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美兩軍是風向標,也是風本身(組圖)

(2011-07-13 08:03:08) 下一個
中美兩軍是風向標,也是風本身
2011年07月  來源: 環球時報 

7月11日,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上午在八一大樓與來訪的美軍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海軍上將共同會見記者,並回答了記者提問。(李曉偉 攝)

    中美軍方最高將領在北京會晤,在中美很龐大的關係體係中,兩支軍隊的角色最敏感也最難拿捏。可以想象兩國軍人在研究對付對方方麵下了多麽大功夫,那些最壞的設想哪怕有百分之一發生,都是整個亞太地區的巨大災難。

    然而避免這些“最壞情況”發生,是兩國軍事決策者以及軍隊對各自國家的更高忠誠,也是人類社會從大國零和政治向共贏政治實現過渡的一個關鍵環節。

    無論中美兩國輿論對對方國家存有多少猜忌和警惕,都必須看到,兩國潛在的敵意仍屬於預防性的,兩國當前都形不成通過軍事競爭迫使對方做戰略屈服的決斷。至少目前,“帶著問題和平相處”是兩國社會的主流願望,這種互望心態與以往的競爭大國相比,已堪稱是寬鬆的。

    中美非敵非友的這種特殊狀態,被有些人看成大國“虛假友好”的曇花一現,他們預言,中美最終走向對抗甚至攤牌無可避免,兩國將軍們互相參訪對方的軍事設施起不到增加互信的作用,聯合演習的作用和兩國軍人打一場籃球賽差不多。

    當然了,中美關係的變數無窮多,一些危機的發生往往在兩國軍隊的控製能力之外。兩國經濟競爭、意識形態摩擦都可能轉化成兩國安全上的敵意,中國與周邊的摩擦,美國在中國周邊的挑唆,也可能失控成為中美之間的正麵碰撞。

    然而如果中美軍隊出一個直接摩擦,它對兩國關係的破壞力,是其他事件無法比擬的。2001年中美戰機相撞,幾乎點燃了兩國社會。10年前中美的經濟差距比現在大得多,加之很快有“9•11”衝淡了中美之爭,如果那件事發生在今天,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比2001年更難邁過那道坎。

    這樣看來,中美保持正常甚至良好的軍事關係,有兩國民意的大基礎。兩國武裝力量擦槍走火,也會有數不清的茬口。兩國軍隊可以握著手,也可以攥著拳讓記者拍照,它們不僅是中美關係的風向標,有時它們自己就是風本身。

    兩國軍隊的笑臉既是“裝的”,也“不是裝的”。除了兩國輿論等大環境的塑造,兩國軍隊最清楚彼此在軍事上的相互防範究竟是怎麽回事。兩國軍隊有反過來塑造輿論的強大能力。美國軍隊尤其是這樣。美軍以往透給媒體的信息都是選擇性的,他們有把對中美兩軍關係的講述往真實方向移動的不小空間。

    通常很少對公眾“透消息”的中國軍隊,可能麵臨著另一方麵的問題。美方一直嫌中國軍隊“不透明”,後者不妨今後說話更直率些。這比給美方看中國的保密軍事設施更容易做到,效果卻未必更差。中國軍隊處在中國文化崇尚“低調”的大氛圍中,這種低調與西方的“好奇心”之間的摩擦將是長期的。

    中國國防的國際大環境在變化,中國國防的自身質量在變化,中國軍隊保家衛國的方式,未來不再會像過去那樣簡單。軍隊仍是軍隊,但同時會獲得很多新的符號。不斷與馬倫這樣的人打交道,不斷麵對西方的眾多媒體,其實中國軍隊已不再是過去那支相對簡單的解放軍了。


 

央視視頻截圖:馬倫或成美軍高層參觀我二炮第一人【資料圖】

    7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北京八一大樓與來訪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前陳炳德與馬倫親切握手。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資料圖】

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網站【資料圖】

點擊進入下一頁

    7月12日,美軍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來到濟空某部參觀。圖為兩架國產蘇—27正在滑跑,準備為馬倫進行飛行訓練演示。中國軍事圖片中心發記者羅錚攝【資料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