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在索馬裏外海實施的反海盜行動顯示了它對自身海上補給能力的信心——而具備這種能力正是全球性大國的裏程碑標誌。
中國將護航艦艇部署至亞丁灣的行動表明,中國海軍已經不再是一支部署範圍僅僅局限於本國領海附近的近海海域,後勤補給線相對較短的二流作戰力量。從中國海軍2年多來在亞丁灣護航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專業素質看,中國正在迅速發展“藍水海軍”作戰能力,從而實現長期在遠離本國的遠洋海域持續實施部署行動的目標。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裝備具備遠洋補給能力的大型補給艦,中國海軍從90年代初開始派遣軍艦進行遠洋訓練和出訪他國,這些補給艦在此期間負責為軍艦提供保障。在這段時間內,中國海軍的艦艇補給能力經曆了以下發展階段:最初是由岸上固定設施實施補給,隨後是簡易岸艦補給,此後是用小型艦船在近海海域進行海上補給(RAS),最終發展成為出動專用大型補給艦實施遠洋海上補給。
目前,中國海軍擁有5艘遠洋綜合補給艦——它們都能夠為水麵艦艇補給燃料、淡水和其他物資。這5艘補給艦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建造的2艘“福清”級;1992年從烏克蘭采購的1艘未完工的補給艦,完成建造後於1996年服役;21世紀初建造的2艘“福池”級。這些綜合補給艦使得中國海軍的海上保障能力得以延伸,並且使其航行補給能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高風險,零失誤
海上補給是海軍艦船在航行途中必須完成的要求最嚴格的任務之一。在兩艘大型艦船僅僅相距50~60米的情況下,幾乎不允許出現失誤。此外,由於補給物資涉及彈藥和油料,也使海上補給本身容易發生事故。
艦船操控以及甲板操縱必須做到準確無誤,從而避免艦船受損或人員受傷。在風力和海浪的影響下,艦船的相互接近、位置保持以及相互脫離都涉及精確的機動和操艦技能。幾種相關因素,如在相互接近過程中穿過另一艘艦船形成的尾流、兩艘艦船平行航行時的水壓差異、在淺水海域實施的補給以及相互脫離過程中形成的螺旋槳尾流等,都可能導致相互碰撞。
實施補給的艦船之間保持恒定距離顯得至關重要。如果艦船之間的距離過遠,補給索具將會承受過度的張力。而當艦船之間過於接近時,又會產生湍流並且影響艦船的機動性能。艦員們必須始終監視壓載並且進行相應調整,這是因為在補給過程中有數千噸的液體和固體物資從一艘艦船輸送到另一艘艦船。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認真製定計劃,精心搬運、泵送和正確分發液體和固體物資。
對理論和實踐的思考
中國海軍在認識到海上補給作為作戰力量倍增器的效用之後,開始在該領域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關研究報告主要關注艦船的海上補給訓練和實際操作。例如,一篇名為《海上補給係統模擬訓練係統懸索結構模型》的論文研究了某種懸索的使用和物理特性,這種懸索可用於訓練係統的模擬流程。
在演習中,補給艦通常與作戰艦艇共同部署,並且實施夜間、受限製海域、海況較差的海域以及複雜氣象條件下的演練。補給艦的艦長在評價此類訓練的重要性時指出:“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在不同戰術背景的“陌生海域”以及“複雜電磁環境”下進行航行補給訓練已經成為中國海軍演習的標準組成部分。補給行動的錄像資料被用作輔助訓練手段。隨著這些後勤補給艦逐漸積累經驗和信心,它們也開始被用於探索為“未來海上作戰行動”提供支援的“新保障方法”。2007年,中國海軍某補給艦的艦長指出,該軍種“已經具備了在5級海況(浪高2.5~4米)和6~7級風(風速40~61千米/小時)的情況下,實施艦對艦水平和垂直海上補給的能力……從而確保中國海軍能夠從近海走向遠洋海域。”
此外,通過研究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海軍與海上補給相關的公開出版物,中國海軍掌握了經過實踐檢驗的戰術和戰役級海上補給經驗,同時避免了自行實施試錯的冗長流程。
補給艦輸送燃料、食品、淡水和武器的能力取決於作戰艦艇接收這些物資的能力,這些補給艦在設計時優先考慮輸送液體和固體物資的問題。而作戰艦艇在設計時最注重作戰性能,它與補給艦的區別在於設計時並未考慮如何以最有效方式接收補給。針對這種問題,中國海軍的補給艦和作戰艦艇(尤其是護衛艦和驅逐艦)越來越多地參與高強度協同海上補給訓練以及岸上協同訓練。
根據標準的航行補給流程,艦員們進行有組織的專項訓練。某護衛艦自行組建了“訓練成績評定小組”,對參加考核的艦員們提出了嚴格要求,“通過學習從編隊指揮到一線操作的各種技能,所有人員都掌握了航行補給的相關技能。”
護航亞丁灣
2008年,索馬裏沿海的海盜活動突然變得異常猖獗,根據聯合國通過的各國共同打擊該地區海盜活動的決議,中國有機會將海軍力量部署至這一海域。2008年1-11月,在通過亞丁灣海域的1265艘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中,有大約20%遭遇了海盜攻擊,其中有7艘被海盜劫持並勒索贖金。
為了保護過往船舶,中國海軍的2艘導彈驅逐艦和1艘補給艦於2008年12月離開中國,並於2009年1月抵達索馬裏海域。從此以後,中國海軍定期向該海域派遣由2艘戰艦和1艘補給艦組成的編隊。後者除了向前者提供燃料和補給物資之外,還與前者一起參與了護航行動。
補給艦本身也必須進行補給,當補給艦從遠離中國的國外港口(也門、阿曼和阿聯酋)啟航後,艦員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在國外基地裝卸對於任何國家的艦船而言都是難題,最重要的是必須在當地找到合適的代理人,從而有效地處理各種事務,如艦船的非貨運業務、維修、供應和補給等。
對於燃料和淡水而言,必須對其質量進行檢驗,岸上與艦船的管線接口必須匹配。美國海軍艦船在前往此前較少使用的港口時,通常會在該港口保持相應力量或派出先遣隊。與此相似,中國向這些港口派出了由海軍政治部,後勤部、外交部、交通部和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有關人員組成的先遣小組,這些先遣小組的職責是與當地的代理人合作,從而為中國海軍的艦船有效提供補給。
在港口停泊期間,補給艦裝載淡水、燃料、冷凍食品以及副食品。這些補給物資和食品一旦裝載上艦,必須“拆散”和重新包裝,從而便於在此後向艦艇實施補給。在補給艦上對補給物資進行正確包裝和儲存,以及在抵達航行補給點之前實行分段輸送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特定的補給物資,特別是新鮮、冷凍和易腐爛食品必須迅速實施補給從而避免其腐爛變質。為實現該目標,中國海軍後勤部正在與海軍醫學研究所合作研究新鮮食品的挑選、處理、包裝和供應方法。
懸掛中國國旗的商船曾幾次對護航驅護艦和補給艦進行航行補給,但這些補給都是通過直升機或小艇實施。由於中國海軍目前僅擁有5艘綜合補給艦(其中僅2艘可用於亞丁灣),因此將部分補給任務交給規模龐大的商船隊,無疑能夠大幅度增強中國在遠離本國的海域為其艦艇提供補給的能力。有中國海軍將領表示:“將通過征用和改裝民用船舶的方法,解決海上作戰保障力量不足的問題,並由此提高海上機動保障能力。”
海上補給能力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海軍已經證明了利用大型和小型補給艦船在近海海域實施海上補給的能力,以及在中國大陸沿岸遠離主要海軍軍港的條件較差的海域部署和保障作戰艦艇的能力。如果中國大陸試圖對台灣實施封鎖或進攻行動,就必須具備上述能力。如果中國能夠在遠離近海的海域部署大型補給艦,將能夠為那些有可能部署在台灣以東海域的作戰艦艇實施補給——一旦台灣海峽出現緊急態勢,美國海軍艦船通常會部署於該海域。
雖然中國試圖加入“印度洋海軍論壇”的努力遭到了印度的回絕,但中國海軍南海艦隊的規模近年來已經得到大幅擴充,這使外界越來越感覺到中國將努力在印度洋保持永久性軍事存在。中國幫助巴基斯坦修建瓜德爾港,並且正在斯裏蘭卡的漢班托特新建一座港口。
如果中國使用上述港口,將對其維持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發揮巨大作用。此外,中國媒體在2009和2010年發表了大量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這些文章提出了發展海外基地的需求。毫無疑問,由於印度洋極為遼闊,中國海軍的作戰艦艇必須具備從大型補給艦接收燃料、食物和補給物資的能力,從而在離開國外港口後能夠持續擔負部署任務。標誌著中國試圖在印度洋維持軍事存在的特定因素包括,在印度洋的某個港口建立某些類型的“前沿後勤保障設施”,或是在太平洋的某個或某些港口部署後勤分隊。另一種措施是部署商業或非軍用後勤保障船舶和/或保障企業,從而為部署於印度洋的中國海軍艦船提供補給,這類似於美國海軍對軍事海運司令部所屬艦船以及簽署合同船舶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中國海軍有可能采取的其他一些行動,它們都將表明中國海軍海上補給能力的不斷提高:夜間海上補給由於缺乏可見的參照物,因此夜間海上補給與晝間海上補給存在很大區別。外界目前尚未掌握中國海軍的夜間海上補給能力的水平以及相關經驗。
超重型海上補給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艦船相互接近至40米,在這種距離,兩艘艦船船體的流體動力學相互作用開始產生影響,保持相互距離的難度大幅度增加。在進行海上補給時,絕大多數相撞事故都發生在艦船之間無法保持距離,由此形成的相互作用力導致兩艦最終相撞。
“航線變更單麵N字旗”在進行這種機動時,實施海上補給的兩艦在同時改變航向時實施航行補給,這顯然不是一種能夠輕鬆完成的任務。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海上補給這是衡量海軍為“藍水”作戰力量提供補給能力的標尺。美國海軍的補給艦曾在浪高達到12米的情況下實施航行補給。
中國海軍一度被視為以應對台灣事態為中心的作戰力量,而它向亞丁灣派遣護航編隊的舉措顯示了為遠離本國的海上作戰力量提供補給的願望和能力。雖然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需要放棄該軍種在本國近海海域擔負的任務,但它肯定表明中國已經在遠洋補給領域成為高水平的參與者。
此外,隨著中國以越來越大的規模進口原材料以及出口商品,中國海軍將把其影響力擴大至超越第一和第二島鏈的海域,同時必定會增強其海上補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