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想回家過年

(2007-01-09 14:27:07) 下一個

又要過春節了,這是我在溫哥華過的第三個春節了,三年前的春節晚會,我還記憶猶新,小品的幽默令人發笑,舞蹈特別是《千手觀音》令你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最讓我熱淚盈眶的還是滿文軍一曲《回家的人》,隨著歌聲的蕩漾,我的心也顫動起來,真得好想回家!好想體驗那種家家邊吃年夜飯,邊看春節晚會的氣氛;好想聽到午夜放爆竹辟啪響的聲音;好想吃到媽媽親手包的過年的餃子 。
我想念十幾年前在上海過春節的那種氣氛。春節前,單位的工會會特別忙,忙著發過春節的食物;那時的國家機關還很清貧,發點魚什麽得已是喜氣洋洋了。大年三十那天一般不辦公,上午打掃衛生,下午則一般沒有事,想早點回家的人可以早點回家;女同誌都急著早點兒回家,因為家裏還有許多事要做;男同誌則相約打牌,因為他們找借口想晚點回家,可以逃避做家務,然後可以吃現成的年夜飯。家家人家都忙著年夜飯和打掃衛生,因為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否則會把財神爺掃走;忙著做蛋餃,八寶飯,蒸上早已做好的鹹肉,鹹雞,醬油肉。年夜飯的內容大致差不多,先是冷盆,然後是熱炒,然後是甜點,有甜羹,那是小實心湯團和水果做成的湯,八寶飯,等等;吃飯開始的時間大約在七點半左右,春節晚會則是八點正開始;全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吃著喝著聊著,看著春節晚會,這時侯的外麵是靜悄悄的,基本上看不見人影,直到午夜< 點正,開始響起辟辟啪啪的爆竹聲,象打機關槍一樣,爆竹聲可以持續一個多小時,就這樣過了大年三十;年初一是發壓歲錢,一般是老的給小的,年長的給年幼的,那時壓歲錢最多不超過一百元;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有打電話的,有登門拜訪的;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走親訪友帶的禮品有補品,但多半是大蛋糕,馬路上會看到許多人拎著蛋糕;當時有這樣的笑話,從你這兒送出去的蛋糕,會又回到你這兒,因為,你送的蛋糕被用作禮物,輾轉好幾家以後又被送還回來。國家機關單位一般在年初五上班,上班的第一天,大家也是帶上年貨,吃吃談談,還沉浸在過年的氣氛中,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逛完燈會,吃完湯團後,這個春節才算正式結束了,機關單位才會好好工作 。
現在上海過春節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年夜飯可以上飯館或賓館,壓歲錢亦不再僅是一百元,送禮也亦不再是蛋糕,可過節的氣氛總不會改變,春節晚會總是大年夜不變的節目,流浪他鄉的我也在《回家的人》歌曲的尾聲中淚流滿麵,春節成了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鄉愁情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