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中國隱形轟炸機首度曝光 酷似美國F117
2012年01月
來源: 東方網
資料圖:所謂的“中國新型轟炸機”圖片。
東方網消息:韓國軍事網站《高麗空軍論壇》12月28日,對網上出現的兩張張疑似中國隱形轟炸機的照片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僅從外形上看,這兩張圖片不存在任何欺騙性。很明顯,這就是不明用途的F-117戰機的模型。
但在中國整體裝備體係普遍升級的今天,中國在轟炸機領域,卻鮮有新裝備麵試。
文章認為,對中國而言,隱形轟炸機的實際意義很有限,現役的轟-6型中型轟炸機或為繼美國的B-52轟炸機之後,有一種有望成為“百年戰機”的機型。而對未來的中國而言,具備高度通用性、大型常規對海轟炸機或許將成為首選。
曾經在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在二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轟炸機,在冷戰時期續寫了半個世紀的輝煌之後,在冷戰後,逐漸成為被人忽視的雞肋。
英國在冷戰結束後,很快退役了曾長期作為其力量象征的“三V”轟炸機,俄羅斯盡管竭盡全力地保住了“三駕馬車”,但戰力也已大不如前。
而美國盡管沒有軍費與需求之憂,但卻將發展重點放在了隱形戰機身上。不過,就在人們認為轟炸機即將英雄陌路之際,“和平崛起”而快速成長的中國軍力,卻使不少人改變了這一看法。那麽,僅就中國而言,轟炸機的未來將會如何呢?
但目前,不僅中國,即使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為隱形轟炸機提供這種使用環境。因此,隱形轟炸機不僅無法成為未來中國的選項,其發展前景,必然也將相當暗淡。
資料圖:空軍航空博物館展出的中國隱形轟炸機模型。 轟-6轟炸機或成中國的“百年戰機” 隱形轟炸機或許對中國而言有些遙遠,而轟-6這種意境服役數十年的傳統機型,也有可能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中國轟炸力量的主力。 是中國轟炸機群敢於落後於時代麽?顯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於,轟-6轟炸機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武器裝備,有能力承擔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對轟炸機的大部分期望。 如果順利,轟-6很可能步美國B-52轟炸機的後塵,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種有可能成為“百年戰機”的經典機型。 中國的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采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是蘇聯長期使用的一種優秀轟炸機。 1959年西安飛機製造公司開始仿製這一轟炸機後一度終止,1964年3月恢複研製。第一架原型機於19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采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批量投產。 轟-6原型機研製成功後,西安飛機製造公司進一步研製了轟-6的第一個正式型號轟-6甲。 在此之前,西安飛機製造廠於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這架轟-6進行了中國第一次空投核試驗。 這架飛機上,改裝增裝了投放掛彈係統、加溫保溫係統、防護係統和臨時性試驗設備。甲型正式投產裝備令中國空軍擁有了國產化的大型轟炸機,主要作為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中國研製的各種空投核武器。 1988年5月15日,轟-6甲才通過生產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投產。 可見,中國在仿製研發轟-6轟炸機的過程並不平坦,因此,很多人認為,該型轟炸機時至今日依然不算成熟。但與中國大量裝備的全新戰機相比,已顯陳舊的轟-6轟炸機卻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遠達6000公裏的航程,與最大9噸的載彈量。正是這種航程與載彈量上的優勢,使得轟-6轟炸機較之那些更新的戰鬥轟炸機,更適合作為遠程、穩定的空中武器平台,為中國獲得來自空中的高強度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創造條件。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範圍內,轟炸機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武器平台,而非武器本身。 因此,對轟炸機最大的技術要求,已經由冷戰時期的,具備高空、高速的遠程全空域突防能力,逐漸轉變為後冷戰時期的,具備將大量精確製導取其運載到戰區邊緣的空中運力。 從這種角度上講,盡管轟-6轟炸機卻是有些陳舊,但對中國而言,卻並不過時。 |
中國未來或優先發展大型常規對海轟炸機 即使轟-6轟炸機能夠滿足中國未來較常年一段時期內的戰力需求,但當其“百年之後”中國有需要怎樣一款全新轟炸機進行替換呢?對未來的中國空中力量而言,一款具備高度通行用的,具備強大對海打擊能力的,大型常規轟炸機或許是最佳的選擇。 即使中國的“和平崛起”過程在不受外界幹擾的環境下快速推進,使得中國成為一個類似美國那樣的世界性國家,中國的空中力量仍無需承擔過多的對地打擊任務。 原因很簡單,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尚不存在對一個國家進行較大規模陸上打擊的需要。反之,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來自海上的威脅將成為中國不得不麵對的主要挑戰之一。 因此,作為未來中國空中打擊力量的核心,主力轟炸機必須具備較為強大的空對海打擊力量。實際上,從中國大力發展“飛豹”戰鬥轟炸機與相關空對海打擊火力的事實來看,中國已經以越來越積極的態度、做法來獲得這種之前夢寐以求的作戰能力。 著眼於未來日新月異的作戰需求,以及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在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領域,已經幾乎碰的頭破血流,因此,中國未來的主力轟炸機,較佳的選擇仍將是類似轟-6那樣的常規轟炸機,隻不過飛機規模應從中型轉變為重型,建成類似美國B-52或俄羅斯圖-95那種,常規的重型轟炸機。 而與這兩型幾乎誕生在半個世紀前的“老爺機”不同的是,中國的新型轟炸機必須具備更高的通用性。而這種通用性,主要體現在,裝備與用途兩方麵。 眾所周知,同一領域內的各型裝備,不可能遵照相同的時間表進行發展。因此,技術更加複雜,且作為發射平台的轟炸機,必然在其整個服役經曆中,有效適應裝備並使用不同時期的不同裝備。 同時,這種通用,不僅要做到同型轟炸機在不同任務中,對不同裝備的適應程度,同時,更體現在統一任務中,對同時掛載的不同裝備的適應程度。 保證單一平台可在一次飛行任務中,能夠有效打擊大量的,不同種類目標。而在用於方麵的通用則體現在,該型轟炸機可有效發揮其作為一種大型空中平台的全部價值。 即在有效勝任轟炸機的本質工作之外,可在經受有限改裝調整的前提下,承擔運輸、反潛、空中加油、預警、電子戰等更大範圍內的作戰任務。 受到技術發展方向不明與實際作戰任務的限製,轟炸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在世界範圍內遭受冷遇是很正常的。 但對中國而言,逐漸由武器裝備轉變為武器平台的轟炸機,其意義卻重大得多。能否自行研製並大量裝備高性能的轟炸機,在戰術層麵上決定了,中國能否在“反介入/區域拒止”中獲得更多優勢。 在戰略層麵上決定了,中國能否更加有效的掃除,妨礙其走向遠洋的諸多障礙,進而更快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