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彈簧刀潛射無人機問世 潛艇作戰模式大改觀(圖)

(2012-01-13 11:21:54) 下一個

彈簧刀潛射無人機問世 潛艇作戰模式大改觀

2012年01月

來源: 中國航空報


 

 “彈簧折刀”潛艇無人機。

“彈簧折刀”潛艇無人機。

    據美國《航空周刊》報道,美國海軍計劃在2012年的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中由潛艇試射美國航空環境公司的“彈簧折刀”潛射一次性小型電動無人機。與此同時海軍還授予雷神公司開發潛射無人載具技術的合同。該技術可使潛艇在潛望鏡深度利用垃圾處理設備發射無人機載具,潛射無人載具將無人機帶至水麵附近並將其彈射起飛。

    根據合同要求,雷神公司生產了5部無人載具和配套無人機。2008年首次完成了從潛艇潛望鏡深度發射“彈簧折刀”無人機試驗。根據項目要求,電動無人機封裝在潛射載具中,使用時通過潛艇上的垃圾處理設備彈出艇外,通過自身配重下沉一定深度與潛艇拉開一定安全距離,然後脫離配重,開始對浮筏開始充氣。浮筏使用脈衝充氣裝置控製上浮速度,浮至水麵時,無人載具展開浮錨來穩定載具並伸出風向標測定風向,然後載具傾斜至35°彈射出折疊翼無人機。

    軍火商紛紛看好

    美軍最早的潛射無人機是20世紀90年代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聯合研製的“海上搜索者”潛射無人機,它采用可折疊機翼,從潛艇標準的魚雷發射管發射。1996年美國海軍“阿什維爾”號潛艇試射“海上搜索者”,潛艇在潛航狀態下伸出天線對無人機進行遙控獲得成功。此後,洛·馬和諾·格均認識到潛射無人機是帶給海軍突破傳統作戰模式和作戰領域的新型武器裝備。考慮到商業利益,兩家公司就此分道揚鑣。而美國五大軍火集團之一的雷神公司也加入到這場新技術爭鬥之中。至此五大軍火集團中的三家參與了潛射無人機的研究開發,並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洛·馬公司研製的“鸕鶿”無人機主要用於軍事偵察,也可攜帶數枚導彈對岸上目標實施攻擊。此外,“鸕鶿”在加掛特殊吊艙的情況下,還可以將特種偵察裝置投放至敵後。按照設計,“鸕鶿”平時儲存在發射筒中,使用時由潛艇水下釋放,然後利用火箭助推器加速出水,在空中展開機翼和啟動渦扇發動機。2007年11月中旬,美國海軍一艘洛杉磯級核潛艇搭載了“鸕鶿”無人機在大西洋海域試飛,這也是美國海軍核潛艇第一次無人機彈射試飛。

    繼洛·馬之後,諾·格公司也提出自己的潛射無人機方案。該係統被稱為“隱身低成本發射艙係統”,與洛·馬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它利用魚雷發射管發射並采用模塊化技術,同時力求發射模塊與武器最大限度的兼容。這項技術無需對潛艇做大的改動,可為海軍潛艇部隊挖掘各種武器和無人機在潛艇應用中的可行性,從而大大減少為潛艇使用專門武器所付出的開發成本。

    半路殺出的雷神公司拿出的“作品”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潛艇超視距能力”項目。與其他兩家不同的是:雷神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突出了在潛艇上操作無人機的設想,所以他們的“彈簧折刀”無人機安裝了傳感器和數據鏈設備。這樣潛艇在水下就可直接操控無人機,或由無人機自主飛行,向潛艇不斷傳送傳感器和通信係統的更新信息。

    海上作戰模式新變化

    潛射無人機的出現,給未來潛艇作戰增加了新的模式,也讓舊有的潛艇抵近偵察、反艦、防空、對陸攻擊等作戰模式發生重大變化。

    現在各國的防空雷達網都比較完善,雷達搜索能夠覆蓋本國大麵積、甚至全部國土,可以在較遠距離上對外國飛行器判斷識別。所以大型偵察機接近敵對國家邊境的抵近偵察活動越來越困難,潛射無人機恰恰可利用自身體積小、隱身、航程遠的特點躲過遠程警戒雷達的監視,突然出現在海岸或縱深地區偵察目標的上空,在目標尚未得到告警時完成偵察任務。

    在對海作戰和對陸攻擊上,無人機可以在較遠距離上發現敵方艦隊和艦隻,不用潛艇冒險將雷達伸出水麵搜索,降低了潛艇被提前發現的幾率。在潛艇對敵艦發動攻擊時,潛射無人機還可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製導;對陸地目標攻擊後,無人機還可以對戰鬥結果進行毀傷評估,判斷是否達到作戰要求。

    潛艇目前最大的天敵是反潛機,潛射無人機的出現同時可為潛艇防空和反潛打開新的思路。根據需要,潛射無人機可以為潛艇提供空中警戒,在固定翼反潛機或反潛直升機來臨前提供預警。另一方麵,利用以空製潛的優勢,也可以發展專門的潛射反潛無人機,這樣在與敵方潛艇周旋的時候總能掌握敵方潛艇的最新動向。

    目前,世界很多國家都擁有潛艇,但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了潛射無人機作戰的實用化。有評論指出,如果美國實現了無人機潛水航母的構想,那將是繼20世紀初航母出現以來又一次的海軍創新和海上作戰模式的創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