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重讀草船借箭:戰爭就是雙方對浪費承受力的比拚

(2011-05-30 16:14:32) 下一個
重讀草船借箭:戰爭就是雙方對浪費承受力的比拚
2011年05月   來源: 解放軍報

資料圖

二戰中日本為何不用衝鋒槍? 

湯姆森衝鋒槍 

戰場掃帚 二戰中大放異彩的衝鋒槍 

阿富汗戰爭導致AK47衝鋒槍價格1年暴漲5倍

軍火也能當獎品? 索馬裏知識競賽竟發衝鋒槍

自遠射兵器發明起,其戰術應用就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點打擊,一個是麵打擊。

盡管古代不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清這樣的原始狙擊手,但指望所有的士兵都能做到“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也是不現實的。以麵打擊、區域性覆蓋為主,這大概是遠射兵器的使用原則。在弓、弩、拋石機的時代如此,即便後來有了火銃,也是一打一大片的打法。

直到來複槍問世,才使人們短暫地萌生過“精確打擊”的幻想。但當出現在你槍口前的敵人多得數也數不清,你還能凝神定氣一槍一個地扣動扳機嗎?這時,機槍就應運而生了。當射速每分鍾數百發的彈雨潑向敵人時,射手體驗到的肯定是用一盆開水澆蟻群的感覺。

在這個背景下想象赤壁之戰前受命造箭的諸葛亮,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麽臨到交工前一天還敢跟大都督周瑜玩淡定。他上知天文,料定當晚起大霧,這隻是其一;他能借箭的軍事學前提,還是基於曹軍的水岸警衛部隊運用了密集射擊戰術。

想想吧,密如蝗蟲的箭雨帶著一個個問號鑽入濃霧,撞上的卻是吳蜀聯軍的“草人艦隊”,箭鏃沒入稻草之軀的那一刻,一定在恍然大悟後滿懷沮喪和哀怨。插在船上的十萬支雕翎還屬幸運,至少有改弦更張“再就業”的機會;而落入漆黑江水中的,恐怕百萬支也不止啊。

曹操其實並不笨,他的戰術是對的,密集射或麵打擊最大的特點就是浪費。當然,這屬於必要的浪費。從這個小小的角度,倒可以理解戰爭屬性的一個側麵:戰爭,就是交戰雙方對浪費承受力的比拚。從“一戰”前發明了加特林、馬克沁機槍起,直到“二戰”、朝鮮及越南戰爭至今,美國人都是地球上最敢燒錢的種群。

與之相反的例子是日本人,雖說早在日俄戰爭中,日軍就在旅順口慘遭俄軍剛剛列裝的馬克沁機槍的“屠殺”,被迫創造出不計傷亡的“肉彈攻擊法”。但直到“二戰”時期,日軍仍舍不得投入研發衝鋒槍,而強調步槍的“每發必中”,甚至野蠻的“白刃主義”。直到1940年,才研製出粗劣不堪的“一百式”衝鋒槍,極少量地裝備更極少量的空降部隊,到戰敗前總產量也不過區區700支。

舍不得子彈就得多死人。“肉彈”戰術為日本人發明真的不是偶然——請注意,他們說的是肉之“彈”,仍屬戰爭耗材意義,而不是人。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幾年後的日本自衛隊在編撰朝鮮戰史中,居然指責我誌願軍搞“人海戰術”,這就是數典忘祖了。實際上,我軍雖然更屬浪費不起的軍隊,一槍一彈都從戰場上繳獲而來,但仍將“隻有消滅敵人才能保存自己”作為軍事原則。

電影《董存瑞》中,小董首次參戰5發子彈摟出去沒打死敵人就挨了批評。但到解放戰爭打太原時,因閻錫山軍城防堅固,東北野戰軍數百門火炮支援華北軍區第18兵團,以前所未有的彈藥消耗量攻堅作戰拿下太原。

戰爭經濟學這本賬,有多種算法。以兵器消耗而論,如果每分鍾數千發的高射炮彈雨能打掉一架飛機,這當然非常劃算;但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後的飛機,可能根本就不給你這個機會,你就得花大價錢搞導彈。

就是說,比浪費,也得在相同的技術層級上比,沒有人願意拿iPhone手機換你的磚頭“大哥大”。

美國M-1928A1“湯姆森”衝鋒槍 資料圖

美國M-1“湯姆森”衝鋒槍 資料圖

德國MP38/40衝鋒槍 資料圖


英國“司登”衝鋒槍 資料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