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亞琴冰川
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餘申芳)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位於喀喇昆侖山脈南端約北緯35.5度,東經77.0度的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後,這裏始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印巴雙方均在這裏設有重兵,並多次發生血戰。印度控製了這裏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製了其中較低的山峰。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11日刊登記者邁拉 唐納德的文章《冷戰》,披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錫亞琴冰川這片不毛之地犧牲數以千計的生命的故事,同時也從側麵展現出印巴數十年對抗的現實。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看起來就像野獸一樣,一個個胡子拉碴,邋遢不堪,骨瘦如柴,”2003年9月,一位印度軍官如此描述那些剛剛結束三個月工作期,從錫亞琴冰川返回的士兵。而錫亞琴冰川——這片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冰雪覆蓋且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荒地——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84年來常年爭奪目標。2003年9月,印巴雙方同意停火,從那時雙方就沒開過一槍。不過,仍然有數千士兵駐紮在那裏,在惡劣的環境中苦苦掙紮。今年4月,一起雪崩活埋了巴基斯坦140名士兵及其他文職人員。本周,印巴兩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在巴基斯坦會談,不過人們對此期望不高。這是對印巴雙邊關係近於病態的不妥協姿態的一種考驗,盡管一再呼籲和平解決問題——最近一次是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什法克-帕爾韋茲-卡亞尼在雪崩之後——但是雙方均不能找到讓雙方的士兵從高山上走下來的辦法。
這是一種極度的對抗戰爭——戰場處於世界上最寒冷、海拔最高的地方,離最近的城市有好多天車程。駐紮在錫亞琴的士兵沿著68英裏長的彎曲的戰線,擁擠在一個個孤立的哨站裏。士兵們都相信鬼的存在,由於周遭一片雪白,他們均處在半瘋顛狀態。身在如此高的地方,吃飯和走路都很費力。士兵們更多是死於惡劣天氣和環境,而不是來自敵方的炮火。他們忍受著身體的創傷,如截肢和四肢凍傷,還有精神方麵的創傷——未老先衰、記憶喪失、(還會有人悄聲說)陽痿。“呆在那兒讓人發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官在談到生活上困苦時說。他表示,這是在受罪,哪裏還有榮耀可言。
印巴之間的血仇始於1947年兩國獨立之時,最初是因為意識形態原因。前者是世俗國家,後者為穆斯林國家。然而,錫亞琴之戰純粹是領土之爭。雙方的士兵均表示,不會給對方讓出哪怕“一寸土地”。結果是,雙方在1800英尺的戰壕裏采取“一戰”戰鬥模式作戰。戰爭導致大量人員死亡,卻一無所獲。
錫亞琴冰川是眾多冰川中最大的一個——碩大無比,碎石嶙峋,多孔多穴,裂紋斑斑——它是從參差不齊喀喇昆侖山脈之巔滑落至下麵滿是冰雪的山穀的。那兒寸草不生,也沒有動物。此地是古老的查謨和喀什米爾王國最邊遠的地區,有著各種神話傳說。隻有最勇敢的探險者才敢到此,那些真正到達此地的人無不對此地群山充滿了敬畏之情。很難想象,竟然有人試圖占有它們。
資料:印度軍人在錫亞琴冰川地區執行任務
一開始,沒人試過。經過第一場戰鬥,印度和巴基斯坦1949年同意以停火線分割查謨和喀什米爾。他們將界線定在地圖坐標值NJ9842點上,“由此向北直到冰川”。當時,似乎沒有必要對錫亞琴冰川地區劃界。從沒有人想過會在那居住,事實上是個無人之地。
隨後就是因為地圖。上世紀七十年代,旅遊觀光客帶到印度的地圖上標注著錫亞琴冰川為巴基斯坦領土。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此舉為“製圖侵略”。
當時,印度對巴基斯坦毫無畏懼。印度在1971年剛擊敗巴基斯坦,而東巴基斯坦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為孟加拉國。但是它畏懼中國。1962年,中國在邊境戰中擊敗印度後,中國與巴基斯坦結成親密關係。1978年夏,印度軍方登山隊勘測了錫亞琴地區,確保巴基斯坦不能和北方的中國連接。第一次探險表明恐懼是不必要的——該地蠻荒至極,在平地上隻需幾分鍾的路程在該地卻需要幾個小時才能走完。印度登山隊在錫亞琴冰川呆了三個多月。他們沒有立樁劃界,隻是考察。“這不是作戰,” 完成第一次登山使命的領隊的納仁哲 庫瑪在2004年的一次采訪中告訴我。“那隻是一次登山考察。”可能還有幾次考察,而這就足夠刺激巴基斯坦派遣他們自己的人到此地了。
1983年,驚聞另一方將占領通往錫亞琴冰川山口,印度和巴基斯坦均決定次年夏季派兵進入該地區。1984年4月13日,一小組印度士兵聚集在錫亞琴冰川山口。從這裏開始,形成一條長達43英裏碎石、黑岩和冰山地帶。印度士兵在努布拉河源頭的臨時搭建的廟宇裏祈禱。此河像一條瀑布一樣明亮優雅,從錫亞琴冰川內部流出。然後,他們登上直升機,降落在更高的地方,又爬上上山的通道。幾天之後,巴基斯坦直升機發現了他們。巴基斯坦方麵迅速派來士兵阻止印度進一步前進。很快,兩國一邊爭相鞏固既有地盤,一邊奪取任何可以到達的高點。錫亞琴戰爭由此開始。
當我與最早進入錫亞琴的印方士兵交談時,他們談到他們的冒險精神,是一次光榮的即興行動。“我們進來時,滿腔熱情,非常高興,”一位1984年參加行動的軍官說。“我們都認為自己是英雄。”
可是,印度當時的戰略走偏了。印度原意隻是展示一下武力,宣示一下領土主權,然後冬季前撤退。當年冬季沒有人呆在錫亞琴。但是印度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反應。印度計劃的奇怪之處在於——它讓士兵進軍,登上山巔,然後又讓他們下來——完全讓巴基斯坦軍方摸不著頭腦。這就是巴方軍官告訴我的大概。按正常軍事思維,軍事行動應該要有明確的目標,他們要麽不隻是占領通道,而且還要占領部分巴基斯坦領土,要麽就是占領喀喇昆侖公路——這是連接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唯一道路。最簡單的解釋——印度占領錫亞琴不是因為其需要它,而是因為其不希望巴基斯坦占有它——簡單的讓人難以置信。然而,經過我與所有印度方麵參與行動的人的接觸,我沒發現他們有任何更大的計劃。
錫亞琴戰爭剛開始幾年異常殘酷。在1987年夏季的一次戰鬥中,印度軍隊人數占領了巴方在2100英尺高的一個哨站。他們乘著天黑爬上冰牆;之後幾天,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在這種地方,集結成大規模突擊隊不大可能——冒著戰火爬向敵方哨站。據印方領導最後一次襲擊的士兵說,最後就像是高海拔戰壕戰。兩個巴基斯坦士兵先是被手榴彈炸傷,然後又被印度士兵用刺刀結束了生命。剩下的六個巴方士兵在撤退中被印方打死。海拔這麽高,不可能抓俘虜。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雙方高官都認為戰爭徒勞無益。“印軍開進這一地區就是愚蠢的表現。而我們試圖奪取剩下的山峰,然後又放棄它們,也是情緒化的白癡。”一位巴基斯坦指揮官1989年在私人日記中寫道。但是,由於兩國後來未能達成撤軍協議,兩國士兵,在受到同輩們的壓力、好奇心、軍紀,以及回家帶著曆險傳奇和特殊錫亞琴補助金回家結婚的意願的驅使,誌願繼續駐紮錫亞琴冰川地帶,遭受西方軍隊絕不會忍受的惡劣生存環境。1999年駐紮過那裏的印度士兵維卡姆 辛格說:頭腦變得昏昏沉沉、皮膚曬黑了、身體掉皮,所見之處,除了雪還是雪,人感到無聊厭倦,算日子,從不脫衣服睡覺,人能想像到的問題都存在。”
到1999年,也就是兩國試射核彈之後一年,巴基斯坦炮火瞄準了通往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的主要道路,並由此引發了簡短但苦澀的卡吉爾戰爭。迫於美國的壓力,巴基斯坦撤回了其軍隊。但是印度政治與安全部門不再相信,如果雙方同意一致撤軍,巴基斯坦不會重新占領錫亞琴。從1999年到201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行走於締造和平與緊張衝突的痛苦而又似曾相識的惡性循環之中。2001年12月,伊斯蘭武裝襲擊了新德裏議會,印度因指責是巴基斯坦幹的,兩國均為戰爭做準備,在邊界動員近百萬士兵。是美國的穿梭外交緩解了緊張態勢。但是2008年11月來自巴基斯坦的激進分子襲擊了孟買,造成166人死亡,破壞了下一輪和平談判。同時在錫亞琴地區,在雙方停火8年和印度軍隊首次登上山頂28年之後,印巴軍對依然在群山之間僵持著。
今年4月的雪崩對巴基斯坦軍隊打擊可謂慘重,不僅是因為造成人員傷亡,還因為雪崩埋葬了巴作戰指揮部。鑒於印度方麵已經掌控了大部分錫亞琴高地,巴基斯坦看起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虛弱。但是,不是與巴方和談從占領地點撤出,並抓住契機就克什米爾爭端達成協議,印度堅持在撤軍前,巴基斯坦正式承認其對錫亞琴較高地點的控製權,並在地圖上標出這些位置。由於認為是印度首先挑起的戰爭,並占領了他們的領土,巴基斯坦表示這些要求是對他們的侮辱,幾乎不可能接受。印度國防部長A K 安東尼警告說,本周會談可能不會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這或許意味著,錫亞琴衝突以及克什米爾爭端,在未來很多年都不會得到解決,而兩國的戰士將繼續駐紮在高山之間。“正常打仗時,你可以走動走動,喝喝水,洗洗澡,”士兵維卡姆 辛格說,“在錫亞琴,我們隻能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