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紅月

夕陽下山變藍了月染紅了
個人資料
正文

留守女士的變遷

(2007-10-12 23:39:34) 下一個
留守女士一詞出現在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一部‘留守女士’的電影,讓這個詞一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被人們列入了新世紀生活辭典。

留守女士是時代的產物,是指一群特別的群體,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始,中國掀起了出國留學熱潮時,這些女人的丈夫男人紛紛出國去尋求抱負實現理想,留下了自己妻兒守候在國內,被稱之為:留守女士。她們過著思腸寸斷,孤獨惆悵的生活;其中悲歡離合的故事,已經太多太多。

十幾年二十年過去了,曆史周而複始運轉著,留守女士的命運也在變遷著。

隨著中國的經濟的開放和突飛猛進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財富階層,他們中許多相繼成為新中國以來第一代第二代的投資移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把老婆子女移民到外國後;自己仍然堅守在國內,從此留守女士開始從國內到國外的遷徙。

另外,當年那些出國闖蕩的學子,在經曆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中,打拚出了自己的一塊天地,當剛剛享受了穩定溫馨的家庭生活不久,又被國內的政策和經濟高速發展吸引,他們中許多人選擇了回國發展,於是‘海歸’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新一代留守女士又在異國他鄉誕生了。真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命運無常。

這些被遷到異國和留在異國的兩股留守勢力,組成了目前新一代新型‘留守女士’強大陣容。有些人可能曾經幸運地躲過了第一留守女士的命運,可是卻沒能逃過第二次命運的選擇

前些時候看到一篇文章說,現在的溫哥華被譽為當今中國留守女士的樂園。其實,目前在許多移民大國,像美國,加拿大,澳洲,在那些國際大都市裏,處處可見這些特殊群體。這些留守女士,需要在極正常的心理狀態下,過著不正常的家庭生活。在那個也許豪華不缺乏物質財富,卻顯得有點空曠被叫做家的地方, 少了一份該有的溫馨和吵鬧, 多了一份需要掩飾的孤寂, 可能還有多了一份洋裝的瀟灑。可以說, 許多留守女士在許多日子裏找不到那個真實的自我。

產生留守女士和引起它遷徙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包括家庭經濟和國家經濟。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中國經濟剛剛起步,出國形式主要以公派和獎學金為主,留學者不允許也沒有經濟能力帶家眷一同出國,因而導致了第一代留守女士的誕生;隨著中國經濟大幅度的發展,部分人富裕起來,投資移民的產生,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留守女士開始由東向西由內向外的遷徙。

雖然都是留守女士,但是昔日的留守和今日的留守無論在生活還是意義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 經濟上:昔日的留守女士,經濟上無助,她們要靠自己支撐著家、支撐著生活。因為那時她們的男人,正在艱苦創業,安身立命;無錢無力照管這個家,留守女人們隻有默默承受生活的艱辛和清苦。而今日的留守女士,大多是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滿足,有房、有車、有錢,沒有生活的壓力。

2. 精神上:昔日的留守女士,是孤獨情感的默默承受者,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限製了她們舒緩精神壓力的許多渠道,隻有鴻雁傳書,千山萬水,默默地守候著那份希望,明天那屢希望的曙光,就是支撐她們的精神力量。而今日的留守女士,有豐厚的經濟後盾,她們可以選擇用金錢來充斥精神上的空虛,借用現代的通訊手段電話、視頻、電腦、網絡、彌補不能麵對麵的交流;以健身、美容、旅遊、來舒緩精神壓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掩飾自己不能被滿足部分。

昔日的留守,是沒有選擇的被留下;而今日的留守,是可以選擇的被選擇了留下;她們可能是為了孩子,可能是為了身份,可能是還有許多其他....; 一種是無能為力;一種是無可奈何。

如果說:昔日的“留守”是一種希望,那麽現在的“留守”就變成一種無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