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因俄羅斯杜馬選舉之後俄民眾示威活動而引發的美俄兩國的針鋒相對仍在繼續發酵。美國政界、學界大喊“俄羅斯之冬”正在到來。俄羅斯則連聲警告美國不要幹預其國內事務。
“漢堡外交”溫情不再
一年多前,奧巴馬與梅德韋傑夫的“漢堡外交”曾為兩國上下津津樂道,兩人在街邊漢堡店吃著“小漢堡”共商美俄關係“重啟”的“大外交”情景恍如昨日。如今,在俄羅斯議會、總統大選的敏感時刻,美國一幹政客卻大講杜馬選舉不公、普京參選非民主,甚至公開表態支持非政府組織促進俄羅斯的民主自由。
這一輪“嘴戰”預示著美俄關係“重啟”已然終結了嗎?
美國公開支持俄非政府組織
12月6日莫斯科出現遊行示威的當天,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即公開表態,稱俄羅斯杜馬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平。
在實際情況遠未明朗之際就公開幹預他國內政,這在大國外交之中極為罕見。
希拉裏說:“我們確實對此次選舉的實施方式感到嚴重憂慮……俄羅斯選民應該得到關於選舉舞弊和操縱行為的全麵調查報告。我們還為俄羅斯選舉的獨立觀察者們遭到騷擾、其網站遭到黑客攻擊的報道感到憂慮。”
希拉裏表態的根據是“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一份初步報告。該報告稱,此次杜馬選舉過程中存在一些諸如堵住投票箱及操縱選民名單的做法。
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托納進一步表示,美國計劃撥出更多資金支持俄非政府組織,以確保明年3月的俄總統大選透明公正。
在回答美國是否為俄羅斯一些政治機構和社會團體提供資助的問題時,托納說:“我們應拿出900多萬美元,確保俄羅斯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公正透明。”
12月9日,俄媒體曝光美國國務院與俄羅斯獨立選舉監察機構Golos通訊的電子郵件。郵件中涉及美國向該組織提供資金以“幫助”俄公平選舉。俄媒體稱,該機構服務於並保護美國國務院的利益。
美國人大講“俄羅斯之冬”
除了奧巴馬政府,美國國會和學術界更是異常關注俄羅斯抗議示威的進程。不少議員和學者甚至歡呼“俄羅斯之冬”到來了!
在記者14日參加的一個研討會上,美國資深參議員、上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表示,席卷中東的“阿拉伯之春”將不可避免地掃向俄羅斯。
他還在社交網站“推特”上寫道:“親愛的普京,阿拉伯之春離你很近了!”
麥凱恩絲毫不掩飾對普京的厭惡。他在研討會上說,在普京身上,他隻看到3個字母:“K、G、B”。這是當年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的簡稱。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專家斯蒂芬認為,俄羅斯杜馬選舉後發生的抗議示威活動,雖然不一定會重演為“阿拉伯之春”,但這是蘇聯解體後基層民眾的情緒首次大宣泄。這種趨勢“很有可能”成長壯大,並容易動員起更大規模的組織活動,“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的政治生態和遊戲規則”。
“重啟”早已停機 對抗又成主題
其實,美俄“重啟關係”的蜜月期,幾個月前就終結了,其中最大誘因是美方不斷推進部署歐洲導彈防禦係統。
12月8日,希拉裏在布魯塞爾北約外長會議上再度強硬表態,她已告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盡管俄羅斯反對,美國仍將繼續建立歐洲導彈防禦係統。
當然,她也還是堅守美方一貫的說辭:這一導彈防禦係統是為了應對來自伊朗的威脅,而非針對俄羅斯。
奧巴馬2009年上台之初即放棄其前任布什的“東歐反導計劃”,代之以此後布署“歐洲導彈防禦係統”。盡管奧巴馬政府一再聲稱該係統是為防禦來自伊朗的導彈,但俄羅斯從一開始就認定,歐洲反導係統屬於換湯不換藥,目的依然是遏製俄方的核威懾能力,由此而打破了從美蘇冷戰時期延續下來的雙方戰略平衡。
2010年11月,北約曾邀請俄羅斯加入其歐洲導彈防禦係統,以顯示北約“不針對俄羅斯”。然而,一年多來,北約與俄羅斯的合作談判毫無進展,已經事實上被擱淺。
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和北約部署反導係統的步伐加快。美國接連與波蘭、土耳其、羅馬尼亞、西班牙等國簽署有關部署早期預警雷達或攔截導彈的協議。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已表示,北約的目標是到2012年5月芝加哥峰會時宣布反導係統具備“中期作戰能力”,能夠就來襲導彈發出預警。這是向反導係統具備全麵實戰能力邁出的重要一步。
對此,梅德韋傑夫於11月底宣布了一係列反製措施,包括俄方將立即在其西部與波蘭、立陶宛接壤的加裏寧格勒州部署導彈預警雷達係統;在建立空天防衛係統計劃下,首先加強對戰略核設施的保衛;戰略火箭兵、海軍艦隊的戰略彈道導彈將安裝針對反導係統的先進突防設備和新的高效戰鬥部。俄武裝力量還將研究在必要情況下可摧毀歐洲反導係統的信息和控製係統措施。
俄羅斯總統表示,如果情況惡化,俄方還將退出俄美核裁軍條約,並停止在裁軍和軍備控製領域的行動。
他威脅說,如果美國繼續堅持在歐洲建立導彈防禦係統,俄將研發如何將其摧毀的信息和操控導航設備。同時,俄方已做好準備,將退出美俄剛剛達成的、象征著兩國關係“重啟”重大進展的《第二階段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並拒絕進一步裁軍。
為了國內大選 為了絆倒普京
此間美國專家普遍認為,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趨於保守、強硬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美國的國內政治。
與俄羅斯一樣,美國馬上要進入大選年,既選總統,也選一大批參議員、眾議員,還要選一些州的州長。
奧巴馬今年就已早早地宣布競選連任,但在刺激經濟複蘇、增加就業等大選涉及的最重大問題上,他的政府一直沒能取得稍微像點樣的進展,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很難會有什麽建樹。於是,他隻能在對外方麵搞搞名堂了。
於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俄羅斯這個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就成了奧巴馬顯示硬漢形象的道具。接連對這兩國發出強硬聲音,能輕易抵消國內保守派針對他的攻擊與壓力,利於爭取心不甘中間選民。這也是美國選舉政治中的常態現象——大選年裏,政客們拿外交政策說事是最輕鬆的了。
當然,美國這次的多人表態也有一個很明顯的“暗示”:不喜歡普京,不希望他再掌大權,不願見到他統率的俄羅斯再度對美強硬。
美國各界很明白:普京與梅德韋傑夫的最大不同,就是在對美的態度上。普京從來對美保持高度警惕,對美外交一向更為強硬。而梅德韋傑夫則是微笑著與美開始“重啟”進程的人,而且還在任內達成了極具象征意義的《第二階段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