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81 式槍族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個班用槍族,裝備部隊至今已有 25 年的“軍齡”了。曆史作巧, 25 年前即 1981 年,該槍族正式定型,於是它擁有了一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相同的名字。裝備部隊 25 年來, 81 式槍族以其精度較好、機構齊全等優良特性 深受部隊戰士喜愛,同時其特別的名稱也深蒙輕武器愛好者追慕。 25 年,是個值得紀念的曆史時段,為此記者趕赴重慶專訪了槍族主設計師王誌軍高工,並請輕武器專家楊南鎮研究員評析槍族,同時“圖解 81 式 7.62mm 自動步槍”將帶您更細致地對槍族做一直觀審視……
81 式槍族於 1970 年代初由我國著名槍械設計師王誌軍主持設計研製, 1981 年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該槍族包括步槍及輕機槍,兩者主要結構相同,約有 65 種零部件可以互換使用,通用率達 70% 以上。該槍族的出現,使我國的武器基本適應了當今世界一槍多用、槍族係列化、彈藥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極大方便了部隊的訓練、使用和維修,既加強了戰鬥分隊的戰鬥力,也為槍械互換、增強火力提供了條件。
國產81式槍族,機槍與自動步槍之間有65種零部件可以通用。圖中機槍可用步槍彈匣、步槍可用機槍彈鼓。
為滿足讀者渴望深入了解 81 式槍族的要求,我們趕赴山城重慶,專訪了仰慕已久的王誌軍高工。 70 多歲的老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健談慈祥,依然關注輕武器的發展,繼續為輕武器事業奉獻,讓人敬佩之至。
雖然該槍族研製已過多年,談及往事,王老仍是記憶猶新……
記者 ( 以下簡稱“記” ) :王老 ( 以下簡稱“王” ) ,您好, 81 式槍族的研製雖然已過多年,但是直至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對其興趣不減。請您談一下 81 式槍族的研製背景。
王: 81 式槍族產生的曆史背景比較特殊,跟別的槍不太一樣。建國以後,全軍裝備的是仿製蘇聯的 3 種武器: 56 式衝鋒槍、 56 式半自動步槍及 56 式班用輕機槍。 1960 年代初期,發射中間型標準步槍彈的突擊步槍在世界大國出現並開始裝備部隊。我國當時的製式武器還是以 56 式半自動步槍為主,雖然也生產裝備了 56 式衝鋒槍,但是軍方普遍對 56 式衝鋒槍的射擊精度和拚刺性能感到不滿,需要一種精度較好、拚刺性能良好的自動步槍。
國產56式半自動步槍
國產56式7.62毫米衝鋒槍
當時的出發點是研製一支步、衝合一的槍 ( 國外稱為突擊步槍 ) ,以步槍特性為主,因為步槍單發比較準,可以拚刺刀,同時具有衝鋒槍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由此開始設計研製,於 1963 年完成設計定型並命名為 1963 年式 7.62mm 自動步槍 ( 簡稱 63 式步槍 ) , 1963 年投入生產並裝備部隊。該槍研製成功後,獲得了好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槍械需求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實際產量遠遠超出生產能力,槍的質量難以保證,屢屢出現問題,部隊反映要求撤裝。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級要求對這支槍進行改進,新槍沒定名稱,暫時稱“新自動步槍”,要求還是 7.62mm 口徑,還是使用當時的 56 式槍彈。
63式自動步槍,其配用彈匣有五角星圖案,刺刀不能拿下來當匕首使用
一直到 1979 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大量裝備的仍是 56 式半自動步槍 ( 當時衝鋒槍很少,一個班僅 2 支 ) 與越南 ( 衝鋒槍配備較多 ) 對抗,因越南地形特殊,層巒疊障,遠距離時看不清對方,移近後就是正麵衝突,而半自動步槍火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上級感到迫切需要研製火力持續性好的武器。因為當時國外已出現幾個小口徑槍族,而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槍族,所以在 1979 年“新自動步槍”升級變成 81 式 7.62mm 槍族。 1979 年 4 月,總後軍械部下達戰術技術指標,正式開始研製槍族, 1980 年到國家靶場試驗, 1981 年底槍族設計定型。
記: 81 式槍族設計過程曆經哪幾個階段,遇到哪些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
王: 81 式槍族不像其他武器在設計時分為方案論證、方案評審階段。其設計過程所曆經階段不明顯。開始提出要研製“新自動步槍”,後又提出研製“槍族”。當時參研的 3 個研製組都直接拿試製槍到國家靶場做試驗,互相可以參考, 81 式的設計也吸收了其他研製組的設計,如衝鉚機匣體斷麵形狀剛開始是直上直下 (56 式衝鋒槍就是這樣 ) ,後改為上寬下窄,改變以後外形更加美觀,強度也有所增加。
要說遇到的困難,就是為達到精度要求想了很多辦法。 63 式步槍撤裝之前,部隊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精度不好, 1974 年我搞了一年攻關,基本解決問題,積累了很多經驗。 81 式精度指標要求很高 (81 式 Rso 為 4.5cm) ,我們幾個同誌花了半年時間,每改一項措施,都要到靶場反複試驗,直到達到要求。當時正值夏天,重慶又是“四大火爐”之一,熱得很。單發精度基本沒有問題,主要是連發精度。原先的槍沒有連發, 56 式衝鋒槍也沒有要求連發精度,部隊反映 56 式的連發精度最差,首發命中,第二發不知跑哪兒去了。連發精度是個新問題,我們摸索了很多,想了很多辦法,如前後槍機框要對稱,複進到位時撞擊盡量要小,就靠不斷嚐試,最後終於解決問題。采取的具體措施是:自動機的引導要好,機匣的長度、對中性都要好。 56 式與 63 式的自動機底下為“雞胸”式。彈匣內槍彈為雙排,每進一發彈時,槍機框往左或往右擠,打出來的彈兩個方向,因為每發射一發槍彈自動機複進到位的位置都不一致, Rs 。可達到 14cm 。發現問題後,我們把 81 式槍機框底下改成平的,不管哪一邊都是壓著彈,不存在往左、往右擠的問題。另外 81 式的機匣是全槍裏尺寸最長的,因為該槍采用長導軌,要求機匣要長,這樣使得運動更加平穩,從而帶來很好的動力性能。 88 式狙擊步槍在設計中就吸收了這些優點。另外對 81 式的射速進行了控製,約 700 發/分,現在都是 800 發/分以上,射速高對精度不利。另外,我們在研製時,使自動機的質心和槍管質心盡量接近,盡量縮小槍管軸線與活塞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 (56 式衝鋒槍兩者距離為 25mm ,而 8l 式隻有 18mm) 這裏要說明的是,我們為提高精度及動力性能采取了很多措施,很難說哪一個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就是要在試驗過程中不斷嚐試。
81式步槍槍管軸線與活塞軸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經過優化設計
還有一個難解決的問題是拋殼問題。 81 式步槍的導軌比較高 ( 深 ) ,彈殼要從機匣導軌下麵往上拋,為此要在導軌上開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就很難開,深淺大小都要合適,經過反複試驗、摸索,最終解決了問題。 81 式從右前方往上拋殼,方向很一致。
可靠性方麵,浸河水試驗做了 26 次。當時組裏同誌開玩笑說:“我們成了洗槍工程師了”。
記: 81 式槍族可配用哪些彈藥 ? 采用什麽瞄準裝置 ?
王: 81 式自動步槍使用 1956 年式 7.62mm 普通彈、穿甲燃燒彈、曳光燃燒彈、曳光彈和空包彈。 81 式輕機槍也同樣使用 56 式 7.62mm 各種槍彈。
瞄準裝置采用機械瞄具,為柱形準星與缺口式照門,準星滑座可以左右移動。因為當時沒要求安裝瞄準鏡,所以隻有機械瞄具,現在要改變外形或者安裝瞄準鏡都很容易。
81式步槍的缺口式照門與柱形準星
記: 56 式半自動步槍及 56 式衝鋒槍使用的是 56 式槍彈, 81 式槍族同樣使用該彈,對 81 式的射擊精度有何新的要求 ?
王: 56 式半自動步槍不能打連發, 56 式衝鋒槍能打連發,但不要求精度,打多少是多少。雖然 81 式步槍仍然使用 56 式槍彈,但戰術技術指標對單、連發精度都做了要求。對工廠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原來生產的所有的槍精度標準不作為驗收條件,生產完,打打壽命,看看是否達到可靠性要求,不管精度如何。從 8l 式槍族開始抽槍檢驗精度,若精度不合格將被拒收。成千上萬支槍,從中抽幾支檢驗精度,根據抽樣原理這
幾支合格則整批產品都合格。但如果出現問題,就很難知道還有哪支槍也出了問題,這不像零件破損隻看看外觀就可以。幸好工廠有經驗,從未出現精度不合格的問題。要達到精度對工廠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說 81 式槍族意義特殊,這也是一大體現。
記: 63 式步槍對 81 式步槍產生哪些影響 ? 與 81 式相比有何異同 ? 王: 63 式步槍的研製培養了人員,提高了技術,積累了經驗,但 81 式的設計理念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63 式的設計參照了 56 式的計算方法及設計方法, 81 式也基本是這個模式,隻是技術發展了,結構不太一樣,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還是一致的。
從外形上看, 63 式步槍在刺刀折疊狀態時全槍長為 1033mm( 刺刀打開時為 1342mm) , 81 式步槍全槍長為 955mm( 裝上刺刀 1105mm) 。 63 式全槍質量 3.8kg , 81 式則為 3.4kg 。兩相比較相差懸殊, 63 式明顯不符合“短、小、輕”的要求。 63 式步槍彈匣容彈量為 20 發, 81 式為 30 發。另外 63 式步槍最大的缺陷就是刺刀拿不下來,不用時隻能將其折疊,而 81 式刺刀可以拿下來當工具用刀,雖然沒開刃,也可當匕首使用,這是兩者的最大區別。
記: 81 式步槍與 56 式衝鋒槍相比,結構又有哪些異同,有何超越 ? 二者使用壽命有無區別 ?
王: 56 式衝鋒槍仿製於蘇聯 AK47 突擊步槍,於 1956 年生產定型。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全槍長 ( 刺刀折疊 )874mm ,槍管長 415mm ,全槍質量 4.03kg , 30 發彈匣供彈,發射方式為單、連發。 56 式衝鋒槍可靠性較好,故障率小,牢固耐用,近距離射擊時火力猛。主要缺點是射擊精度差,連發時槍身跳動較大,擊針易折斷,夜間射擊時準星護翼容易被誤認為是準星。
81 式步槍的工作方式、閉鎖方式以及供彈具都與 56 式相同。瞄準裝置及配用槍彈也基本一致,隻是 8l 式還可發射空包彈。 81 式外形接近 56 式衝鋒槍,也是 30 發彈匣供彈,也有小握把,槍托、握把等結構也都相同。兩者主要區別在於: 81 式的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全槍質量大大減輕,由 4.03kg 減到 3.4kg ;可以發射槍榴彈;刺刀可以拿下。另外,名稱由“衝鋒槍”改為“自動步槍”,糾正了將步槍稱為衝鋒槍的錯誤,也是兩者區別之一。
加裝槍掛榴彈發射器的81式自動步槍
1979 年下達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研製一槍族,要求質量小於 3.5kg ,精度要好,可靠性不低於從前,壽命不減。這些要求 8 1 式槍族都達到了。說到壽命,從蘇聯引進的武器壽命都很高, 56 式衝鋒槍為 15000 發, 56 式班用輕機槍 25000 發, 56 式半自動步槍 10000 發, 63 式步槍為 15000 發。指標要求 81 式步槍壽命 10000 發,輕機槍 20000 發。 81 式步槍與輕機槍所有大部件包括機匣、槍機、活塞等等一律是通用件,隻是槍管長度不一樣, 81 式輕機槍達到了 20000 發的指標要求,因此步槍壽命也是 20000 發。這個壽命是很高的,以後的步槍,包括 95 式 5.8mm 步槍都沒有這麽高。所以 81 式步槍的壽命相比 56 式衝鋒槍是提高了很多。
記: 81 式槍族除有質量小、射擊精度高、可靠性好等優點外。還有哪些特別之處 ?
王:除上述優點外, 81 式槍族還占了 3 個“第一”,具有“裏程碑”的意義:一是該槍族是新中國第一個槍族;二是該槍族是第一個裝備全軍的國家自行研製的槍族,並很好地完成曆史使命,至今已裝備 20 多年且還在裝備;三是該槍族是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輕武器。 1986 年,國家第一次頒發國家科技進步獎, 81 式槍族當年就獲得該獎的一等獎。第二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輕武器是 95 式槍族。
記:請您介紹一下 81 式槍族的裝備使用情況。
王: 81 式步槍設計定型後,很快裝備全軍,一直到現在還在裝備。除陸軍外,集團軍、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都曾裝備 81 式,部隊反映良好。我想, 81 式的“軍齡”還能延長,要全麵替代還需時日。
記:後來您參加了 87 式 5.8ram 班用槍族、 88 式 5.8ram 狙擊步槍和 95 式 5.8ram 班用槍族的設計,這些槍的某些結構設計是否借鑒了 81 式的 ?
王: 81 式槍族研製成功以後,我投入了 5.8mm 口徑武器的研製。 87 式 5.8mm 槍族、 88 式狙擊步槍、 95 式 5.8 槍族都有 81 式的研製人員參與,研製 81 式的經驗肯定影響了這些槍的研製,後續槍也會借用 81 式比較成熟的技術。尤其是 87 式槍族,當時 5.8mm 彈已經定型了,步槍還沒有研製出來,部隊急於要步槍做試驗,看看 5.8mm 口徑是否可行。所以 87 式步槍隻是改變 81 式的口徑和外形,即口徑改為 5.8mm ,外形采用工程塑料,內部結構基本沒動,但因為使用槍彈不一樣,槍機、槍管、彈匣相對稍有變化。現在 95 式槍族有 4 支槍,包括無托步槍、輕機槍、短步槍和折疊托步槍,折疊托步槍 (2003 年定型 ) 是槍族中最後研製出來的,其自動機、發射機,包括活塞都是用了 81 式的,隻是尺寸稍有變化。
5.8mm 口徑03式折疊托步槍,其自動機、發射機,包括活塞都借鑒了81式
記:作為它的主設計師,您認為 81 式槍族有哪些缺點及遺憾 ?
王: 81 式槍族一大遺憾是工藝上比較落後,與 56 式相比,工藝上毫無進展;也沒有采用新材料,工程塑料一件沒有。護木、槍托、握把都是木質的,機匣是由 1.5mm 鋼板衝鉚而成的,而現在的武器基本采用鋁製機匣,熱模加工,外形光滑漂亮。
第二個遺憾是外形。 81 式步槍與 56 式衝鋒槍一般人很難區別,護木、槍托、機匣風格相近,不仔細分辨是區別不出來的。惟一區別是 81 式有槍榴彈發射具。沒有在外形上搞得獨特一些,這是我的一大遺憾。 81 式木托槍隻生產了 4 萬支就不再生產了,因為木製槍托成本較高,後來大量生產的是 81 — 1 式折疊托步槍。
我軍現役的81-1式自動步槍
再有就是早期的 81 式步槍發射槍榴彈時,機匣蓋偶爾會掉下來。這是因為研製 81 式槍族時,槍榴彈還沒有研製出來,槍榴彈是 1990 年代定型,比步槍的定型晚得多,當時沒有槍榴彈所以無法試驗,二者配合出現了一些問題。經過改進,現在 81 式打槍榴彈效果狼好,能打 400 多米。
記:您認為步槍、機槍的發展前景如何 ?
王:本人對步槍、機槍的發展前景有些困惑,也對其進行了一些思考。 95 式 5.8mm 槍族出現以後,評論其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槍族,當時非常滿意。現在部隊使用後,又發現很多問題,正在進行改進。現在世界上研製什麽,我們就研製什麽 ( 如無殼彈 ) ,我個人不很讚成。
模塊化武器係統如 XM8 可能是發展方向,根據不同的戰鬥任務和作戰地域,其可改裝為發射不同口徑槍彈的自動武器,通過部件的更換可有多種型號,如基本型、狙擊型、突擊型和班用型。另外有待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提高槍械整體水平。
記:作為老一輩輕武器設計師。您對輕武器界正在活躍的年輕設計人員說幾句話,同時也對關心您的《輕兵器》廣大讀者說幾句話,好嗎 ?
王: 81 式槍族獲得部隊官兵的好評,令我感動。但是由於時代的關係,基於當時的技術現實,該槍族還有很多不足。希望年輕的設計人員在設計新槍時能進一步提高水平,吸取 81 式的經驗教訓,使新槍的性能更加優異。目前輕武器設計人員青黃不接,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同誌理論水平較高,但經驗不足,需要多參加實踐。要想提高設計水平,時間是關鍵。多參與研製項目,勇於攻克技術難關,設計水平就會提高。
《輕兵器》雜誌一直關注輕武器界的發展,報道宣傳國內外最新武器,是設計人員與讀者聯係的紐帶。希望讀者繼續支持《輕兵器》,多多關注國產兵器。
記:感謝您接受采訪,我代表廣大讀者真誠祝您身體健康 ! 本刊記者:孫麗
王誌軍 原名王祖賜, 1934- 耳 8 月出生,山東鄒平縣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津貼。 1958 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 ( 觀北京理工大學 ) 第一機械係自動武器專業,畢業後分配至國營第 296 廠工作,曾任生產車間及工藝科技術員: 1965 年調至該廠槍械研究所從事軍隊裴備槍械的科研 . 開發、試製、生產等工作,任至廠長職務。參加了 63 式 7.62mm 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 1970 年代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班用槍族—— 87 式 7.62mm 槍族: 1990 年代負責 5.8mm 武器係統的研製,其中包括 87 式 5.8mm 班用槍族、 88 式 5.8mm 狙擊步槍和 95 式 5.8mm 班用槍族;參加編寫了《槍械手冊》、《步兵自動武器及彈藥設計手冊》、《世界輕武器手冊》等書籍,並在軍事期刊發表文章 70 餘篇。 1986 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0 年獲兵器部頒發的功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