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亞核戰爭,就在我們身邊

(2011-12-26 20:45:46) 下一個

亞核戰爭,就在我們身邊

2011年12月   來源: 中國國防報


隨著亞核武器的誕生及廣泛應用於戰爭,一種新的戰爭形態——亞核戰爭呼之欲出。所謂亞核武器是指利用非核反應產生爆炸等作用,但殺傷破壞效應類似於核武器、破壞效力僅次於核武器的作戰工具的統稱。這種戰爭的出現,特別是有別於一般核、常戰爭的特性,需要我們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亞核武器使用日趨普遍

隨著火器大量應用於戰爭,戰爭逐漸進入熱兵器時代。當核武器出現並大量裝備軍隊後,人類正式進入熱核戰爭時代。當前,亞核武器的大量研發及應用,戰爭將演繹出亞核戰爭形態。通常,亞核戰爭的研究對象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要使用亞核武器進行的戰爭;另一類是使用常規武器攻擊敵方核武庫、核武器係統及核化工廠等設施,造成了僅次於核戰爭毀傷效果的戰爭。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一個8兆瓦(熱功率)核反應堆和一個5兆瓦(電功率)核反應堆在運轉時被空襲和破壞,人們受放射線輻射的最大範圍可達400~1400公裏。其周圍半徑10~50公裏內的人將在2個月內死亡80~100%,而且在30~80公裏內,隻有20%的人才能幸免。

早在越南戰爭時期,美軍就使用了名為BLU-82雲爆彈的亞核武器,其爆炸時可以將方圓500多米的地區全部炸成焦炭,大地被一團團白霧般氣體籠罩,樹倒屋塌,波及者慘叫連天……事後,人們在現場看到,所有的建築物都成了一片廢墟,人員或被烤焦,或窒息而亡,傷亡慘重。在後來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均使用了亞核武器。如在海灣戰爭中,一隊英國偵察兵在伊拉克與科威特邊境巡邏時,恰逢美軍空投一枚重型雲爆彈攻擊地麵目標。英軍士兵在第一時間向指揮部報告的內容為:發現某戰區遭核彈攻擊。

目前,美國、英國和俄羅斯均在大力研發亞核武器。美國空軍今年9月已正式接收了重達3萬磅(1.36萬公斤)、可打擊深入地底目標的巨型穿透彈,可穿透200英尺(60.96米)的加固混凝土。該炸彈將掛載於美國空軍B-2和B-52轟炸機上,以在高空摧毀加固和深埋目標,如加固混凝土掩體和隧道等軍事設施。同時,五角大樓還在開發反物質武器、金屬氫武器、核同質異能素武器、超高速棒束武器(又稱“上帝之杖”)、粒子束武器和次聲波武器等亞核武器。英軍則正在研製一種新型雲爆彈,並將其稱之為“精確熱氣壓武器”。

恩格斯說,武器裝備的發展,必然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當大量亞核武器裝備於軍隊,並開始頻繁用於作戰行動,以及攻擊核武器和核原料所產生的巨大破壞效應,使得人類戰爭將加速向亞核戰爭時代邁進。

讓政治與軍事“高端互動”

作為核常二元戰爭形態演進到信息化時代的一種產物,亞核戰爭本身承載著以往戰爭的最一般規律,既嚴格遵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政治本質,也毫不改變“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軍事本質。但與其他戰爭形態相比,亞核戰爭擁有其特有的優勢。

能實現政治適應性與軍事靈活性的統一。亞核戰爭使用的武器是遊離於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之間的武器,采用的作戰方式是介於核戰爭和常規戰爭之間並能向下兼容包含的中間戰爭樣式,相對於以往任何一種戰爭形態而言,亞核戰爭可以在短時間內卓有成效地達成戰爭目的,而不必擔心使用這種武器會招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和輿論批評,既有利於保持政治目的的限度,又能為戰場決策提供更為多樣的選擇,把戰爭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使得戰爭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手段巧妙地避開信息時代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製約,以更靈活的方式實現“高端互動”。

能實現威懾可信性與實戰高效性的統一。在核常戰爭中,威懾的可信性與實戰的高效性很難同時兼得。一方麵,以常規戰爭作為達成政治目的手段時,雖然威懾的信息很容易被對方所感知,但以實戰方式來兌現這種能力時,卻需大費周折;另一方麵,核戰爭實戰效能雖然很高,但動輒揚言要將這種毀滅性武器用於實戰時,威懾的可信性卻又大打折扣。

相比較而言,亞核武器作戰效能高、政治適應性強。有人形象地形容電磁脈衝彈的運用:“不損壞一塊磚頭,不流一滴血,就可使整個城市屈服。”顯而易見,這種打擊效果是一般的常規戰爭手段難以企及的。高效的作戰效能加上亞核戰爭獨有的政治適應性,使得威懾者的實力和使用這種實力的決心,很容易被威懾對象所感知和接受,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威懾可信性與實戰高效性的統一。

能實現技術密集性與謀略對抗性的統一。無論是直接使用亞核武器,還是采用“常規襲核”式作戰,所運用的武器信息化程度或技術含量都很高。到目前為止,擁有亞核武器或能夠實施“常規襲核”式打擊的都是軍事技術強國,一場與亞核技術強國有關的戰爭往往是高技術武器大量運用於戰場的戰爭。

但同時,應對一場高技術戰爭,除了以技術的一手對技術的另一手之外,還需要充分借助和發揮謀略的力量。未來亞核戰爭中,無論戰爭的一方是亞核技術的強國,還是亞核力量十分弱小的國家,“謀略的運用對於武器裝備占優勢的一方來說,如虎添翼,可以造成泰山壓頂、重錘擊卵之勢;對於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一方來說,似夾縫求生,可以造成力挽狂瀾、轉敗為勝之勢。”而這既是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左勾拳”行動勢大力沉的原因,也是對阿富汗戰爭中塔利班武裝利用山洞對抗“炸彈之母”的現實解釋。

需要未雨綢繆早應對

由於亞核武器可以產生與核武器相近的大規模殺傷效果,同時又不會有核汙染,也不會遭到世界反核國家譴責,因而會成為軍事強國的戰爭首選,從而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

戰爭是一個有著多個不規則棱角的多麵體,當我們投之以不同的視角時,定然會有不同的判斷與期望。從信息技術發展角度出發,未來戰爭中交戰雙方將更加注重製信息權的奪取;從太空武器化發展角度出發,未來戰爭將是太空軍事體係的對抗:從心理意誌較量角度出發,未來戰爭將更多地表現為對心理意誌摧毀的心理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但如果我們從亞核角度出發時,就會發現,將未來戰爭命名為亞核戰爭與上述種種觀點並不矛盾,原因是:亞核戰爭中使用電磁脈衝彈等亞核武器對敵方信息係統實施摧毀能直接體現信息化戰爭的特性;超高速棒束、粒子束等武器則是空間攻防、爭奪製天權的利器;大威力雲爆彈所產生的震懾效果與心理戰所強調的不戰或少戰而屈人之兵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與時代發展的各種高新技術緊密結合而成的亞核武器,使得亞核作戰樣式的發展與按其他標準劃分的戰爭類型結合將更加緊密;而匯聚了多種特性的亞核作戰樣式本身就能全方位、多層次地滿足不同觀點對未來戰爭的期望。

就象核戰爭形態一樣,亞核戰爭形態將與其他戰爭形態長期交叉並存。每一種新戰爭形態的出現,都是對原有戰爭形態的揚棄,而揚棄既包含著否定,也意味著繼承和補充。這也使得新舊戰爭形態的交叉存在成為戰爭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宏觀上說毫無疑問是一場機械化戰爭,但從各戰場、各個參戰國的機械化程度來看,戰爭中既有機械化對機械化的對抗,又有機械化對半機械化的較量,甚至還有機械化對冷兵器的作戰。在未來戰爭中,亞核戰爭的發展也會是如此,雖然體現時代主流和趨勢的可能是信息化戰爭,但這並不意味著以後所有的戰爭就一定全部是信息化戰爭,亞核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將長期存在。

或許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或者一些標誌性事件對亞核戰爭與其他形態的戰爭予以標注,但是必須看到,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斷裂分界點。也正因為如此,麵對這種過渡與交叉的模糊性,沒有必要費盡精力去尋求亞核戰爭的絕對起始時間,以及兩者之間明確的分界線,而應該認清承上啟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力求在這種承上啟下的過渡和交替之中,積極適應未來戰爭形態發展的需要,充分做好多方麵的準備。(劉保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hiyankun 回複 悄悄話 “超高速棒束”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可以介紹一下嗎?是利用高速運動的動能嗎?要達到“亞核”的威力,恐怕要從太空軌道上發射,或者是所謂電磁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