。去,留,難定,所以五年來我是美國中國兩邊跑,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來了,很累, 心累,幹脆不去想,走一步看一步,不去計劃明天,在美國一天就好好過一天,真要回國了也有回國的樂處。
這種狀況倒也意想不到的讓我少了一份很多新移民都有的 “ 負擔” ,從沒被 “ 怎樣才能融入主流社會 ” 困擾過。盡管自己積極參與各種各樣,正式非正式的活動,多為親曆和了解美國的文化,還不時有“不以為然”的感覺,但還是堅持“重在摻活”,典型的“旁觀者”的心態。工作嗎,一直在一個喜歡的時裝品牌作兼職specialist,一來自己喜歡在fashion氛圍下工作,讓自己有機會和理由dress up;二來這份工作沒有任何壓力(不能再有壓力啦 :(( ),隻要有好的時尚感覺和溝通能力就行了,故工作時反而是我很快樂的時候。同事們都相處的很好,幾個要好的更是一見麵就摟抱啃(都是女嘀);operation exacutive Frank 不止一次在單獨跟我相處時說“you are the best ” ,還好,沒覺得有sexual harassment 滴意圖;HR Sarah 更是為我開了公司先例,請了4個月的假仍然保留職位嘀。
但正因為我上麵提到的“旁觀者”的心態,我有時會有意無意的蹦出一句“I am a foreigner, blarblarblar … ”來。 有時是因為我一個“外國人”對美國的曆史人文了解甚少,不想不懂裝懂發表觀點;有時卻是因為與他人觀點相左時懶得跟他們費口舌,以“我是外國人,跟我爭論這些有什麽用”來打發他們;有時更隻是因為我某個英語用詞不當或犯了語法錯誤時,裝出委屈的樣子“我是外國人,我容易嗎?”,總之,一直享受著“外賓”的待遇。幾天前吃午飯時大家在聊天,我是心不在晏,還在想著前天晚上跟母親的通話,忘了為什麽我又蹦出了 “ I am a foreigner,。。。 ” ,話音剛落,HR Sarah 看著我,很認真地: “ XX, you are not a foreigner, you are one of us. ” 我一時愣在那兒了,因為這太出乎我意料了。
幾天過去了,我還在想著這件事,“one of us” 不就是“自己人”嗎?多久沒聽到有人跟自己說“你是自己人”了?.記憶將我帶回遙遠的多年前,大學畢業後我去了深圳,我和所有“北方人”(廣東人將廣東以外都稱北方)一樣開始了學習廣東“白話”的艱苦過程,終於能說“北方”味的“白話”了,不知怎麽地大家又開始攻起了潮汕話,第一句潮汕話學的就是“嘎嘰郎” — “自己人”,聽起來有趣古怪又親切,慢慢的在深圳竟能經常見到一個有趣的社交場景,被介紹認識新朋友後,大家會邊握手邊說著“嘎嘰郎,嘎嘰郎”,以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從今開始就都是“自己人”了,你別說,還真覺得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這麽多年了,在這異國他鄉再次聽有人跟我說“自己人”,有感動,感動的是,人和人的距離說遠也遠,說近也近,關鍵是你自己的態度。
我仍然沒有覺得自己是“one of us”,心沒有歸屬感,不想騙自己。但那裏是我的“ 嘎嘰郎”?又有誰還記得那些曾經的“嘎嘰郎”。。。,
眼中有了淚水,心是要有歸屬的,可是歸屬在哪裏。。。
你的回複讓我笑了。。。,謝謝分享。
謝謝娓娓的祝福:)))
謝謝到訪。
是啊,經常會偷偷的痛哭,覺得心找不到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