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馬克與日元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2011-11-16 10:41:17) 下一個
作者:王 潔      來源:中國集體經濟雜誌社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文章通過比較德國馬克與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探尋了兩國為實現貨幣國際化所做出的努力,總結兩國貨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並通過闡述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現狀,指出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啟示。

關鍵詞:日元;馬克;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三方麵的內容: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人民幣成為貿易計價貨幣;人民幣成為金融交易計價單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指的是人民幣從非國際化到區域國際化,從區域國際化到完全國際化的過程。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人民幣在部分周邊國家和地區流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開始。本文通過對比德國馬克與日元國際化進程中的不同方式,總結它們的經驗教訓,從而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現狀

第一,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增長。中國近些年經濟高速發展,GDP保持8%的增長,貿易順差大,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截至2007年末,已有俄羅斯、蒙古等7個國家在中國邊貿地區銀行開設人民幣等結算賬戶。今年起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項目從當前20個省市向全國其他地區鋪開。

第二,國內貨幣相對穩定。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主動認購IMF增資份額,出資設立東亞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為人民幣樹立了威信,奠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國內政治穩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人民幣的幣值穩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推行。

第三,貨幣海外供應量增加。中國在此次在次貸危機中恢複最快,許多國家都開始請求中國的援助,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200812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韓國央行、香港金管局等簽署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六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增加與其他央行的貨幣互換額度,從而增加人民幣海外供應量。同時中國的人民幣境外投資試點項目也在不斷擴大。

二、人民幣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利率結構不合理。中國現行匯率機製存在許多不足,因此需要進行利率的市場化。能否真正按市場供求來決定資金的價格,將關係到資金快速合理的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經濟結構合理調整的大問題。

第二,貿易結構不合理。盡管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遠不能和德日相比,在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方麵還需要更加努力。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基本沒變:進口中間品,出口最終品,而且消費占GDP的比重很低。在最終消費品的進口上,中國遠遠低於日本。而美元在東亞能成為結算貨幣,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東亞市場上扮演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的角色。

第三,通貨膨脹和升值壓力。從2007年以來,中國出現了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情況。2008年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主要經濟體一直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流動性接近泛濫;美元持續貶值,使得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節節攀升,在此環境下,中國的通脹風險再次加劇。近期來看,2011年,1CPI同比上漲4.9%2月與1月持平,依舊保持較高位的運行,而2月份PPI同比上漲了7.2%,創28個月來的新高,此後還有繼續上漲的可能,考慮到工業品出廠價格或將逐漸傳導至居民生活用品價格上,中國當前通脹風險不可謂不大。

三、日元和德國馬克國際化的經驗及教訓

(一)日元國際化在曲折中前行

1、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經濟迅速複蘇。1955年後的十幾年間,日本的的經濟保持著年均10%的發展,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增長迅速。日本對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資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但是當時的美元卻一直貶值,這使得日本開始考慮通過日元國際化的方式來避免匯率的風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日本的出口貿易由美元結算改為由日元結算,走出了日元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2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就開始積極地推進日元的國際化。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導致貿易摩擦增加,1985年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是19859月,應裏根政府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的邀請,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五國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會議達成了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下調的決議。)呼之欲出。此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日元大幅升值。大量供給的貨幣使得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和投資急劇增加,於是日本利用資金優勢,大量貸款給亞洲國家以推進日元的區域化,但日元升值的同時也使得國內的房價和股價飆升。日本企業海外急劇擴張導致了本土企業生產率下降,國內的房價和股價飆升又導致了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同期,銀行利率不斷下降,雖然阻止了熱錢湧入但是卻助長了國內經濟泡沫。

31990年,隨著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滅,日本房地產泡沫也隨之破滅,日本經濟陷入停滯,日元的國際化也受到了阻礙。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擺脫美元控製的欲望,這些國家經濟恢複需要日本扶持,必然對日元產生需求,為日元重新走上國際化帶來了契機。但是在危機中,日本麵對東南亞政治經濟局麵不穩定而選擇抽出資金,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經濟進一步惡化。使得東南亞對日本失去信心,所以即便是後來日本再大量貸款給這些國家也無法挽回。

(二)德國馬克國際化的成功之路。

1、二戰後到1973年,在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德國經濟迅速發展。19世紀50-80年代,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約在5%,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美元匯率波動加劇。當時西歐國家為避免美元匯率劇烈波動對經濟體造成傷害,放棄了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製度,實行聯合浮動製度,盯住幣值較為穩定的德國馬克,以實現西歐區域內的匯率穩定。1974年,德國在麵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穩定的匯率製度、資本自由流動不可同時實現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時放棄了固定匯率製度,采用浮動的匯率製度和獨立的貨幣政策。

21980年開始,德國央行相繼取消或放鬆了大部分金融市場的限製,使得馬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比重逐步上升,從1974年的7.3%上升至1980年的21.7%1985年,德、日、美三國簽署《廣場協議》,美國逼迫馬克和日元升值。1987年,三國又簽署了《盧浮宮協議》,即美國為維護美元幣值穩定,向德日施壓,要求其降低國內利率。德國剛開始同意降低利率,幹預外匯市場,但是當德國發現通貨膨脹苗頭的時候,立即上調了回購利率(回購利率一般是指國債回購利率,按照時間一般又被叫做7天回購利率。把回購利率看作是使用國債借錢所需要償還的利息)。德國央行沒有因為美國的壓力而放棄維持貨幣穩定的政策主張,堅決維護國內物價水平和當局穩定,並表示政府無權幹涉。此後,在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過程中,馬克處於中心位置,從製度上大大推進了馬克成功國際化的進程。

四、對日元和德國馬克國際化進程的評價

第一,貿易計價與儲備貨幣的需求促使貨幣開啟國際化進程。德日開始貨幣國際化進程都是由於本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貿易順差的擴大,外匯儲備增多。貿易增加使得一國在貿易計價方麵有實力用本國貨幣計價,外匯儲備的增加使得一國為規避外匯風險也需要考慮貨幣國際化。

第二,貨幣的國際化需要國內幣值穩定,國家信譽不動搖。1975-1989年期間,德國馬克匯率的變動率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中最低,僅為1.0%,而美國為2.0%,日本為2.2%。表明聯邦德國以控製通貨膨脹為目標的貨幣政策相對成功地達到了目的,同時也就提高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相比之下,日本匯率波動較大,特別是日本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行為,失去了東南亞國家的信任。

第三,貨幣的國際化需要國內政治穩定。在1993年以後短短的幾年,日本內閣六易其主,各屆內閣對國內經濟的改革措施或是偏離實際,或是不能持續,致使日本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德國至1990年統一之後GDP幾乎是英國和意大利的總和,外匯儲備名列世界前茅,馬克成為事實上的歐洲基礎貨幣。

第四,貨幣的國際化要求具備完善的金融體係。德國由於經濟發展加大了其在海外的投資。80年代中期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開放提高了德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至1990年,其國外銀行分支機構數達到225家,其中一半左右在歐洲,對區域內金融交易和結算的順利進行做出了貢獻。日本方麵,19894月,在全世界外匯交易中,日元的比重為13.5%,與德國馬克持平,僅次於美國的45.0%。世界出現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馬克“三極通貨體製”的發展趨勢。

第五,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貨幣的國際化。以德國馬克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不斷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逐步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歐洲統一大市場,促進了德國出口與資本輸出的擴張。日元開始國際化的第一步也是日元在亞洲的區域化。日本對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大量貸款日元,靠著這些貸款和援助,日元在亞洲國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化。

五、對人民幣的啟示

第一,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製是既允許匯率波動,又要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性。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上升,進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製或者實現爬行盯住的匯率機製是人民幣匯改的方向。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根據進出口貿易比重的變化,調整一籃子貨幣比重結構。相應地實現利率的市場化也是使人民幣走出去的必要步驟。

第二,改變貿易結構。美國的貿易結構出口以加工品和零部件為主,進口以消費品為主,中國的貿易結構恰好相反。所以,如果中國想要成為東亞地區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就必須轉變貿易結構,並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將設計做為立國之本,而設計之重點在於工業設計。中國也應該將創新提到一個戰略高度,重新審視經濟、產業和貿易的結構。

第三,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根據已經實現貨幣國際化的國家的經驗,開放的一般順序為:先放開長期投資,再放開短期投資;先放開直接投資,再放開證券投資;先放開對金融機構的管製,再放開非金融機構的管製。因此,中國可以采取這樣的步驟:將不影響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平衡的的項目放寬,影響經常項目平衡的項目先試點再推廣;外商直接投資可逐漸實行外國直接投資的匯兌自由;可逐步適當放寬外國投資者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加大證券資本的流入;逐步放鬆國內企業向境內外資銀行融資的限製。

第四,緩解國內的通脹壓力和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經驗。為了應對升值壓力,德國采取較為靈活的匯率製度,並且在固定匯率製度下兩次主動升值。在浮動匯率製度下,德國也並沒有抑製馬克的升值。由於匯率調整較為靈活主動,升值壓力有效釋放,沒有出現日元的大幅波動。對付通脹,德國更是防上加防,通脹率一直維持在3%以下,沒有造成經濟泡沫,也就不會出現像日本那樣泡沫破滅之後的蕭條。在外匯儲備方麵,我們可以效仿日本設立外匯平準基金。外匯儲備的增加通過平準基金對衝,平準基金不足以對衝的部分通過央行發行債券,賣給民眾。這樣不僅不會增加流通中的人民幣還可以回收人民幣,就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但是這個方法的實施需要放開居民對外匯的持有限製以及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票據市場。

貨幣的國際化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可過急過快,否則不僅不會享受到國際化帶來的好處,還有可能傷害到現有的經濟。人民幣未來的發展策略,仍然需要堅持雙邊、多邊合作發展原則,采取區域合作的方式,實現人民幣在不同區域內計價結算,逐步推進國際化進程。我們應該借鑒已經完成國際化國家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人民幣成功地完成國際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劉仁伍,劉華.人民幣國際化——風險評估與控製[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胡海.德國馬克國際化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4).

3、安冉,冷德穆.德國馬克國際化進程及其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何治國.人民幣國際化對策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