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四川綿陽,一片名為科學城的寂靜山嶺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坐落其中。 穿越研究院內連綿山坡,激光聚變研究中心在山林中閃現。這裏擁有我國在該領域一流的科研團隊、一流的科學設備,目標是探索人類獲取能源終極夢想——“激光慣性約束聚變”。 12月8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這片神秘的科研世界。 微塵是激光的克星,它們會損害光學元器件。盡管記者進入實驗室之前已穿戴了發套、工作服,甚至用粘塵墊粘掉鞋底的灰塵、穿過呼嘯的風淋設備,但仍吃到了“閉門羹”。 “在這裏等一等,裏麵正在‘打靶’。”中心三部書記鄭奎興,揮揮手示意。純白色的房間內,紅色警報器閃爍著刺眼光芒,也許是察覺記者略顯緊張,他補充道:“這是正常實驗,目前一天要3、4次,‘打靶’時人員不能進入。” “打靶”是激光實驗的俗稱,通過高功率激光瞬間聚集,穿過以微米計算的注入孔,射向目標物質,以收集工作數據、監測物質變化。其精密度要求,如同從綿陽打高爾夫球到重慶“一杆進洞”。 5分鍾後實驗結束,記者走進空氣潔淨度為一萬級的實驗室,傳說中的“神光Ⅲ原型裝置”,如同一組列車展現在記者眼前。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全球第二台已用於實驗運行的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驅動器,它的“車頭”是“種子”光源;“車身”是放大係統;“車尾”是如同載人太空艙般的“靶球”,能量在此聚集並射向球中心的物質。據介紹,它能在10-9秒內實現1萬焦耳的激光能量輸出。 作為我國激光慣性約束聚變領域宏偉的大科學工程,我國科研人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啟動“神光Ⅲ”研究,“神光Ⅲ原型裝置”2003年出光、2006年投入運行,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獨立研製、建設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驅動器能力的國家。 “它是為在建的‘神光Ⅲ’做技術積累,當然其自身也用於很多實驗。”聽著介紹,連記者也不免要醉心於這一設備所代表的無限未來:物理學家們憧憬了半個多世紀的終極能源,將通過它找到實現路徑——使用強大的脈衝激光束照射微型靶丸,在瞬間產生極高溫度和極大的壓力,並維持一定約束時間,實現聚變反應,釋放出如同“人造太陽”般的大量聚變能。 就在這台“原型裝置”實驗室不遠處,一個有6層樓高,占地麵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裝置正在施工,這就是2007年開工的“神光Ⅲ”主機工程,它擁有國內無與倫比的技術與規模,是我國邁向世界最先進激光聚變研究的“神器”。 在宛如巨型飛機製造工廠般的“神光Ⅲ”工程現場,數十名科研人員正在上下忙碌,安裝調試控製係統和主要部件。記者在這裏發現,設備旁緊張工作的科研人員大多為70、80後的年輕人,一打聽才知道,激光聚變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在現場為記者介紹情況的張鑫,今年28歲,2008年碩士畢業後加入研究團隊,她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年輕科研人員,能有機會親身參加這樣偉大工程的建設“很自豪、很榮幸”,每一份努力都使我們更接近成功。 作為規模大、程序複雜、技術精度要求高的前沿領域,“神光Ⅲ”研製中為國人“爭氣”的故事很多:如設備必須的直徑1米方形件光學元件,美國在研期間曾委托歐洲公司生產,製造完成後不僅禁止再銷售,甚至要求對方連生產線也必須拆除、銷毀,而通過國內大協作、自主攻關,很快就突破了技術瓶頸。“都是自主創新,也隻有自主創新。”鄭奎興說,國家的巨大支持、穩定的核心團隊、多領域的協同攻關是重大科技攻關的關鍵。而新老科學家們孜孜奉獻的精神,也在這裏得到傳承,在高潔淨度工作環境中不能喝水,每逢午餐時間一群教授、碩博聚在大門口吃盒飯,成為一道亮麗景觀。 多年來,通過科研人員們在塔尖上“跳舞”,一些看似神奇的創新,在這裏則是“信手拈來”:為清洗設備中的價格不菲的珍貴光學器件,中心發明了通過高頻率、低能量激光將灰塵炸落而不損害原件的設備。一次偶然的機會,國家文物部門找到研究所,嚐試將其用於清洗文物,幾番改進,效果良好,就這樣國內首台激光文物清洗裝置在此誕生。 “未來我們還將建設更高功率的激光裝置,為人類提供清潔的聚變能。”肩負神聖使命、低調研究探索,這裏已代表我國在世界科技最尖端領域“潛伏”多年。(《科技日報》2011-12-18 三版/記者 盛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