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韓國和印度才是國際與地區秩序真正挑戰者

(2012-04-03 09:19:27) 下一個

韓國和印度才是國際與地區秩序真正挑戰者

2012年04月

來源:青年參考 作者:龐中英


摘編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目前,在自身金融危機、經濟衰退與僅僅從表麵現象出發認為“中國崛起”的雙重背景下,“權力轉移”理論是最為流行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權力轉移”理論的核心要點之一是爭霸:崛起的大國因為“不滿現狀”,要對衰落的大國的權力地位加以挑戰;衰落中的大國不甘心讓出占據的霸權地位,因而強力回應崛起大國的挑戰。而此種爭霸,勢必要導致大戰。 

這裏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崛起的強權不是一個,而是數個,這數個崛起的強權之間的關係是什麽?對這個問題,我相信,“權力轉移”論者忽視了。

中國算非單一的“崛起力量”

根據歐洲或者西方經驗建立起來的“權力轉移”理論,僅能看到單一的新強權的崛起。當年德國在歐洲的崛起、美國取代英國、蘇聯超越歐洲列強並以新興超級大國的身份挑戰美國,都隻有唯一挑戰國和唯一的霸權地位維持國,也就是說,在挑戰者和維持者之外,幾乎不存在勢均力敵的第三國。 

今日世界與這西方曆史經驗很不同。即使有所謂“中國崛起”,中國也並非單一的崛起者。甚至,中國也不能算作最主要的崛起者。我們隻要看看韓國和印度,就知道在亞洲,崛起的強權,絕對不隻中國。

韓國的國內市場主要是韓國人占據的,中國在韓國市場的占有份額可以忽略不計,不僅如此,韓國是中國市場上的主要貿易者和投資者之一,中國大好河山,不過是韓國的一個主要“世界工廠”。 

印度的主要經濟指標,包括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人均GDP,說最好的情況,也不過都是中國的一半。有些情況,如“硬件”的基礎設施,印度確實可憐,和中國大規模的普及全國的基礎設施沒法比。但是,印度經濟基本上是印度人的,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到現在仍然知道如何保護國內市場,盡管“保護主義”在印度遭到內外詬病。但處在印度這個發展階段,市場保護、產業保護仍然是必要的,而不是無條件的“對外開放”。中國企業大喊印度市場難入,但印度企業卻利用中國的門戶洞開而占領中國市場。 

我這裏想說的是,一個按照中國這樣方式的“對外開放”,從國家在國際體係中的權力的角度看,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權力崛起,而恰恰是權力的進一步被削減。

所以,用“崛起”來稱呼和判斷中國在國際上的權力情況,是錯誤的。 

當今中國隻是美歐發動的、日韓甚至新加坡以及中國的港台參與推動的全球化的一個主要目標對象。這樣的目標對象目前完全與整個世界“合資”。按照“中外合資”的原則和標準,中國的國際權力真正屬於中國人的部分最多隻有目前所說的“中國力量”的一半。換句話說,號稱“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中國,其中至少有一半不屬於中國或者中國人,而是屬於世界,屬於美、歐、日、韓、新加坡、印度等等。 

與中國相比,印度、韓國對現有國際秩序更不滿

退一步說,假使我們承認有“中國崛起”,那麽,目前,中國是與印度、韓國、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以及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一起作為“新興大國”爭奪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權力格局的,即所謂“多極化”。

根據“權力轉移”觀察當前的亞洲地緣政治,真正“不滿現狀”的權力不是中國,而是韓國和印度。韓國不滿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不滿國際上對“兩個韓國”的說法;不滿日本和中國在亞洲與國際上的地位。韓國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與日本一樣,不滿亞洲隻有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韓國早已不認為自己是小國,目標是世界大國,而絕不僅僅是目前一些韓國人有所謙虛地認為的“中等大國”。

印度的軍事發展,包括以中國為目標的核武戰略升級,以控製印度洋和太平洋為目標的擴張,亞洲最強大的印度海軍,以及與日本一道要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充分說明,印度才是當前國際體係中的“修正主義國家”。 

當代中國真的沒有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與地區秩序,韓國和印度是真正的國際與地區秩序的挑戰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